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平之战进行到第三年,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粮草告急。士兵们私下议论:“这么耗下去,咱们都得饿死在这儿。”
文|青史闲读
编辑|青史闲读
——【前言】——
金戈铁马背后,人性的博弈与智慧的交锋从未停止
长平之战进行到第三年,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粮草告急。士兵们私下议论:“这么耗下去,咱们都得饿死在这儿。”
秦军主帅王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帐中来回踱步。
谋士范雎却不慌不忙地品着茶,他突然放下茶盏,胸有成竹地说道:“强攻不如智取,我倒有一计,能够让赵王临阵换帅,届时我军取胜便指日可待了!”
公元前260年,胸有成竹的范雎挑选了几个聪明而又机灵的心腹,带上重金潜入赵国都城邯郸,临行前,范睢嘱咐道:“你们此去邯郸城,悄悄地把这话传开,廉颇老矣,畏战不出,早有降秦之心,其实秦军最怕的人?当属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那年轻人的名头,连秦军听了都发怵!”
一众心腹随即便潜入邯郸城,专门挑选酒肆茶馆、街头市井这些人多热闹的地方,暗中散播这样的流言。
不出半月,连街边玩耍的孩童都会唱:“老将怯,少将勇,赵括出,秦军慌。”
谣言如野火般蔓延,很快就传入了赵王宫中,赵孝成王本就对战事胶着十分不满,听到谣言后勃然大怒:“寡人早就怀疑廉颇畏战不前,果不其然!”
老相国蔺相如抱病进谏,声音颤抖:“大王三思啊!赵括虽然熟读兵书,然而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就像刚学会游泳的人,不知道深水的危险。老将军廉颇老成持重,实战经验丰富,他才是咱们赵国的屏障。”
赵王却不以为然道:“相国莫非也老了?如今是要进攻,夺取胜利,不是固守!寡人心意已决,随即便命赵括为大将,替代廉颇!领兵抗击秦军”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结果陷入秦军包围,赵军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由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结果众所周知:赵括代替廉颇,赵军四十万将士埋骨长平。战后有幸存的老兵叹息:“这真是刀剑未至,谣言先杀人啊。”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纵是身佩六国相印、尽享无上荣光的苏秦,当他身处齐国临淄时,也难逃朝中大臣的嫉妒与排挤,一场足以颠覆他人生的危机悄然降临。
黄昏的余晖将临淄城染得昏沉,暮色渐浓,苏秦刚从宫中退出,踏着余晖走向府邸,不料巷中猛地冲出几个蒙面人,只听金属破空声起,刀光掠过,利刃已穿透他的胸膛,剧痛瞬间席卷全身,鲜血染红了衣襟,侍卫急忙将他送回府中,但伤势过重,生命垂危,医者连连摇头叹息。
齐王闻讯赶来,握着苏秦的手痛心疾首:“先生是国之栋梁,可知何人所为?寡人定要将其碎尸万段!”
苏秦气息微弱,却还带着往日的从容:“大王不必查了,我死后,请将我的首级悬于城门,宣告:‘苏秦是燕国间谍,死有余辜,有杀之者,赏千金。’如此,凶手自然便会现身。”
齐王愕然:“这岂不是玷污先生清名?”
苏秦淡淡一笑:“臣已将死,名节不过是过眼云烟。若能借此机会为大王除去朝中奸佞,臣死而无憾。”
齐王依计而行,果不其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数日,便有四人前来领赏,被埋伏的侍卫当场擒获,经审讯,揪出了幕后主谋的数名朝中大臣。
苏秦虽死,犹能借齐王之“刀”,为自己复仇。这正是“借刀杀人”之计的妙用——自己不出一分力,却能达成目的。
百姓们议论纷纷:“这苏秦真是神了,死了还能借大王的手报仇雪恨。”
战国中期,魏国大将庞涓与孙膑本是同窗,庞涓非却嫉妒孙膑的才华,他便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膝盖骨,使他成为废人,孙膑的处境可谓相当凄惨。
孙膑被囚于庞府,深知庞涓必会进一步加害于己。
这天庞涓又来“探望”,假惺惺地说:“师弟近日可好?兵书撰写得如何了?”
孙膑抬头,目光平静如水:“蒙师兄关照,每日不过苟延残喘罢了。”等庞涓一走,孙膑的心却沉了下去——他看得出庞涓眼中的杀机。
第二天,孙膑突然发病,他摔倒在地,口吐白沫,目光呆滞,接着便哈哈大笑,将饭菜打翻在地,竟抓起猪食往嘴里塞,连呼“美味”。
庞涓闻讯赶来,半信半疑,便命人将孙膑关在猪圈里。
在污秽不堪的猪圈里,孙膑浑然不觉般打滚嬉笑,俨然一副疯癫模样。
暗中观察的庞涓终于放松警惕:“看来他是真疯了。” 便减少了对孙膑的看守。
恰在此时,齐国使者访魏。孙膑便暗中联络上齐国使者,诉说自己的遭遇。
使者深感敬佩,也同情孙膑的遭遇,于是趁着夜色将他藏在马车中,成功带回了齐国。
后来,孙膑成为齐国军师,最终在马陵道设伏,大败庞涓。庞涓兵败自杀,临终前长叹:“终究还是败给了这个疯子!”
孙膑的“假痴不癫”不仅是诈术,更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有时示弱藏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这三条计策,表面上看确实“阴险”,却反映了古人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求生智慧。
三十六计中,这些所谓的“阴招” 往往产生于弱势一方,是绝境中的智慧反击,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的人,为了活命,不得不使出一些非常手段。
反间计、借刀杀人和假痴不癫,这三招的共同妙处在于:不直接与硬碰硬,而是借力打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四两拨千斤”。
但运用这些计谋时,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就像厨师做菜,盐放少了没味,放多了又齁人。
范雎的反间计虽然高明,但长平之战后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卒,就太过残忍了;
苏秦借刀杀人,清除了齐国奸佞,却也开了诬陷的先例;
孙膑装疯脱困堪称经典,但马陵道之战的战场上,仍是血流成河、尸骨累累、哀鸿遍野。
世人常提“兵者,诡道也”,可翻开《孙子兵法》,其开篇便着重强调了战争更深层的内核,“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用计可以,但要有底线,要心存敬畏。
千载之下,重温这些历史片段,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在生死关头的智慧闪光。他们用谋略书写历史,也用生命诠释了“上兵伐谋”的真谛。
临淄城头,苏秦的首级高悬,引出了真凶;邯郸宫中,赵王的一念之差,葬送四十万大军;魏国猪圈里,孙膑满身污秽却目光如炬。
这些历史瞬间的背后,是古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他们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闪光。
正如老话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计谋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们不仅关乎胜负,更关乎生存的智慧。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在这些看似“阴险”的计谋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他们在艰难抉择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这也许就是历史最大的魅力——它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计谋与厮杀,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明镜。
(全文完)
——青史闲读
来源:从敏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