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五天,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先是创始人拍胸脯“绝无预制”,隔天又九十度鞠躬道歉,再端出“现炒、现烤、现卤煮”的整改菜单。
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把西贝从饭桌直接拽上了热搜。
短短五天,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先是创始人拍胸脯“绝无预制”,隔天又九十度鞠躬道歉,再端出“现炒、现烤、现卤煮”的整改菜单。
看客们还没咽下一口瓜,罗永浩已经宣布“停战”,只留下一句“希望国家早点立法”。
热闹散场,但饭桌上的那股别扭劲儿,一时半会儿消不了。
这事儿最尴尬的地方在于,西贝并不是第一家用预制菜的餐厅,却是第一家被当众拆穿后还嘴硬、又光速认怂的。
消费者其实早就默认商场里的连锁餐厅“后厨有魔法”——十分钟上一桌菜,味道全国统一,不是预制才怪。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被当成傻子:菜单上写着“现烤羊肉串”,结果后厨连火都没点,谁不火大?
西贝的公关操作也透着一股“甲方”惯性。
先是甩出“罗永浩同款菜单”,再开放后厨直播,像极了犯错的小学生把作业本摊给全班看——诚意有余,体面不足。
最致命的是创始人亲自下场对线,一句“100%没有”把后路堵死,逼得自己三天后只能低头。
业内人士私下嘀咕:老板别轻易出镜,一出镜就是企业人格化,翻车就是人设塌方。
罗永浩看似赢了面子,其实也没占到太多便宜。
他那句“希望立法”说到点子上了,但立法不是发微博,预制菜的定义、添加剂标准、冷链要求,每一条都得跟供应链较劲。
现在国标草案刚通过专家审查,离落地还有十万八千里。
消费者要的真不是“有没有预制”,而是“用了什么预制”“值不值这个价”。
西贝把儿童餐的牛肉饼改成现做,不过是把答案写在了最明显的选择题上——其他题呢?
说到底,这场风波撕开了餐饮业最后一块遮羞布:预制菜不是问题,不透明才是。
商场里那些人均一百五的“手工饺子”,后厨可能和高铁便当同一条流水线;外卖平台上“现炒”的小炒肉,可能是三个月前炒好的。
消费者不是怕工业,是怕工业装成烟火气。
西贝的道歉信里有一句“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差异”,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以为你们看不出来,结果你们不仅看出来了,还很生气。
接下来几个月,预制菜国标真要落地,行业大概率会迎来一轮洗牌。
小作坊连冷链都搞不定,直接出局;头部品牌趁机把“透明厨房”玩成标配,顺便涨价——别惊讶,这是商业规律。
西贝的IPO计划悬了没?
悬,但也没死透。
资本看的是数据,只要整改后的翻台率能爬回来,故事还能接着讲。
只是以后再吹“西北菜现做”,得先掂量掂量摄像头后面有多少双眼睛。
饭还得吃,日子还得过。
下次进餐厅,菜单上要是多了一行小字“本菜品含预制原料”,别急着掀桌子——至少它终于肯说实话了。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