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坚定选择UCL,这是一场“预知答案”的冒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6:39 1

摘要:擅长处理多维度信息结合的复杂建筑系统,热衷于探索建筑学的边界以及跨专业的结合方式,离散化建筑,元宇宙建筑,纸上哲学建筑,乡村在地化建筑,城市设计,废弃建筑改造。

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Jay

伦敦大学学院(UCL)

城市设计硕士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转城乡规划

建筑复合型人才实验班

个人简介

擅长处理多维度信息结合的复杂建筑系统,热衷于探索建筑学的边界以及跨专业的结合方式,离散化建筑,元宇宙建筑,纸上哲学建筑,乡村在地化建筑,城市设计,废弃建筑改造。

“最有趣的点,莫过于不同逻辑在交汇时产生的“BUG”——梳理并重新设计这些空间冲突点,正是整个过程中最具挑战也最有趣的环节。”

2020-2025

作品展示

←向左滑动查看精选作品 · © Jay

01

从细节灵光到复杂系统:

一场不设限的人生实验

绝不妥协:

只做下一刻想做的事

相较于后悔我更害怕遗憾,一句话来概括高中之后我的人生就是“选择自己下一刻想做的事情”。在这个原则上我会尽可能的去尝试人生不同的方向和可能。我的专业路径从土木到城乡规划,再到建筑,最后走向城市设计,如今又开始涉足AI和元宇宙——每一次转向都纯粹是出于“下一刻想做”的念头。选择UCL,也正是因为这里最能支持我的跨界探索。

在UCL的设计项目,尝试探讨虚拟空间和现实公共空间的结合的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发人们对水体关注 。© Jay

设计的顿悟

往往是一个细节

虽然建筑行业在下行,但是如果因为接受了建筑学教育而后悔,那无疑是对我人生态度的背叛。在同济求学时,几位良师精妙的细节指导,让我在设计方法上获得了关键顿悟。他们往往只需寥寥数语——例如一个处理斜角的思路,或是一两根巧妙的视线控制线——就能在项目中四两拨千斤地引导我突破瓶颈。正是这些顿悟时刻,塑造了我后续设计方法的雏形。

设计能力的提升源于持续积累。研读优秀设计的平面图是宝贵的学习途径,但这要求你真正“会看”平面图——正如同济诸多前辈所强调。诚然,现代主义教育体系下的训练有其价值,却也难免在某一阶段令人感到重复与倦怠,甚至消磨设计的原始乐趣。

这里十分有幸在大师班遇到了王方戟老师,并在课程中深入了解了米拉莱斯。这堂课程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设计的自由和轻松,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对于处理多维度信息结合的复杂建筑系统有一些痴迷。这在我后期的一些设计中,对于不同系统的平面叠加以及处理多层叠加的关系上有很多体现。

同济在读期间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 Jay

而到了在UCL求学的时候,信息维度的探索已远不止于平面,延伸至虚拟与物理建筑系统等多信息领域的处理与差异呈现。但最让我心驰神往的,始终是与Zach进行纯粹的建筑平面探讨。波尔图考察之旅中,与他一同解读米拉莱斯和西扎的平面作品,那份专注于建筑核心的纯粹愉悦,构成了我留学记忆中最闪亮的部分。

02

一次“冒险”的选择

与一份坚定的自信

从传统设计跳脱

需要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在申请学校这件事上,我可能算是个比较特殊的人——心态上多少有些“佛系”,甚至有点任性。因为我只申请了UCL这一所学校,自始至终没有准备其它备选。我内心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会被录取,但对家人来说,这样的选择确实显得有些冒险。

毋庸置疑我是喜欢建筑的,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我就清楚的认识到用建筑作为主业是一件太过理想,且有诸多限制的事情。

在国内读研对我来说是在专业上一眼望到头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出国,我需要一个新的环境。至于择校就相对来说变得更简单了,UCL的多样性对于最求人生丰富度的我来说是不二之选。

UCL的教育模式我认为是很接近未来的,在巴院很重视AI的应用,以及对虚拟引擎的极力推行。或许大家对这两点感受不到什么,但是我建议大家可以打开一些求职网站,稍微了解一下纯建筑师和一些AI或者虚拟引擎挂钩的职业薪资对比就知道了。

选择UCL选择的不仅仅是他的一些新技术,还有其所在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潜在的机会以及思维,至少对于我来说,生活和职业发展这两点没有让我感到遗憾和后悔。

在英国的一些设计实践

国内的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区别我觉得是见仁见智的,我很喜欢同济相对扎实的基础教育,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但是如果要说在前沿的探索这一块,我会更倾向于UCL。虽然有的时候前沿落不了地,但是现在传统也落不了地了,所以看看前沿总归是好的。

希望在教学中看到一些新东西

而关于加入惟学空间的理由,是朋友告诉我这边本质上是在做教学。她说这里真正注重教学,是真心想教会学生一些东西——这一点特别吸引我。我希望在和同学的合作中能看到一些设计的新东西。毕竟,做设计最快乐的时光,其实就是在学生阶段,那种纯粹探索和尝试的状态。

03

当多瑙河遇见米拉莱斯

并置、冲突与修复:

一个基于多系统叠加的滨水建筑提案

米拉莱斯的声名或许更多建立在他独特的形式语言上,但对我而言,他真正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平面图中那种不同逻辑的叠加——一种既严谨又自由,近乎举重若轻的创作状态。

令我惊讶也欣喜的是,在UCL每年的毕业生展上,我不止一次看到米拉莱斯的影子。这种在国内教育中并不常见的设计方法,竟在这里获得了回应。也正因如此,我有幸得以在UCL的项目中几乎不受约束地用这种设计方法,尽情的发挥了一番,这大概也是我近期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了。

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莱斯发表于2006-04-24 苏格兰议会大厦

项目的出发点,是希望给多瑙河布达佩斯沿岸提供一个开放泳池,以此引发公众对于水质问题的关注。它牵涉到多个系统的整合:过滤系统,泳池系统,公共空间,甚至虚拟互动空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地形和周边。

这种多系统共存的框架,让我有机会依据每一套逻辑分别设计平面,并叠加、并置,以此创造空间的多样性。其中最有趣的点,莫过于不同逻辑在交汇时产生的“BUG”——梳理并重新设计这些空间冲突点,正是整个过程中最具挑战也最有趣的环节。

© Jay

04

写在最后

抬头看看前方

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知道国内什么时候建筑市场才能转型成功,但可以明确的是,AI与虚拟引擎等领域的人才在未来行业中的缺口必将十分巨大。我强烈建议掌握虚拟引擎这一工具,其重要性不亚于若干年前前辈们推崇Rhino——它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软件,无论你决定持续深耕建筑,还是计划转行,都能为你打开新的通道。

行业的暂时低迷,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眺望远方。不管你是想继续扎根建筑,还是说转行,抑或正处于迷茫期,我依然觉得时常了解一下世界的趋势,以及行业的前沿,是当下自我积累阶段必不可少的一环。重要的是,找到此刻你最愿意投入的事,然后踏实行动。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Jay,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来源:游戏乌托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