为啥咱农民爱喝浓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3:04 1

摘要:搪瓷缸子泡着满满一壶茶,茶叶沉在杯底堆得冒尖,茶汤浓得像红糖水。阿爸或是爷爷端起来,仰头 “咕咚” 一口就下肚,抹把汗说:“这才够味,解渴!”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搪瓷缸子泡着满满一壶茶,茶叶沉在杯底堆得冒尖,茶汤浓得像红糖水。阿爸或是爷爷端起来,仰头 “咕咚” 一口就下肚,抹把汗说:“这才够味,解渴!”

可若是把这杯茶端进精致的茶室,或许会有人皱眉:“太浓了,失了茶的本味。”

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跟着贾母进栊翠庵。妙玉用旧年雨水沏了老君眉,精致茶器衬着淡绿茶汤,刘姥姥一口喝完,直率地说: “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这话惹得大观园里的人发笑,笑她不懂风雅。

可曹雪芹笔下这看似 “粗鄙” 的一笔,哪里是写刘姥姥不懂茶?分明是写透了以她为代表的农民群体,刻在骨子里的生活逻辑——对浓茶的偏爱, 从不是偶然的口味,而是层层生活处境堆叠出的必然。

为啥农民总爱喝浓茶?顺着生活的脉络往下捋,每一环都藏着他们的真实与无奈。

首先是经济原因:好茶不便宜,淡茶更 “费钱”。

农民的收入,是春播时弯腰插一天秧、秋收时顶着烈日割稻子挣来的,每一分都要算着花。 要留着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抓药,还要买地里的化肥种子……清淡的嫩芽茶,一两就要几十上百块,对他们来说是 “奢侈品”;而粗茶梗子便宜,一大包能喝大半年,泡得浓些,既能尝到茶味,又能多续几杯水,一杯茶撑半天农活,划算又实用。

长期的经济选择,慢慢固化成了审美偏好。

很多农民一辈子没喝过贵的淡茶,不知道 “清雅回甘” 是什么滋味,反而觉得浓茶汤的醇厚、烈味才是 “茶该有的味道”。

就像刘姥姥,不是妙玉的淡茶不好,而是她的味觉里,早已刻下了 “浓才够味” 的印记。 可以说,对事物的审美,是一种处境的积习。 农民对浓茶的偏爱,不过是他们在经济条件里,慢慢养成的、最贴合自己生活的 “审美”。

再往深了说,审美背后是心境的印迹。

清代诗人张灿写过:“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诗酒花” 的风雅,需要闲适的时间,更需要一份能从容安放“闲情逸致”的心境。

而长年劳作的人,生活终日围绕着温饱与生计打转,心思被田里的收成、家里的开销填得满满当当。天不亮下地,夜深了盘算,身体难得歇,心更难真正放松。中午坐在田埂上歇脚,喝口茶的功夫,心里还想着 “下午得把那片玉米种完”。他们没法细品淡茶的回甘,只能大口豪饮 ,只有浓郁的味道,才能快速驱散疲惫,适配这 “赶时间” 的工作节奏。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绕不开重体力劳动的需求。

高强度的农活里,汗水顺着下巴滴进泥土,身体又干又乏,嘴里淡得发苦。这时候,淡茶解不了渴、提不了神,只有浓到发苦的茶,茶碱能快速冲进身体,唤醒疲惫的四肢;就像农民工休息时爱喝的冰啤酒、汽水,本质都是用 “强烈的刺激” 补充能量、缓解疲劳。 这种饮法看似 “粗放”,却是身体在辛苦劳动中,最本能的选择。

有人说 “该让农民喝淡茶,更健康”, 可我们真正该关注的,并非 “喝浓茶好不好”,而是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喝浓茶”。

下次再看到农民捧着浓茶杯,别忙着说 “太浓了” ,不如多一份体谅 : 那杯浓茶里,装的不是 “不懂风雅”,是他们撑起一个家的责任,是他们在辛苦里找支撑的方式。

我们更应尊重, 尊重农民 在有限条件里,把日子过下去的坚韧 ;尊重劳动,珍惜农民用一滴滴汗水为大家种出的一蔬一饭。

当然,也想跟咱农民朋友说句贴心话:浓茶虽能解乏,但别空腹喝、别喝太烫的,喝完吃口馒头垫垫。你们的健康比啥都重要——你们好好的,日子才能更有奔头啊!

农民日报综合自 @艺术的本质是真善美、深圳卫健委等

来源:卷里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