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月,长安兴庆宫沉香亭内,一只通体赤红的斑鸠突然口吐人言:"圣主千秋!圣人万岁"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月,长安兴庆宫沉香亭内,一只通体赤红的斑鸠突然口吐人言:"圣主千秋!圣人万岁"
这声啼鸣惊得高力士手中拂尘坠地,却让御座上的唐玄宗龙颜大悦。
重赏丹墀之下,那个以头抢地的三百斤胡将。也就在这一年,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
"禄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新唐书·安禄山传》
这个来自营州柳城的杂胡,血管里流淌着草原萨满的神秘基因。
其母阿史德氏作为突厥大祭司之女,常在幽州市集表演"通灵术":
当铜铃骤响,她会在众目睽睽下化作白鹿跃过火盆,又在烟雾中恢复人形。这种将幻术与表演结合的生存智慧,早被少年安禄山刻入骨髓。
《安禄山事迹》记载,十三岁随粟特商队穿越戈壁时,他就懂得用羊肠制成"血书",伪造神谕骗取部落供奉。
十三岁那年,安禄山母亲嫁给一名从事边境贸易的商人。
在家庭的影响下,安禄山不仅继承了母亲的一套收买人心的手段也学会了继父的精明。
通晓六种语言,擅长和任何人打交道。
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成为幽州节度使衙门的一名军吏。
这几年,安禄山凭借胡人的骁勇本色深得士卒的拥戴,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屡获战功。
张守珪升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水涨船高成为一名高级将领。
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当捉生将时,这个精通六蕃语言的胖子展现出惊人的政治天赋。
天宝元年(742年)契丹犯边,安禄山率三十轻骑夜袭敌营,不仅生擒酋长阿布思,更在黎明前将俘虏排列成北斗七星状,声称得"太白星君"指引。
当晨雾中确实浮现奇异光晕时,数万边军齐呼"天降神将"。
安禄山经常得到唐玄宗的夸奖,并且在长安述职停留的日子,唐玄宗多次召安禄山进宫咨询国事。
他凭自己多年和契丹打交道的经验,加上擅长表演的天赋,正式入了唐玄宗的法眼,成为唐玄宗核心权力圈的一员。
后来又巴结上杨贵妃。
"禄山见贵妃,拜舞过猛,金冠坠地。帝问其故,对曰:'胡人先母而后父。'"——《次柳氏旧闻》
他以四十多岁的年纪充当杨贵妃的养子,同时又深相结纳宰相李林甫。
没几年,奋斗三十多年的安禄山终于坐上了大唐东北军区一把手的位置。
安禄山能受到重用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背后涉及河北与长安百年的恩怨,也与河北近几年复杂的人文情况相关。
"河北之地,其人沉鸷多材力,重许可,能辛苦。"——《通典·边防典》
河北对长安来说一直是一个多事的地方,从高洋建立的北齐开始,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对抗厮杀,延续到隋末窦建德建都洺州,河北始终是帝国最难消化的硬核。
李世民在虎牢关击败窦建德。河北群龙无首,唐朝趁机收复河北。
河北是不服唐朝的。唐高祖李渊甚至打算杀尽河北13岁以上男丁。
《资治通鉴》记载"尽诛河北豪杰"。
虽然没有被执行,但唐朝还是对河北执行了比较严苛的税赋制度。
唐太宗时期,河北是面对契丹高丽的最前沿,所以河北必须承担很严重的粮草劳役等输送任务。
唐高祖时期实行从北魏开始的均田法,为了补充赋税又添加了租庸调制度。
唐六典记载:规定成年男子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是永业田,八十亩是口分田。人老去世,口分田上交国家。
每个男丁每年交租两石,娟两丈,锦三两。每年服徭役20天。若不服徭役可以用納娟顶替。遇上灾害,损害四层以上,可以免租。六层以上免其他納娟。七层以上税赋劳役全免。
制度是好制度,但在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
均田法的前提是得有大量无主耕田可用于调配。但河北本身是世家势力最牢固的地区,老百姓分的田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数目,或者只分到山坡荒地等产量很少的地。
"崔卢郑王四姓占田七成,寒门所得皆磽确之地"《全唐文·均田疏》
加上河北边塞自唐太宗之后屡屡生乱,唐史记载,武周年间契丹多次入侵河北。
唐朝对河北的劳役制度也不可能像其他地方一样按一年20天的服役期算。唐朝在河北建立主管军事的折冲府是全国之冠。
为了应付契丹等外乱,又迫使河北承担额外的兵役和粮草供应。在安史之乱前,河北的均田法早已名存实亡。
当我们翻开《元和郡县图志》,会发现个惊人事实:天宝年间河北道在籍户数占全国23%,却承担46%的赋税与72%的军需。
唐朝的府兵制也逐渐丧失优势,开始推行募兵制。府兵制的优势是,地随人走,一个折冲府管辖多少户口,户口男丁闲时耕田,战时轮流集结参与折冲将军的军事行动。
府兵自备马匹武器粮食,免除劳役赋税。但服役期限比较长,尤其是河北,有的竟然高达四十余年。
府兵出现大量逃亡,而田亩被寺院豪门垄断。尤其是河东河北,战乱较其他地方更多。
本该"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军事体系,在河北变成"四十年不得轮替"的终身苦役。《旧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末年范阳府兵逃亡率达六成,大量军田被折冲都尉私卖,"一卒之田,可易长安豪宅"。
天宝年间,河北开始推行募兵制,也就是职业士兵。这是形成藩镇的起源。
天宝六载(747年)的某个雪夜,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府接见神秘来客。来自博陵崔氏的使者献上《河北氏族谱》,清河崔氏送来幽州军械图,赵郡李氏则呈递河北钱粮簿册。
这场密室交易,标志着河北士族与军事新贵的正式合流。当安禄山宣布"凡斩首三级者免赋三年"时。
《安禄山事迹》记载"河北少年昼夜磨剑,老农熔锄为戟"。
自从隋朝统一以来,河北士族常常被隋唐贵族排斥于长安权力中心,唐太宗制定氏族志,故意将河北高门大户压至三等四等。
科举的名额也是先优待关中子弟。自安禄山担任节度使以来,河北的崔卢范等大族毫不犹豫的派遣子弟入安禄山幕府。
加上河北自北魏以来一直胡汉杂居,江南那种胡汉分明的界限在河北是不存在的。
唐玄宗时期,赋予节度使四品以下官员任命的权利,因为直接面对突厥契丹等外族挑衅,以前由中央调配改为截留当地赋税由节度使衙门统一管理。节度使衙门有了极度的集权效应。
唐玄宗早期,节度使一般是由汉族文官担任,并规定三年一巡,定期去中央向唐玄宗述职,按照功劳大小再调配其他职务,更多的节度使被调入中央行驶宰相职责。
李林甫执政后打破了这种规定,以前胡人只能为将不可执掌节度使。李林甫为了避免节度使们因为功劳而入长安为宰相,故意抬高胡人的权限,开始启用胡人成为节度使。
为了促成胡人多立军功,把地方的人事权,财税权逐渐下放,最后导致,节度使可以任意诛杀低级官僚。
"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怯战,不若用寒族胡人。'"——《新唐书·李林甫传》
李林甫精心设计的制衡体系,反而成为叛乱的催化剂。这个出身皇族的权相为巩固相位,将"节度使必用忠厚文臣"的祖制改为"寒族胡人"。
安禄山在河北对河北民间减税三年,并鼓励百姓参军,用战利品抵税。
为了安抚河北士族,安禄山提出河北人治理河北人的口号,招纳河北不得意士人参与其对河北的管理。并且也允许当地豪门参与河北军政的事务。
他通过"军功授田"将府兵变私兵,借"战利品分成"使豪强成附庸,用"胡汉通婚"打破族群界限。
《旧唐书》痛陈:"禄山认五百契丹勇士为义子,昼夜训练谓之'曳落河'(突厥语:壮士)。"
河北诞生独特的胡汉杂混却又相安无事的军事文化。
当安禄山在蓟城南郊竖起"战功抵赋"的木牌时,瞬间聚起五万亡命之徒。
他更创造性地将萨满祭坛与军营结合:每月朔望,范阳军大营都会燃起十丈高的圣火,胡巫在火光中预言"黑狼神将带领勇士夺取中原"。
这种宗教军事复合体有了具体的意识,有了目标也有了精神领袖。安禄山和后来的史思明都被河北人奉为圣人。
在后来香积寺大战时,安禄山兵马的悍勇一度超过郭子仪的平叛大军。
安禄山就是这样成了最有权力最具威望的节度使大佬。
而这就是形成河北事实上的独立的本质缘由。
在这种地位的安禄山是最不安全的人,所以不是他想不想造反的问题,而是他能不能控制住事态怎样发展的问题。
安禄山最初本意是不想造反,也不敢造反,天宝年间是大唐表面实力最旺盛的时期。
唐玄宗的策略是安抚绥靖河北,就像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一样,凭着自己的威望可以很轻易的化解这种危机。
这种绥靖政策更助长安禄山的气焰。
当玄宗将河北、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金印同时赐予安禄山时,这个胡将实际掌控了大唐55%的边防军。
《资治通鉴》记载,其麾下"战马五万匹,兵甲可支十年"。
更可怕的是经济自主权:河北诸州赋税直接输送范阳,幽州市舶司掌控对契丹、新罗的贸易,仅天宝十载就从海上丝绸之路获利百万缗。
唐玄宗绝对想不到,河北这样的局面导致他和安禄山已经根本没有和谐相处的条件。
离最后的翻脸只差有人在官面上挑破这种矛盾。这也是唐玄宗老年,人人都说安禄山要反,偏偏他自己不信。
不是唐玄宗不信而是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年老的唐玄宗根本不具备完成一场战争所需要的精力。
最好是相安无事,互相到老。
安禄山也是这样打算,至少他没有在唐玄宗还活着时就造反的打算。该演戏继续演戏。都是在糊弄。
但杨国忠打破了这种默契,光明正大的在朝堂上弹劾安禄山,并准备召安禄山入长安。
没有后路的安禄山不想反也由不得他。
这是举河北之力和整个唐朝的对抗,不是安禄山一家一姓的叛乱。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甲子,范阳城头升起九面狼头大纛。
安禄山在誓师时宣称:"吾等非反天子,实诛国忠清君侧!"这个看似拙劣的借口,实则暗含深意。
《河洛春秋》记载,叛军文告均用"诛奸相,复均田"为口号,可见这场动乱的背后是河北整个利益集团的共同诉求。
当叛军攻破陈留时,守将李憕被制成"人烛"(《安禄山事迹》);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杀妾飨士,几乎吃光满城百姓的惨剧。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本质是两种形态的生死搏杀。安西铁骑与曳落河精兵的碰撞,实则是关中与河北百年积怨的终极对决。
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接班,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继续延续。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史思明在洛阳称帝时,其《即位诏书》赫然写着:"恢复均田,罢除杂徭。"
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叛将,竟在实施玄宗朝未能完成的税制改革。《旧唐书》承认,河北诸镇"轻徭薄赋,民多附之"。
这才是是叛乱持续八年的深层原因。
安史之乱结束,大将仆固怀恩施恩。允许投降诸将河北分地留任。
仆固怀恩在《请抚河北疏》中写道:"今田承嗣等据险拥兵,实因民心未附,若强攻之,恐为渊驱鱼。其实也是他看到河北的现状而向长安做出的建议。本质上还是因为河北人心不顺。
当唐代宗被迫承认河朔三镇自治时,实则是给关中贵族与河北集团的百年对抗按下了暂停键。
从安禄山营州起兵到朱温篡唐,河北始终是大唐帝国的"不治之地"。这个胡汉混血的军事集团,既保持着"军中父子相袭,镇将自择"的部落遗风,又发展出"牙兵议会"这种原始民主制度。
牙兵和民间百姓就是一个群体,他们不服长安,甚至反对本镇将领向长安俯首为臣。河北藩镇不是由长安任命的,而是由本地牙兵推举的。
不遵从河北意愿的藩镇无一例外遭到牙兵反噬。
最后,后唐明宗以诈术坑杀河北牙兵牙将,随后后唐才有机会彻底解决河北问题。
河北已经分裂,后期更是由于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奉送给契丹,始终不愿屈服中原的一部分士族投向了异族。
来源:大小也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