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批95后今年集体迈入30岁,网上突然掀起一波重温《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热潮,大家聊得最多的不是“李大仁”,而是林依晨演的“程又青”。
第一批95后今年集体迈入30岁,网上突然掀起一波重温《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热潮,大家聊得最多的不是“李大仁”,而是林依晨演的“程又青”。
有人说现在看才发现,程又青那句“用自己的钱买包,装自己的故事”,比十年前听着更有味道。
比起角色本身,我更在意塑造这个角色的林依晨,今年刚生完二胎的她,早就不是大家印象里那个“完美甜妹”了,这种“不装”反而比任何人设都让人觉得真实。
林依晨最出圈的角色,前有《恶作剧之吻》里的袁湘琴,后有《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现在又多了个《不够善良的我们》里的简庆芬。
这三个角色像一条时间线,把她从23岁到40岁的状态串了起来,而且每个角色都没让她“装”成大众期待的样子。
23岁演袁湘琴时,她还带着婴儿肥,角色傻气又执着,当时大家都觉得她就是“天生甜妹”。
可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候她接戏根本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给家里还债。
妈妈脑中风后丧失劳动能力,爸爸早就不管家,全家几百万台币的债都压在她一个刚成年的人身上。
本来想靠“捷运美少女选拔赛”的三万块奖金给弟弟买台电脑,没成想拿了冠军,稀里糊涂进了演艺圈。
拍《18岁的约定》时,她第一次当女主,连怎么演戏都搞不清,只能天天抱着剧本死磕,拍完夜戏直接去学校上课,偶尔能在麦当劳眯一会儿就算奢侈。
那时候的袁湘琴,看着没心没肺,其实藏着她“不得不拼”的狠劲。
30岁演程又青,算是她第一次“主动不装”,当时偶像剧还扎堆拍“王子爱上灰姑娘”,她偏要接一个“拧巴又清醒”的30岁熟女。
程又青会说“30岁了,两年没人好好抱过我”,会在聚会时躲到角落给朋友打电话说“宁可一个人也不想凑数”。
这些戏份拍出来,有人觉得“太丧了”,但林依晨坚持要这么演。
她后来在采访里说,接这个角色前,自己正陷在一段需要不断妥协的感情里,程又青那句“能舒服做自己的才是对的人”,其实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拍完这部戏,她就结束了那段感情,还凭着这个角色第二次拿了金钟奖,彻底摆脱了“甜妹”标签。
到了40岁演简庆芬,她更是把“不装”做到了极致,导演拿剧本找她时,给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光鲜亮丽的“大女主”Rebecca,一个是被婚姻、家庭缠得焦头烂额的简庆芬。
她二话不说选了后者,简庆芬在剧里说“每天要做老婆、妈妈、员工,累得喘不过气”,这段戏播出后,有人说“林依晨怎么把自己演得这么狼狈”。
可她一点不介意,还说简庆芬的状态就是很多中年女性的日常,现在演艺圈里40+的女演员,要么拼命维持“少女感”,要么硬凹“女强人”人设,像她这样敢演“狼狈中年妇女”的,真没几个。
林依晨的人生,比她演的角色还“不按套路出牌”,刚出道那几年,她就是个“拼命三娘”,六年拍了十三部戏,不是在剧组,就是在去剧组的路上。
那时候她有个“八色剧本”的习惯,用八种颜色的笔标注台词里的情绪、眼神,连什么时候该停顿都标得清清楚楚。
胡歌后来还说,跟她合作《射雕英雄传》时,才知道什么叫“专业”。
可这份“专业”背后,是拿健康换来的,2008年,她被查出得了“蝶鞍部囊肿”,这种病大多找上事业心强的年轻女性。
医生说跟她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有关,其实早在23岁时,她就写过遗书,里面说“演戏是我喜欢的事,就算出事,妈妈也别自责”。
那段时间,她才开始慢慢“松绑”,不再接那么多戏,还趁着空档去英国留学。
有人说她“放着巅峰期不抓紧,太傻了”,但她一点不慌,说“慢下来才能看清自己要什么”。
结婚后,她的“不装”又成了争议点,2014年她结婚,网上总传她“给公婆请安”“回娘家要老公批准”,说她“婚姻卑微”,跟“独立女性”形象反差太大。
她从没特意解释过,只是偶尔在采访里说“大家对女性的期待太苛刻了,又要你事业好,又要你把家里照顾得滴水不漏”。
今年夏天她生完二胎,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首诗,里面有句“开始爱自己后,不再追求永远正确”,这句话像在回应那些争议,又像在跟自己和解。
现在提起林依晨,有人说她“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放着“偶像剧女王”的位置不坐,非要结婚生娃“回归家庭”;也有人说她“活得太通透”,不被人设绑架,想拍戏就拍,想休息就休息。
其实不管哪种评价,都绕不开一个点:她从没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对比同期的偶像剧女星,有人为了维持“少女感”拼命医美,有人为了抢资源硬凹“女强人”人设,林依晨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她40岁演“狼狈的中年妇女”,生完二胎坦然承认“累得不行”,这些“不完美”反而让她更真实。
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太高了,20岁要“青春靓丽”,30岁要“独立干练”,40岁要“优雅从容”,好像每个阶段都有标准答案。
但林依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根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她演的程又青让30岁女性知道“不用急着结婚,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她演的简庆芬让40岁女性明白“不用硬撑着优雅,累了就说出来”,而现实中的她,从“还债少女”到“二胎妈妈”,从“偶像剧女王”到“不被定义的演员”,每一步都在打破外界的期待。
如此看来,“不装”不是摆烂,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勇气去追求。
对当代女性来说,林依晨的价值不在于她演了多少经典角色,而在于她证明了:女性可以软弱,可以迷茫,可以优先选择家庭,也可以随时回归事业。
不用非要活成“大女主”,也不用被“完美女性”的标签绑架,只要真实地做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大概就是“拼二胎”的林依晨,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她早就不装了,而且活得比谁都自在。
来源:安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