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人闯进32强,但下一轮就可能只剩一半——中国球迷最怕的“高开低走”又来了。
11人闯进32强,但下一轮就可能只剩一半——中国球迷最怕的“高开低走”又来了。
英格兰公开赛打到1/16决赛,名单一出来,群里直接炸锅:丁俊晖、赵心童、肖国栋、张安达……整整齐齐,像春运抢票一样全在。
可热闹背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过去五年,中国军团在排名赛第三轮平均淘汰率是58%,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突然断电。
今晚会不会重演?
谁都捏把汗。
先说丁俊晖。
签表刚出,他抽到的是资格赛打上来的新秀,看似轻松,但别忘了,小丁今年前五站比赛里,三次被排名更低的选手逆转。
问题不是技术,而是长局制里他总在后半程突然“降速”。
教练组给他加练了凌晨两点的体能,据说专门练最后两局的出杆心率,能不能见效,今晚就能看见。
赵心童那边更微妙。
去年他因为签证和训练不系统,世界排名从第9掉到第19,奖金少了快一半。
这次回来,他换了新球杆,前节更硬,母球控制肉眼可见地稳。
资格赛打奥康纳,他连续三杆破百,赛后采访却只说了一句“球杆还没完全熟悉”,听着像凡尔赛,其实是真话——新武器才磨合两周,手感随时可能抽风。
肖国栋和张安达属于“老新人”。
肖国栋32岁,排名一直在20左右晃,今年终于下决心减重15斤,说是“怕熬不到凌晨局”。
张安达更直接,把家从广州搬到谢菲尔德训练基地,每天跟塞尔比练防守,练到被调侃“比英国人还英国人”。
他们的共同点:不再指望灵光一现,而是死磕细节。
这种转变,比年轻人突然爆发更耐看。
数据也很有意思。
世界斯诺克官网刚更新的统计显示,中国选手本赛季平均出杆时间比去年慢了0.8秒,但成功率提高了4%。
简单说,大家开始“磨”了,不再一味拼准度。
这变化在英格兰公开赛特别管用,因为场地湿度大,球速慢,耐心比火力更重要。
再说签运。
上半区扎堆了七位中国选手,意味着16强最多只能剩四个。
最刺激的是第三轮潜在对局:赵心童可能碰上周跃龙,肖国栋或遭遇丁俊晖——内战提前上演,谁赢都心疼。
下半区反而宽松,张安达和吕昊天如果各自过关,有机会在8强会师。
球迷现在最纠结:到底该盼内战还是外战?
内战保送一个,外战可能全军覆没。
转播镜头也给出了细节。
官方把丁俊晖的比赛安排在了主桌,旁边就是赵心童的台子,中间只隔一块挡板。
现场中国观众第一次坐满了两个看台,加油声此起彼伏,连英国解说都笑:“像在伦敦打上海大师赛。”这种氛围,对选手是助力也是压力——去年范争一就是在这种声浪里手抖,简单粉球没进,直接出局。
最后说点现实的。
中国斯诺克这次集体爆发,背后是钱和时间的双重投入。
丁俊晖学院今年新增了心理辅导课,一节课800英镑,家长抢着报名;赵心童自费请的体能师,周薪1500镑,比很多选手的奖金还高。
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军团,拼的早已不是天赋,而是谁更舍得砸资源。
所以,今晚别只盯着比分。
看看谁在最后两局还能保持出杆节奏,看看谁在被超分后依然不放弃做斯诺克,这些细节才是中国斯诺克能不能真正“站稳”的关键。
毕竟,11人进32强只是起点,如果16强只剩两三个人,那热闹就成了昙花一现。
反之,要是真有六人甚至八人再进一步,以后英国当地买票的华人,可能得提前一个月抢票了。
来源:哈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