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突然发布公告,决定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范围覆盖了从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车辆,几乎涉及小米SU7上市后第一年的全部销量。
这绝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突然发布公告,决定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范围覆盖了从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车辆,几乎涉及小米SU7上市后第一年的全部销量。
原因直指核心: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可能存在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的问题。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
消息一出,瞬间冲上热搜第一。
一次前所未有的主动召回
与传统“召回”意味着返厂维修不同,小米此次召回全程通过OTA(空中升级)完成。车主无需前往服务中心,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完成软件升级,消除安全隐患。
这可能是中国智能汽车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软件召回”。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小米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召回计划。不是在舆论压力下,不是在监管部门强制下,而是在发现问题后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态度,值得肯定。
11万辆!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11万6千多辆,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考虑到小米SU7从发布至今不过一年半时间,这个销量已经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奇迹。但与之相伴的,是11万多个家庭的安全责任。
小米在公告中坦承: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没有回避,没有模糊其词,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极端特殊场景下的应对能力。
这正是目前所有智能驾驶系统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应对那些罕见但危险的路况?
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悖论”
这次召回事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行业问题:我们正在将越来越多的驾驶责任交给算法,但算法真的准备好了吗?
L2级辅助驾驶本质上还是“辅助”系统,但在营销传播中,不少企业有意无意地让消费者产生了“可以放手”的错觉。
小米此次发现的问题,很可能是在某些极端路况下——比如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异物识别、施工路段的突然变道、夜间异常障碍物等场景——系统反应可能不够及时或准确。
这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技术挑战。
负责,还是危机公关?
有网友称赞小米“负责任”、“有担当”,也有质疑声:这是否意味着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还不成熟?
客观地说,智能驾驶系统本身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持续迭代来完善的。从来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系统,只有不断进步的技术。
主动承认不足,并且主动解决问题,这比隐瞒问题、回避责任要值得肯定。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OTA召回修复软件问题已成为常见做法。理想、小鹏、特斯拉都曾有过类似操作。这次小米的特别之处在于规模巨大,且直接涉及核心的智能驾驶功能。
智能驾驶的未来:在质疑中前行
这次事件应该让我们重新思考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路径:
是应该激进地推广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还是应该更加谨慎地确保每一阶段的技术可靠性?
是追求营销话术上的“领先”,还是踏实做好技术积累?
小米的这次大规模召回,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安全永远是智能驾驶的第一要务,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写在最后
从某个角度看,这次召回可能会成为小米汽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一家企业的成熟度,不仅体现在它如何庆祝成功,更体现在它如何面对问题。
11万辆车,背后是11万个信任小米的家庭。通过OTA升级可以修复软件漏洞,但企业的信誉和用户信任,需要通过每一次这样的考验来维护和加强。
智能驾驶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解决每一个问题,才能最终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小米这次选择了主动面对,这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之后如何做的更好。
来源:爱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