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的道路上杀害了哪些大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9:45 1

摘要: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到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再到武周的皇帝,武则天的一路可以说是颇为坎坷,路上充满了荆棘。在那个以男人为主的封建社会,可以想得到武则天的称帝之路是多么的艰难。所以为了自己的皇帝梦,武则天一路上也是佛挡杀佛,尤其是自684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更是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到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再到武周的皇帝,武则天的一路可以说是颇为坎坷,路上充满了荆棘。在那个以男人为主的封建社会,可以想得到武则天的称帝之路是多么的艰难。所以为了自己的皇帝梦,武则天一路上也是佛挡杀佛,尤其是自684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更是没有了顾忌。很多反对她的大臣都被她处决,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哪些人。

裴炎是绛州闻喜人,唐代中期重要政治家。少时勤学,以明经科入仕,初任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唐高宗时期,裴炎凭借务实才干逐步晋升,历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最终于弘道元年(683年)拜相,成为中书令。高宗临终前,裴炎受遗诏辅佐太子李显(唐中宗),成为顾命大臣。其仕途顶峰出现在武则天摄政初期,曾协助废黜意图强化皇权的中宗,改立睿宗李旦,展现出对朝局极强的掌控力。

裴炎

然而裴炎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还是被武则天给杀了。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武,裴炎提出"还政皇帝"的谏言,触及武则天称帝意图。武则天集团趁机以"谋反"罪名将其下狱,尽管朝臣多为其申辩,但最终以"谋反罪证不足却心向叛逆"的罪名处斩。此案实为武则天清除传统士族势力的标志性事件,裴炎作为关陇贵族代表,其坚持的"李唐正统"立场与武则天的改制野心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史家对其是否真存反心存在争议,但这场政治清洗深刻反映了武周革命前夜朝堂的激烈震荡。

程务挺是洺州平恩人,唐代著名将领。其父程名振为唐初名将,程务挺承袭家风,早年以勇武闻名,历任右领军卫中郎将、单于道安抚大使等职。高宗时期,他多次参与边疆战事,尤其在对抗突厥、高句丽的战役中屡建战功,升迁至左武卫将军。高宗驾崩后,程务挺受武则天倚重,奉命镇守洛阳,并在684年平定徐敬业叛乱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武则天巩固权力的军事支柱。其治军严明、善抚士卒,在军中威望极高,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封爵平原郡公。

程务挺

程务挺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卷入武则天与李唐旧臣的权力博弈。684年,宰相裴炎因反对武则天摄政被诛,程务挺曾为其申辩,引发武则天猜忌。同时,程务挺与叛将徐敬业旧部有书信往来(或为构陷),被诬“勾结逆党”。武则天为清除潜在威胁,以“拥兵自重、意图不轨”为由,将其逮捕并处斩。其死背后折射出武则天对武将集团的不信任,尤其是程务挺手握重兵且深得军心,对武氏专权构成威胁。史载突厥闻其死讯后“宴饮相庆”,侧面反映其军事才能,但这一事件也成为武则天强化集权的重要转折。

李昭德是京兆长安人,唐代武则天时期重要宰相。其父李乾祐为唐初司法官员,李昭德以明经入仕,早年历任御史中丞、凤阁侍郎等职。他为人刚直果敢,善理政事,曾主持洛阳城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以解水患,民生得以改善。天授二年(691年),李昭德升任宰相,任内整顿吏治,遏制酷吏滥权,多次谏阻武则天过度崇佛之举。其执政期间力主强化中央权威,削弱武氏诸王势力,成为武则天平衡朝局的关键人物,但因作风强势树敌颇多。

李昭德

李昭德被诛杀的主因是深陷武则天晚年的政治清洗。他因极力反对魏王武承嗣争夺太子之位,遭到武氏集团仇视。延载元年(694年),武则天为制衡其权势,将其罢相外贬,但次年又复召回朝。神功元年(697年),酷吏来俊臣为扩大权柄,联合武承嗣诬告李昭德“谋逆”,武则天为平息政治动荡,将李昭德与来俊臣同日处斩。此案折射出武则天晚年对权臣的猜忌心理,李昭德虽能力卓著,但其直谏风格与对李唐宗室的隐性支持,终使其成为武周政权转型期的牺牲品。

黑齿常之是百济(今朝鲜半岛)人,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名将。早年效力于百济,唐灭百济后归顺唐朝,历任左领军员外将军、河源军副使等职。他善用骑兵,在对抗吐蕃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曾以数百精骑夜袭吐蕃军营,七箭射退敌军,被赞为“神将”。仅用十年从降将升至左武卫大将军,封燕国公。任河源道经略大使期间,屯田戍边、整修烽燧,有效巩固西北边防,深受士卒拥戴。

黑齿常之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为强化统治,大兴告密之风。酷吏周兴为邀功,诬告黑齿常之“私通突厥、图谋不轨”。其时黑齿常之镇守边疆二十余年,手握重兵且深得军心,引起朝廷猜忌。永昌元年(689年),他被押回洛阳,在狱中不堪酷刑自缢身亡。其死暴露了武则天对异族将领的戒备心理,也反映了武周政权对军功集团的清洗。这位战功赫赫的蕃将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冤案至唐中宗时期方得平反。

魏玄同是定州鼓城人,唐代高宗至武则天时期重臣。少时以进士入仕,初任长安县尉,后历任司列大夫、吏部侍郎等职。高宗时期因与宰相上官仪交好,受其牵连被贬为岐州长史。武则天掌权后,赏识其才干,于垂拱元年(685年)复召为文昌左丞,后升任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任内主张革新吏治,简化官员选拔程序,提拔寒门士人,并多次反对酷吏滥用刑罚,力求维护司法公正,被视为朝中清流领袖。

魏玄同

天授元年(690年),酷吏周兴为铲除异己,诬告其“勾结裴炎余党、意图复辟李唐”。魏玄同早年曾与裴炎共事,且私下感叹“太后临朝终非长久”,被曲解为谋反证据。尽管他并无实际反叛行为,武则天仍以“附逆”罪名将其赐死。此案凸显武则天为巩固称帝后的权威,对旧臣实施无差别清洗。魏玄同因坚持抑制酷吏、维护士族利益,早已引起周兴等人忌恨,最终成为武周革命浪潮中的牺牲品。其冤案至唐中宗复位后得以昭雪。

刘祎之是常州晋陵人,唐代武则天时期宰相。少以文才知名,高宗时举进士,历任昭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曾参与编修《瑶山玉彩》等宫廷典籍,深受高宗器重。武则天掌权后,因其学识与政治敏锐性,被擢为北门学士,参与中枢决策。仅用十余年升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任内建言减轻刑罚、整顿科举,并主持修订《垂拱格式》,推动律法革新,被视为武则天革新朝政的重要助手。

刘祎之

垂拱三年(687年),他私下议论“太后既废昏立明,宜归政皇帝”,意指武则天应还权于唐睿宗李旦。此言被酷吏王本立告发,武则天以“擅议禁中、目无君上”定罪。其曾私下接见唐中宗李显使者之事也被渲染为“私结废帝”,最终被赐死。此案暴露武则天对核心幕僚的严密控制,刘祎之虽为武氏集团重要成员,但其对李唐正统的潜在认同,与武则天称帝野心产生根本矛盾。他试图调和皇权与相权的努力,终在酷吏政治下成为牺牲品,其死亦标志着北门学士集团的分化解体。

郝象贤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家族背景,他的祖父郝处俊为唐高宗时期宰相,以直言敢谏闻名。郝象贤因祖父余荫入仕,曾任太子通事舍人等职,虽无显著政绩记载,但凭借显赫家世在官场获得一定地位。其家族属关陇士族集团,与李唐宗室关系密切,这一背景成为其后来遭遇的政治隐患。

郝象贤

郝象贤被诛的直接原因是武则天对郝氏家族的报复。其祖父郝处俊曾于高宗晚年坚决反对武则天摄政,武氏对此耿耿于怀。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为称帝清除障碍,指使酷吏周兴罗织罪名,诬告郝象贤“贪污渎职、诅咒朝廷”。审判过程中,郝象贤当庭揭露武则天迫害忠良的行径,引发轩然大波。被押赴刑场时,他沿途怒斥武氏篡权,导致武则天震怒,不仅将其肢解曝尸,更下令此后处决犯人皆以木丸塞口防其发声。此案凸显武则天对士族反对者的残酷镇压,郝氏三代的政治立场使其成为武周革命中的典型牺牲品。

小结:

在唐高宗李治逝世后,武则天为扫清称帝障碍,对李唐旧臣展开系统性清洗。宰相裴炎因反对其摄政,以“谋反”罪名被诛,揭开权力清洗序幕;名将程务挺虽平定徐敬业叛乱有功,却因军权过重遭猜忌处决。百济裔将领黑齿常之镇守边疆二十余载,终被酷吏诬陷自缢狱中,体现对异族功臣的戒备。宰相李昭德因遏制武氏势力、魏玄同因主张抑制酷吏,均遭诬告赐死。北门学士刘祎之因提议还政睿宗被诛,暴露武则天对核心幕僚的绝对控制。郝象贤更因祖父曾反对武氏掌权,遭酷吏构陷并当街虐杀,甚至引发“木丸塞口”的残酷行刑制度。这些被清洗者涵盖关陇士族、军功集团、改革派宰相乃至武氏亲信,折射出武则天通过酷吏政治、构陷株连等手段,无差别铲除潜在威胁,为武周代唐铺平道路,亦彰显了武周革命前夜的血腥与动荡。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