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步伐的关键时期,广大产业工人应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我突破与精准转型?近日,记者走进长虹智能、银柱机械、汇达医疗等企业,通过一线工人的真实故事,记录他们在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
在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步伐的关键时期,广大产业工人应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我突破与精准转型?近日,记者走进长虹智能、银柱机械、汇达医疗等企业,通过一线工人的真实故事,记录他们在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
陆春林智能加工实现效率、精度“双提升”
在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机运事业部,生产经理陆春林正专注于带领加工中心团队研发机械输送模具,该项目目前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
2011年刚入职时,陆春林还是一名车间钳工。随着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他意识到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知识结构。“过去加工中心大多是手动操作,参数调整全凭经验,容错率极低。”他回忆说,用传统加工中心做模具配件,仅校准刀具、调整进给速度就得花上大半天时间。如果遇到曲面加工,更是要反复试切,不仅效率低,还极其浪费材料。
如今,传统加工中心逐步升级为智能加工中心。通过设备联网与智能系统,只需导入3D模型,即可自动生成加工路径,并实时监测加工精度。“以前加工模具的关键部位,得靠经验一点点磨,现在智能加工中心能够实现全面自动化,加工精度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陆春林边说边调出加工中心的屏幕,上面清晰显示着实时加工数据,“要是出现异常,系统还会自动报警,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时刻盯着机器。”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陆春林主动求变的坚持。陆春林介绍,如今在智能加工中心的助力下,加工效率与品质大幅提升。模具核心部件加工周期从3天缩短至1天,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5%。
从传统制造以经验为主到智能制造的数字驱动,陆春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数字化能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核心素养。我们需不断拓展多学科知识,尤其是数字技术领域,以优化生产流程,推动产业升级。”
陈金冬从“经验派”到“数据控”
在位于南洋镇的盐城市银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场景随处可见。锻造车间主任陈金冬每天到岗后,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智能MES生产制造系统查看前一天的生产数据,并安排当天生产任务。通过数字平台的精准分析,系统可以自动匹配当日产能与生产计划,并“一对一”分派给各生产环节。
从操作工人成长为车间主任的六年里,陈金冬见证了生产管理的变革。“过去我做生产管理时,靠手写板安排,应急更是靠经验。但随着生产任务增加,传统管理方式已力不从心。”陈金冬说。
公司引入智能化系统后,陈金冬的生产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系统会自动推送每天任务,清晰展示各个生产环节,设备综合利用率达到95%,整体效率提升32%。“数据比经验更可靠。”陈金冬感慨,“数字化让我从‘经验派’转型为‘数据控’,工作变得从容有序。”
生产环节的高效协同,让生产从“被动应对”变得“游刃有余”。“数智MES系统就像一个‘智慧大脑’,不仅能感知完备的生产流程,还能进行动态监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助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陈金冬表示。银柱机械凭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其阀门配件产品赢得全球知名客户青睐。今年1—8月份,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在手订单也排至四季度。
孟兰妹专业素养在学习中不断升级
在江苏汇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孟兰妹每天通过数字化大屏实时监控生产线运行。“以前要逐个环节检查,随时调整人员和工序。”孟兰妹介绍,现在通过智能车间的数字化显示屏,整个车间的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作为一家专业研发和制造一次性医学检验耗材、病理试验耗材、分子生物耗材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达医疗依托ERP和MES等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目前公司6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欧洲、中东等地区。
“刚开始运用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系统时,确实不太适应。”孟兰妹回忆说,“不会操作,我们就跟着操作要点反复练习。”
随着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对一线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加工技术,还要学习运用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分析、研判生产运行和设备故障等情况。孟兰妹通过持续学习和专研,逐步掌握新技能。“公司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投入,对我们个人也是成长机会,让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孟兰妹坦言。
记者手记: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大幅提升、生产计划实现“一对一”精准分派、数字化系统让车间生产一目了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正迎来深刻变革,也对产业工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一转型浪潮中,我区以陆春林、陈金冬、孟兰妹等为代表的广大产业工人,正积极应对技能结构单一、数字化应用能力薄弱等现实挑战。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区,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从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系统做起,不断夯实数字化生产与跨部门协同能力。与此同时,产业工人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自主提升意识,将精益管理、精准操作融入日常,加快实现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创新成果,从而为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注入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全区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