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最易患什么病?纳入27万人的顶刊研究给出答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8:45 1

摘要:随着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肥胖相关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25年3月,NEJM Evidence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该研究基于美国“All of Us”大型队列,纳入超过27万名成年人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程度越高,疾病风险呈阶梯式上升,其中身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肥胖级别上升,疾病清单加长!

撰文|龙蕾

引文

随着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肥胖相关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25年3月,NEJM Evidence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该研究基于美国“All of Us”大型队列,纳入超过27万名成年人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程度越高,疾病风险呈阶梯式上升,其中身体质量指数(BMI)≥40kg/m2对代谢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1]。这一发现为肥胖的精准干预提供了关键证据,并提示临床医生需高度关注严重肥胖患者的多系统健康风险。

为何研究肥胖与多种疾病关联?

现状岌岌可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过去40年全球肥胖率增长近3倍[2]。肥胖不仅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还与多种非传统疾病密切相关。但既往研究多聚焦单一疾病或轻中度肥胖,严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长期被低估。

此次NEJM Evidence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大规模、多样化人群数据,首次量化了不同肥胖级别对16种疾病的独立影响,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何严谨验证?

大规模、多维度的研究方案

数据来源与人群:研究依托美国“All of Us”研究项目,这是目前美国规模最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之一。最终纳入分析的270657名参与者具有以下特征:

▶人群分类:62%为女性,22%为黑人,18.5%为西班牙裔,覆盖多种族及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群。

▶肥胖分类:采用WHO标准进行分类,正常体重(BMI 18.5~24.9kg/m2)、超重(25~29.9kg/m2)、Ⅰ级肥胖(30~34.9kg/m2)、Ⅱ级肥胖(35~39.9kg/m2)、Ⅲ级肥胖(≥40kg/m2)。

▌健康结局定义:该研究系统评估了16种肥胖相关疾病,涵盖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如心衰、房颤、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所有诊断均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标准化编码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并调整了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同时通过人群归因分数评估肥胖对疾病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为PAF=[P×(RR-1)]/[1+P×(RR-1)]×100,其中P为肥胖人群比例,RR为相对风险。

研究结果多方位证实,

肥胖显著增加这6种疾病风险

▌粗发病率分析:研究数据显示,各类疾病发病率随肥胖程度加重而显著上升(图1)。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从正常体重组的6.7例/1000人年激增至Ⅲ级肥胖组的28.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增幅更为惊人,从3.2例飙升至27.2例,增长8.5倍[1]。

其他疾病同样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从1.2例增至7.5例,心力衰竭从3.3例增至9.4例,骨关节炎从20.8例增至34.1例,胃食管反流病从15.8例增至29.3例[1]。这些数据清晰揭示了肥胖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即严重肥胖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图1:疾病发病率与肥胖程度的关系

▌人群归因分数:研究量化了肥胖对各疾病的致病影响程度(图2):OSAS(51.5%)和脂肪肝(47.2%)受肥胖影响最大,接近一半的病例可归因于肥胖;其次是T2DM(36.3%)、痛风(35.9%);静脉血栓(25.8%)和心衰(25.2%)的比例同样很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15.0%)的肥胖归因比例相对较低[1]。这些数据揭示了肥胖对不同疾病的差异化影响。

图2:肥胖对各疾病人群归因分数

▌亚组分析显示:肥胖与疾病的关联在不同人群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女性肥胖者面临更高的OSAS风险;黑人群体中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性更强;而西班牙裔人群的肥胖与静脉血栓关联相对较弱。这些发现提示肥胖的并发症需要考虑人群特异性因素。

▌研究结论与临床启示:研究证实,肥胖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害随BMI升高而加剧,其中OSAS是肥胖相关风险最高的疾病。因此临床应及早对肥胖患者筛查OSAS,对严重肥胖者需重点评估代谢和心血管风险,超重人群应更加注意心衰、静脉血栓、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

结语

这项研究首次全面量化了肥胖对多系统疾病的危害,揭示严重肥胖者的健康风险远超既往认知。临床医生需警惕肥胖患者的并发症筛查,及早干预以降低相关疾病负担。未来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将迈向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新时代。

参考文献:

[1]Yao Z, Tchang BG, Albert M, Blumenthal RS, Nasir K, Blaha MJ. Associations between Class I, II, or III Obesity and Health Outcomes. NEJM Evid. 2025 Apr;4(4):EVIDoa2400229.

[2]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2025). World Obesity Atlas 2025. London: World Obesity.Federation.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cat=23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导报食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