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革新或政策扶持问题,而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必然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展开的。用户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有两种:
在探讨农产品如何打通“产品—品牌—渠道”的全闭环体系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个关键问题:农产品产业化的核心需求究竟是什么?
这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革新或政策扶持问题,而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必然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展开的。用户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内心焦虑;二是满足情感欲望、收获愉悦体验。
农产品不缺资源,缺的是持续盈利的能力。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是靠政策或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要回归本质:围绕用户需求,构建起“产品—品牌—渠道”的全闭环体系。
产品:从“资源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乡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资源不等于产品。
什么是产品?真正的产品,是能够精准响应用户需求、可标准化复制的体验载体。
很多农产品停留在“原生态”“土特产”的初级阶段,难以形成复购和规模。问题在于,经营者往往把“我觉得好”当成“用户觉得好”,却没有抓住用户愿意持续付费的真实需求。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产品品牌化的核心,是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不是“我有什么卖什么”,而是“用户要什么我提供什么”。
比如土鸡蛋,用户购买的不仅是口感,更是一套可信的安全供应体系;日本“越光米”之所以成为全球品牌,靠的也不只是美味,而是稳定、高品质、可信任的粮食保障。
品牌:用清晰认知占领用户心智
产品是基础,品牌则是让产品被“认出—记住—选择”的关键。
乡村品牌常见的误区是追求“大而全”,什么都说得好,反而没有记忆点。品牌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标签,要在用户心中形成鲜明、独特的印象。
例如“褚橙”,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强化了“励志橙”的认知——褚时健的人生故事为产品注入了情感和价值内涵,使它在众多橙子品牌中脱颖而出。
铁丁老师指出:品牌建设要聚焦一类人群、一个场景、一种价值观,用故事、场景和文化构建差异化认知,从而实现心智占领。
乡村产业品牌要避免泛泛的“生态”“天然”,而应明确:为谁而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代表了什么样的生活主张?只有这样,品牌才能真正进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渠道:实现高效、可持续的价值交付
再好的产品和品牌,如果没有畅通的渠道,就无法实现价值转化。
线上可通过电商、直播、社群等方式,以内容触达用户,实现精准转化;线下则需与商超、社区店等合作,建立稳定可控的供应链条。更重要的是,渠道不仅是卖货通路,更是用户反馈和数据回流的关键环节。
乡村产业往往受限于物流成本高、供应链薄弱等问题,因此渠道设计必须注重效率与体验的平衡。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总结了产品进渠道的核心方法:“用名人、进名店、借名会”。
“用名人”:也并不意味着要花费巨资聘请巨星代言,家庭农场可以挖掘更具性价比且贴合农产品特质的名人资源,有时,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与当地有影响力的 “草根名人” 合作。另外,年轻的新农人形象也很受欢迎。此外,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是宝贵的名人资源。他们专业的知识背书能够为农产品的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进名店:除了进行私域渠道的推广以外,大型连锁超市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阵地;虽说是“进名店”,但不必一味追求像盒马、京东这样的全国性连锁品牌,这一类渠道的要求高、回报少,不一定适合家庭农场,可以大胆对接当地的大型商超,不必担心市场空间小,只要先用优良的品质赢得小范围的消费者认可,吸引回头客,才是这一阶段“滚雪球”发展的基础;除了生鲜超市,餐饮品牌店也是不错的选择。特色农产品店同样不容忽视;在旅游景区、文化街区等地,这类店铺云集,它们聚焦于地方特色、民俗风情浓厚的产品。
借名会:一是珍惜相应的渠道资源,利用好政府推荐的培训、调研等机会做好延伸宣传;二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节庆活动。
即便没有充裕的资金,通过巧妙运用 “三名战略”—— 用名人、进名店、借名会”完全能够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农产品的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灵活运用各种资源,持之以恒地塑造品牌形象,讲出家乡的故事。
比如甘肃静宁苹果,通过电商直达用户,迅速建立“甜脆多汁”的认知,同时根据销售数据和用户评价持续优化产品,形成“销售-反馈-迭代”的闭环。
渠道的真正价值,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价值交付,并反哺产品与品牌的升级。
闭环的关键:持续经营用户信任
产品、品牌、渠道,三者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彼此赋能、循环增强的系统。
产品是信任的基石,品牌是信任的符号,渠道是信任的桥梁。唯有三者协同,才能在用户心中建立长期选择的价值体系。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乡村振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心智的竞争。谁能够持续满足用户需求、赢得用户信任,谁就能真正从“卖产品”走向“做品牌”,从短期盈利走向长期主义。
回归用户,才是农产品产业化的根本
乡村产业真正的需求,不仅仅来自政策或资源,而是来自用户真实的生活。只有持续聚焦用户,构建起“产品-品牌-渠道”闭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这不仅是一场产业升级,更是一次认知革命——从“资源导向”到“用户导向”,从“卖货思维”到“品牌思维”,乡村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农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