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脑子是不是开始“打蔫儿”了,有时候看不出来,但夜里睡觉这点事儿,最瞒不得人。你以为是年纪大了睡不好,其实背后可能是脑子出了毛病。
脑袋这玩意儿,一旦开始萎缩,白天还能硬撑着,晚上可就藏不住了。
很多人到老了,睡觉不是惊醒就是做噩梦,翻来覆去睡不实,自己还不当回事。总想着“上了年纪都这样”,可这恰恰是脑萎缩最早的信号。
有些人甚至还没得老年痴呆,脑子就已经开始慢慢缩着了,像棉花里漏了风,一点点瘪下去。
别小看这点“夜里不踏实”,脑子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反应的就是觉睡得正不正经。
今天就跟你说道说道,脑萎缩这点事儿,不是等到记不住人名字才叫晚了,而是你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在路上了。
脑萎缩,说白了就是脑组织慢慢丢了水、瘪了肉。不是脑袋变小,而是里面的脑细胞一个个退了岗,神经网络也乱了套。
你想啊,原本脑袋瓜子里该是满满当当的灰质和白质,现在慢慢稀了、瘪了,脑沟脑裂也加深了,看起来就像是地里干裂的土壤,空隙越来越多。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和国际上的研究,6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展成老年痴呆。
脑萎缩,是痴呆的苗头,也是身体老化的“预告牌”。
脑萎缩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就像你家屋顶漏水,头几年只是滴点水,到后来才发霉塌陷。
它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奏,也可能是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的“前情提要”。
一个人睡得好不好,能看出他脑子里是不是还“灯火通明”。脑萎缩初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睡眠。
为啥?因为睡眠是靠大脑来调节的,脑干、下丘脑、松果体,哪个掉链子,晚上都不得安生。
晚上睡觉时,脑萎缩的人会出现哪几种“古怪”的表现呢?下面这六种,听好了,若是你自己或身边的老人出现三样以上,那就得当回事了。
有些人一晚上梦个不停,梦的内容还特别清晰,醒来之后能复述一大堆,像演了一整夜的电影。这不是正常的“多梦”,而是“快速眼动期紊乱”。
脑萎缩会影响大脑控制睡眠周期的能力,导致梦境频繁出现。
尤其到了凌晨三四点,梦境最密集的时候,脑子控制不住就开始“放电影”。这类人醒来总觉得累,白天精神也不好。
医学上认为,这是脑白质退行性改变的一种征兆,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
频繁夜醒,是脑功能紊乱的“报警器”。脑萎缩影响了脑干和丘脑的协调能力,而这两位正是维持睡眠连贯性的关键。
正常人睡眠分几个周期,但脑萎缩的人,周期断裂,常常一两个小时就醒一次。
你以为是尿多,其实是大脑没办法维持深度睡眠。
尤其是刚入睡后1到2小时醒一次的人,最容易被忽略,这种人白天反而没那么困,还以为自己没事,其实是“假清醒”。
梦里还不老实,说梦话、踢被子、挥拳头,这种叫做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这不是常见的梦游,而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
研究发现,有这种表现的人,未来患帕金森病或路易体痴呆的风险比常人高出三倍以上。
脑萎缩的人,控制肌肉反射的中枢也开始“漏油”,晚上该放松的肌肉还在动,甚至有些人会在梦里“演戏”,打人、喊叫,家人都吓坏了。
你见过白天坐着就睡着,晚上却瞪眼到凌晨的人么?这不是熬夜成瘾,是大脑的生物钟坏掉了。
下丘脑里的“视交叉上核”对昼夜节律有决定性作用,一旦脑萎缩波及到这块区域,昼夜颠倒就成了常态。
这种人白天像断了电,晚上却像充满电,家人总说“这人怎么老是夜猫子”,殊不知,这可能是大脑功能倒退的信号。
很多人打呼噜不当回事,觉得是胖了点。可脑萎缩的人,呼吸中枢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这不是普通的打鼾,而是脑子指挥不了呼吸,半夜突然停止呼吸几秒钟再猛吸一口。
这种人经常半夜突然醒来,像被水呛了一样,心跳加快、出冷汗。
长此以往,大脑供氧不足,反而加重脑萎缩的速度,成了恶性循环。
脑萎缩影响情绪调节系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夜间焦虑或恐慌发作。有些人晚上刚要睡着就心慌、害怕,甚至觉得有“东西压着”动不了。
这种“鬼压床”现象,其实是大脑皮层与肌肉指令暂时失联,是脑功能紊乱的表现。
还有些人夜里醒来后莫名其妙地害怕,不敢再睡,非得开灯坐一会儿。
这种情况往往被误认为是心理问题,其实是神经系统衰老的“早场预告”。
因为晚上是大脑“检修”的时间。白天靠意志力还能撑,夜里一松懈,问题就冒头了。
当你闭上眼的那一刻,脑子进入“清理垃圾”的状态,如果这时候脑细胞已经开始萎缩、连接变差,那清理系统也就跟着出故障。
脑脊液的循环、代谢废物的排出、记忆的巩固,全都靠夜里完成。
可一旦脑子“运转不畅”,这些工作就做不好,人就会越睡越累,越睡越糊涂。
作为一名长期在城乡结合部坐诊的老医生,这些年看过太多“夜里出事”的病人。一开始家属都说是“失眠”,结果一查,脑萎缩已经不轻了。
很多人还嫌去医院麻烦,拖到走路不稳、说话结巴才肯就医。
睡眠问题,不是睡不好那么简单,它是大脑健康的一面镜子。
只看白天的表现,是看不到脑萎缩的全貌的,只有夜里,脑子才会露出真正的“面目”。
说到底,脑子也怕闲着。吃得再清淡、走得再多,脑细胞不动脑筋、不长经验,也是会老得快的。
很多农村老人,身体结实,照样脑子糊了,就是因为退休后啥也不管了,日子过得像没拧紧的瓶盖,松松垮垮。
多练脑、常聊天、学点新东西、回忆老事、写写日记、打打算盘,这些不是“打发时间”,是给脑子上油,防止它早早“锈住”。
别再说“人老了就睡不好”这种糊弄人的话。
夜里不安生,是大脑给你敲警钟。别等到说话磕巴、路都走不稳才后悔。
脑萎缩不是老年才开始,它可能在你五十岁时就已经悄悄展开了。
早知道早改法子,脑子也还有机会“保住一片天”。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