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的大号恩人卓尼土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7 00:33 1

摘要:* 红军在卓尼地区(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先后获得的两批粮食(崔古仓约15万斤,腊子口附近鲁大昌部仓库约5万斤),其所有权可以归结为:

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核心人物正是卓尼土司杨积庆。那二十万斤救命粮,正是他冒着巨大风险,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提供给红军的。

一、粮是谁的?

* 红军在卓尼地区(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先后获得的两批粮食(崔古仓约15万斤,腊子口附近鲁大昌部仓库约5万斤),其所有权可以归结为:

1. 崔古仓的粮食:明确属于杨积庆土司家族的官仓储备粮。

2. 腊子口鲁大昌部仓库的粮食:属于驻守腊子口的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的军粮储备,红军是通过战斗缴获的。但红军能有余力发起并打赢腊子口战役,杨积庆提供的崔古仓粮食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二、杨积庆为何要给(或者说让)红军拿走他的粮食?

杨积庆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其个人背景、政治判断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1. 开明进步,思想不闭塞

* 作为世袭土司,杨积庆并非顽固守旧的地方豪强。他接受新事物,兴办教育,引进技术(如电话、发电机),与外界(包括上海)有联系。

* 他早年间就接触过共产党人(如宣侠父、吉鸿昌等),对共产党的主张有一定了解,尤其认同其反压迫、求解放的理念,这与藏族人民渴望摆脱封建压迫的诉求有共鸣。宣侠父曾在卓尼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对杨积庆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与警惕:

* 国民党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压迫和剥削政策,杨积庆作为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的中央势力怀有戒心,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

* 蒋介石和甘肃军阀朱绍良等人命令他“坚壁清野”、全力堵截红军,这实际上是让他的藏兵去和红军硬拼,消耗他的实力,无论结果如何(红军被灭或杨部受损),国民党中央和甘肃军阀都是受益者。杨积庆不愿为他人火中取栗,做无谓牺牲。

3. 对红军的观察与判断:

* 杨积庆通过情报和自己的观察,了解到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目标远大(北上抗日)的队伍,并非传言中的“流寇”或来抢夺地盘。红军在极端困难下仍坚持打借条、留银元的行为(虽然当时未被发现,但体现的原则他可能有所风闻或预判),更印证了这一点。

* 他判断红军只是借道北上,不会久留或侵占他的地盘,对他自身的统治威胁较小。相反,如果红军被消灭在他的防区,国民党中央军势力必然大举进入,他的土司地位反而难保。

4. 人道主义与智慧的选择:

* 看到红军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惨状,作为一方首领,他可能也动了恻隐之心。

* 最关键的是,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务实且富有政治智慧的决定:与其阻挡消耗、结下死仇,不如“送瘟神”,提供有限度的帮助(主要是粮食和通道),让红军尽快、顺利地通过自己的防区离开。 这既能避免自身实力的损失,又能结下一个善缘(事实证明,红军后来一直感念这份恩情),同时表面上敷衍了国民党的命令(以“红军来得太快,措手不及”等理由搪塞)。

三、杨积庆的具体操作

* 他秘密下令给负责看守崔古仓的心腹(如总管杨景华):不准抵抗,敞开仓门,让红军自行取粮。这是崔古仓粮食“无人看守”、“虚掩着门”的根本原因。

* 他命令部下修复栈道、桥梁,为红军北上扫清道路障碍。

* 他严令所属藏兵不得阻击、不得放冷枪,实际上为红军让开了一条生路。

* 红军离开后,他收留、保护了数百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使他们免遭国民党毒手。

四、后果与意义

* 对红军:杨积庆提供的粮食和通道是救命稻草。它使极度虚弱、濒临绝境的红军(尤其是担任开路先锋的陕甘支队)获得了宝贵的能量补充和喘息之机,为紧接着的腊子口战役(虽然打的是鲁大昌)积蓄了力量。突破天险腊子口,是红军跳出包围圈、最终实现北上战略的关键一步。没有杨积庆的帮助,红军即使能突破腊子口,代价也必然惨重得多,甚至可能失败。

* 对杨积庆:他的义举最终被国民党当局察觉(部分因其部下告密)。1937年,他被鲁大昌以“勾结红军”为名设计杀害,其子也被监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贡献才被正式承认和表彰。他的后代(其子杨复兴)在1949年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卓尼。

* 历史评价:杨积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行动是深明大义、富有政治远见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他超越阶级和阵营的局限,以地方首领的智慧和担当,做出了有利于国家民族(红军北上抗日)也保全了地方利益的选择。他的故事,是红军长征史诗中一段关于人性光辉、民族团结和隐秘援手的动人篇章。

总结:

那二十万斤粮食中的核心部分(崔古仓粮食),是卓尼土司杨积庆的。他之所以冒着杀身之祸默许甚至暗中帮助红军取粮、过境,是基于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对红军性质的正确判断、保存自身实力的政治智慧、一定的人道关怀以及对共产党早期接触者理念的部分认同。他的这一决定,在关键时刻为绝境中的红军提供了最宝贵的支援,对红军成功北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功绩永载史册。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