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卢醒的妻子李多利有多美?丈夫抗战打满全场,在孟良崮被击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21:10 1

摘要:卢醒是何人或许很多人没听说过,但是说到74军,说到王耀武大家是不是知晓一点了?没错,此人就是74军在抗战期间的一员猛将,但在抗战结束后因为跟随74师在1947年被击毙在孟良崮,当时,卢醒的妻子李多利正怀有身孕。

“你爹打日本鬼子时,他们还在娘胎里呢!”

这是1968年,卢醒的妻子李多利在面对儿子被一群人欺负时候说的一句话,但是此后李多利去了哪里?

卢醒和妻子李多利

卢醒是何人或许很多人没听说过,但是说到74军,说到王耀武大家是不是知晓一点了?没错,此人就是74军在抗战期间的一员猛将,但在抗战结束后因为跟随74师在1947年被击毙在孟良崮,当时,卢醒的妻子李多利正怀有身孕。

李多利(右)

1939年的三月,江西北部春寒料峭,大地尚未完全苏醒,而中日两军已在南昌城下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角逐,更是意志与勇气的考验。

当南昌会战的战火即将燃起之际,日军第11军统帅冈村宁次别出心裁,首创"战车集团突击"战术。他集结了135辆钢铁猛兽与300余门怒吼的火炮,企图以机械化部队的铁蹄撕裂中国守军的传统防线。

祥符观位于高安城东郊,掌控着锦江与赣江汇流的咽喉要道。这片开阔的地形虽为日军战车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却也让中国守军面临着"无险可凭"的困境。

彼时,由代理师长李天霞统领的51师主力正沿锦江南岸紧急构筑防线。临危受命的306团代理团长卢醒肩负起守卫祥符观前沿阵地的重任。

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第106师团111旅团精锐,卢醒心知肚明:此处若失,高安门户洞开,南昌西侧防线将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利刃之下。

3月27日黎明时分,日军以数十辆钢铁战车为尖刀,在航空兵与重炮群的火力掩护下向祥符观发起猛烈冲锋。炮弹夹杂着毒气弹如倾盆暴雨般倾泻而下,转眼间,整个阵地被黄绿色的毒雾笼罩。守军将士措手不及,防毒面具的严重缺乏使士兵们泪流满面、视线模糊,原本严密的机枪火力网因视野受阻而近乎瘫痪。

危急时刻,卢醒迅速下令士兵以湿布掩面,并亲自持枪督战,高声喊道:"毒雾遮眼,刺刀依旧!人可后撤,阵地不可丢弃!"

日军战车趁势碾压过战壕,步兵紧随其后发起白刃突击。306团将士以集束手榴弹与燃烧瓶奋力反击,前沿阵地顿时化为一片火海。

战斗持续到次日清晨,日军111旅团竟然寸步难行。然而,持久的高强度消耗已使守军损失过半,弹药所剩无几。卢醒火速向旅长张旅长灵甫发出电报:"敌战车如林,毒气弥漫,若无增援,恐难长久坚守!"

危如累卵之际,张旅长亲率预备队冒死增援。他深知祥符观若沦陷,51师侧翼将被敌军包围,因此不顾个人安危,率领一营兵力直插日军战线。亲历战斗的目击者后来回忆道:"张旅长手持军刀挺立在阵前,命令官兵挡敌人的铁甲洪流!"援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深入敌阵,暂时遏制了日军的攻势。

然而,这次反击付出了惨痛代价。激战中,张旅长右膝中弹倒地...卢醒闻讯立即赶赴前线,却见张旅长已自行撕开军服包扎伤口,仍厉声喝道:"腿可断,阵地不可丢!"旅长的顽强斗志极大振奋了守军士气,306团残部与增援部队合力一处,竟然将日军逼退了两公里。

尽管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日军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使战局再度恶化。李天霞为避免全军覆没,下令51师放弃高安,转进至周村、涂家村一线重整防线。卢醒率领残部担任殿后,采用游击战术延缓日军追击步伐,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4月1日,74军完成集结,在军长俞济时的指挥下发起反攻。卢醒所部作为先锋,夜袭突入高安城,与57师协同作战,终于在4月26日收复了这座战略要地。

虽然这场战役未能改变南昌最终沦陷的命运,却以惨重的代价延缓了日军西进的步伐,为后续战局赢得了珍贵的时间窗口。

祥符观之战中,卢醒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硬撼日军旅级单位三天三夜的猛攻,其战术韧性与指挥胆识令同袍钦佩不已。战后,他因功擢升为306团正式团长,成为74军"三五铁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时光流转至1945年湘西会战,已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副师长的卢醒,面对日军以数倍兵力围攻武阳时,这位年仅34岁的黄埔军官凭借精密的战术布局与沉着的临场指挥,创造了抗战末期以少胜多的传奇战例。

1945年4月27日,日军第68师团58旅团突然改变进攻方向,调集三千余人猛攻武阳。这座位于湘西的小城坐落在雪峰山南麓,控制着芷江机场东侧的咽喉要道,一旦失陷将导致整条防线出现致命缺口。

当时镇守武阳的仅有58师174团第9连180名官兵,面对日军重炮与坦克的立体攻势,师长蔡仁杰紧急命令副师长卢醒率领师部直属部队组成机动支队火速增援。

卢醒连夜急行军抵达后,发现战局比预期更为严峻——日军已在城郊建立了重机枪火力点,三辆九七式坦克正轮番冲击城墙薄弱处。他立即调整战术部署:将主力隐蔽于城西枫木岭高地,只在城墙残垣处留下两个班实施弹性防御;

同时组织工兵在护城河外埋设反坦克地雷,并利用城内四座碉楼构筑交叉火力网。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布局,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迫使日军陷入复杂的巷战泥沼。

4月28日拂晓,日军在12门山炮掩护下发起总攻。卢醒亲临前沿观察哨,发现敌步兵采用三路纵队推进的战术特点后,果断实施"放头掐尾"战术。他命令守军主动撤离外围阵地,待日军先头部队涌入城门时,

隐藏在枫木岭的迫击炮群突然开火,精准切断了敌人的后续梯队。被困城内的四百余日军在巷战中遭到屋顶机枪火力点与地面爆破小组的立体绞杀,仅仅两小时便损失过半。

当日军增援部队如潮水般疯狂反扑时,卢醒展现出非凡的战术智慧,果断采用"梯次弹性防御"策略:他将所剩无几的兵力巧妙分成三个战斗群,以城墙、钟鼓楼和县衙形成三角支撑点,构筑起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每个战斗群都配备了两挺火力凶猛的勃朗宁重机枪与三门60毫米迫击炮,通过精心设计的交通壕实现快速机动转移。

每当日军将兵力集中攻击某一点位时,守军便战术性撤退至第二道防线,待敌人战线被拉长后,突然发起侧翼反击。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迫使日军每前进百米就必须付出数十名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

战斗持续到第五天,守军弹药已见底,有效兵力锐减至仅剩87人。面对严峻形势,卢醒临危不乱,下令将城内祠堂的铜钟熔化铸成简易弹头,同时动员民众用桐油浸泡棉被制作土法燃烧弹。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独具匠心的心理战术——他命令士兵将阵亡日军的尸体排列成"降"字,并利用缴获的电台不断播放《樱花》曲目,这一举措极大地动摇了敌军士气。

5月1日拂晓,卢醒敏锐地捕捉到日军指挥官轮换的战机,亲自率领精锐突击队从下水道悄然潜出城外,猝不及防地袭击了日军炮兵阵地,夺取三门四一式山炮后立即调转炮口,对敌军指挥部实施精准轰击。

就在此危急时刻,汤恩伯将军指挥的第44师援军终于赶到战场。卢醒当机立断,调整部署:留下三十名勇士继续牵制正面之敌,主力则分成两路向日军侧后方穿插渗透。在盟军的默契配合下,四架P-51野马战斗机对日军补给线实施了猛烈的俯冲轰炸。

被团团包围的关根支队陷入一片混乱,部分日军士兵甚至撕下衣袖做成白旗投降——这在侵华日军作战史上几乎闻所未闻。

武阳保卫战历时七昼夜,180名誓死守城的将士以全员壮烈牺牲的代价,歼灭日军1500余人,其中包括击毙敌联队长渡边良雄大佐。

这场战役成功阻滞了日军西进步伐,为雪峰山主战场完成战略合围争取了宝贵时间。卢醒在实战中创造的"弹性纵深防御体系"因其卓越价值,被编入陆军大学的教材,成为后人研习的战例。

时光流转至1947年5月,硝烟与山风在沂蒙山区的峡谷间呼啸回荡。孟良崮主峰的一处石窟内,国民党整编74师少将旅长卢醒最后一次凝望着手中妻儿的泛黄照片,枪声骤然响起,卢醒被击毙。

卢醒的军旅生涯可追溯至1930年代初。这位出身寒门的青年,18岁便投笔从戎,从胡宗南部下一名默默无闻的少尉排长开始一路晋升至整编74师58旅旅长。在淞沪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中,卢醒一直在活跃在抗战一线指挥部队和日军力战不懈。

到1946年74军改编为74师时,卢醒升任58旅少将旅长。

1947年,这支被称为"御林军"的精锐部队陷入了绝境。在缺水断粮的极端困境中,卢醒带领58旅死守西北阵地,甚至亲自持枪冲锋陷阵。

据后来战俘回忆,他曾对身边的部下声嘶力竭地吼道:"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今日唯有死战到底!"然而的包围圈却在步步紧缩,5月16日那个多雾的清晨,卢醒被击毙。

战后清理战场时,士兵从他贴身口袋中发现了一封尚未寄出的家书,上面字迹潦草地写着对未能谋面的孩子的深切期盼与祝福。

噩耗传到南京时,他的妻子李多利正在为即将临盆的孩子缝制温暖的襁褓。

随后,卢醒被追赠陆军中将,颁发抚恤金8000银元,但官僚体系的敷衍态度令李多利心寒不已。档案记载,她曾三次前往国防部申领遗属津贴,均被以"战况紧急,暂缓办理"搪塞回绝。

更为残酷的是风向的骤然转变: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昔日备受尊崇的"烈士家属"反而成了必须划清界限的"反动派眷属"。1949年她变卖了所有首饰,抱着幼小的儿子挤上了最后一班驶往武汉的渡轮。

江风凛冽刺骨,在摇晃的甲板上,她将丈夫抗战时期的军功章投入滚滚长江,唯独留下一枚铜钮扣小心翼翼地缝进了儿子单薄的衣襟里。

在武汉硚口区一间逼仄的阁楼里,李多利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隐匿生活。为躲避可能的政治审查,她化名"李淑芬",靠为人浆洗衣物维持生计。邻居们只知道她是个沉默寡言的苦命寡妇,却不知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会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粗糙的草纸上一遍遍默写丈夫生前的诗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儿子卢振华在这样的拮据环境中茁壮成长。小学课堂上,当老师追问父亲的职业时,他按照母亲的叮嘱回答:"早逝的铁路工人。"直到1968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夏日,一群人突然闯入他们简陋的家中,搜出了卢醒的旧照片,少年才在铺天盖地的批斗声中惊愕地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

那天晚上,李多利紧紧搂着浑身青紫的儿子,泣不成声地倾诉:"你爹当年奋勇打日本鬼子时,他们有些人还在娘胎里呢!"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