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一位老报人摔倒后的自我疗愈:认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9:32 1

摘要:▓ 蓬蓬一个炎热的中午,11点左右,我在国内某大城市,路过一个相当热闹的打卡地。这里是6岔路口,有挤得肩碰肩的人潮,有客人满满当当的街边咖啡馆冷饮店奶茶店,有交警有辅警有交替闪烁变换的红绿灯,有令行禁止的各种大车小车公交车旅游车,有经常有序也偶尔无序地在车辆和

▓ 蓬蓬

一个炎热的中午,11点左右,我在国内某大城市,路过一个相当热闹的打卡地。这里是6岔路口,有挤得肩碰肩的人潮,有客人满满当当的街边咖啡馆冷饮店奶茶店,有交警有辅警有交替闪烁变换的红绿灯,有令行禁止的各种大车小车公交车旅游车,有经常有序也偶尔无序地在车辆和行人中穿梭的各式电瓶车小黄车……总之,够热闹!

你瞧,下图就是那个让人们驻足打卡拍照的著名大楼,6岔路的每个路口都是人、人群。

窄窄的人行道上,我身边有一对年轻男女正以此楼为背景在互相拍照,他俩间距约有三四米,时不时会因有行人从中穿行而拍不成理想的照片,我不想打搅他们,便想回头看看车行道上如果没车我就走上车道,给他俩腾点儿空间。这时我不知道我的左脚已经踩在人行道边缘(下图所圈画了黄线的马路牙子)。

我向左扭头望车的瞬间,一个趔趄,转身呈大字型摔倒在车行道上(下图所圈)。

脆脆的“啪”的一声,只听人群中发出惊叫声尖叫声,我下意识地扬手宽慰路人,“没事没事,我没事!” 羞愧吓着他们了!我努力往起爬,四肢撑着地起了几次没成功,有点不好意思,生怕被围观,抬眼看看,还好身边没聚起人,还好车道上没来车。又试着往起爬,还是力不从心,只好朝两三步外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性伸出左手,尽全力笑着说:“要不你拉我一把?借点力给我就好。” 镜片后,她一双挺漂亮的眼睛看着我,没有表情没有伸手没有停留,我自己反而不好意思,忙低下头笑道:“没关系没关系,我再试试,再试试……”

又试了几次,终于,踉跄地站起来!还行,能走!我不敢停留不敢抬头不敢环顾左右,恨不得被人群淹没。我忍着痛尽量用端正的步伐夹在人群中慢慢前行,身旁拥挤嘈杂,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不远处是平日洗头的理发店,进到店里,方喘出一口大气,才感到心有点慌头有点晕浑身没劲。我对熟悉的师傅说,刚刚摔了一跤,他马上问,重不重?伤到哪里没有?我这才想起,慌忙中我根本就没顾上查看!呵呵,还好,除了疼痛感,就右膝盖厉害点儿,有红肿有破皮有渗血,右胳膊肘破了一点点皮,左手掌有红肿有小血点,左膝盖只有疼痛有红印没破皮!师傅马上让同事小哥拿来店里的碘伏,用棉花签帮我轻轻涂抹……

此时,我注意到胸前背着的小包(下图)。

恍然感觉,应该是它在我伏身倒地的瞬间给了一个支撑吧,垫在我胸腹部,避免了更重的撞击、让我的肋骨内脏不至于“四分五裂”?还有,我双眼刚做过白内障晶体置换术,医生嘱咐“防撞击”!真是万幸哪!多亏这个小包包?!

躺在洗发榻上,任洗发水在发间打转流淌,慢慢恢复了正常思绪,竟有点委屈?突然就想起十九年前某位法官说的也曾盛极一时的那句话:“不是你撞的,干嘛要去扶?”……

然而,我跌的那一跤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应该有讹人之嫌啊!那法官的“经典语言”会让人记这么久吗?

随后几天,我的心仿佛一直坠落且飘荡在一个莫名的半空中,幽幽的不快乐,浅浅的责己责他……

我想起10年前(当时发过朋友圈),由于自己步速太快,绊倒在马路上一个公交站台边,摔断了右手的桡骨,倒地不起,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延边朝鲜族小伙子救起了我,他悉心地把他的肩背包垫在我头下,帮我拨打110、120,并帮我联系家人……后来我们全家和他们夫妻成了朋友。当年10月份,相关部门为他颁发了奖状和奖金(下图)。

我想起在一个没有红绿灯只有黄灯持续闪烁的东西走向的车行道口,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独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过斑马线,我正好走在南边的人行道上,立刻紧走几步到斑马线的南端口,伸手向东行的车辆示警;马路对面,一位男子亦在斑马线的北端口,示意他旁边西行的车辆。

直到老人安全过了马路,我们这些个互不相识从来也没有任何交集的路人、车辆,才各走各路,各行各车……

图片取自网络

此次摔倒两天后的傍晚时分,我闭眼休息一下眼睛,突然,我看到了那个倒地的自己,这次,无形中,也是第一次,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注视这个她。

……看着她倒下去,依我的个性,必会立刻拉她一把,此刻,我却顿住了。没有医学常识,不懂方法呀!是脑梗?心梗?脑出血?低血糖?还是中暑?在网上看到过,有医者谆谆告诫,不恰当的救治,反会误伤,对于无知者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是立刻拨打120。

我,成了那些手足无措者中的一员?一个换位,我朦朦胧理解了当时身边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一幕。

那么热的天,大多数都是外地的旅游者,最要紧的就是忙着拍照;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正忙着找吃饭的地方,有的想赶紧拍完照去下一个打卡点,急匆匆的行人急匆匆的想法,确实没法儿去对偶发的一件事上心……

对于眼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里的茫然,我也谅解: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她自己都怯生生的,哪里会有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何况,人头攒动的马路上,那么多人,看到事情时,尖叫的惊慌的无措的避之不及的都能走过路过,她为什么不能走过路过?我没有责怪任何人,也无须独独责怪她。她,只是正好闯进了我伸手求助的那个时刻!是我的向她伸手,给她出了难题……

我心释然……
虽然,我们都企盼自己无助时,会有温暖的手毫不犹豫地伸过来,真心的单纯地帮一把……

可是,不是事事都必须如己所愿。我今年已经76周岁,应当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淋过雨,也不是每个淋过雨的人都会、都必须为别人撑伞。以后还是万事当心,自己当心。

得感谢那个黄昏时分,让我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让不完美的自己和周围不完美的人情世故迅速和解,不啻是一剂有利身心恢复的良药。

女儿知道了我的心情由阴转晴,(下图)

嗯哼,她真会鼓励人!我有自知之明,我可没有那么“英雄主义”。只是,我喜欢,和女儿之间的“心有灵犀”的这个小感觉。

唉,懂了,真别太把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当回事。与偶然的不顺心快速和解,迅速地赋能内心,尽快找回自信,自我疗愈的同时,也是我们个人能做到的对社会的正向回馈!

昨天从一个电视剧里看到一段话,比较符合我目前的心境:

“…人和这个世界一样,他每次带来的除了伤口,还有更坚强更新的自己。就像可可托海那条断裂带,它是这个地球的伤口,但当它出现之后,可可托海才有了盆地陷落,河流改道,巨石重塑,水漫成湖的新世界。”

(以上5幅图片取自网络)

记住这些美好吧,记得住美好,美好便如影相随。

相信未来,未来,定会越来越好!

▓ 速泰春

一次偶然跌倒,引出一场心灵撞击。这是本文给我最直接的感受。跌倒,是一个生活中最平常,最普通,最不足奇的现象。几乎人人有过。问题是,当“跌倒”发生在一个著名城市,一个著名街区,一个人潮涌动的环境,情况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则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于是,一个关于个人体验与社会公德的议题便自然提出,无情放大。几乎所有人都可能面临同样的处境与心境:遭遇困难而得不到支援,面对同胞而得不到同情,失落、痛心,甚而愤懑,由心产生,理所当然。

此时的作者突然联想二十年前那场知名公案,以及法官那句“你没撞人,为何要去扶人?”的名言。正是一次冷酷无情的遭遇与法判,让国人感受世风日下的悲凉。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公德哪儿去了?这是文明的尴尬,是文化的戏演,还是社会的日常?万人怒问。

作者显然没有因一次冷漠的遭遇而失去冷静的理智。痛定之余,十年前发生的,几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意外,同样的跌倒,却完全不同的结局,让她,也让我们找回人间温暖。偶然与必然,意外与日常,在认识社会,体验人情,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才能作出准确、科学的评判?以及合乎情理的情绪输出?或许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 吴平平

读完“跌倒以后”,心中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首先对于老人摔倒在闹市人多处,竟无一人扶助一下,这种现象令人失望和不安,它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社会困境,当面对需要帮助的危困之人时,众多人选择了回避和冷漠,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传统的中华美德,更挑战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
多年前,曾有一名法官在判案时,竟公然提出:“不是你撞的,你何必去扶”的谬论。这一荒唐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让很多人在面对需要伸出援手的情况时产生顾虑。更何况所谓“旁观者效应”在老人摔倒这类事情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有多个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责任分散"的依赖,各自都倾向于会有别人帮助的,不要自惹麻烦。人越多,越如此,最终导致无人行动。

本文作者遇到这件事时,无人肯助的失望远甚于摔倒的痛苦。按理讲,诉说委曲,发泄愤懑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作者却在经历一两天时间的不悦和沉思后,很快调整心态,换位思考,理解了旁观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站在旁人的角度去理解众人的顾虑,从而避免陷入过多的纠结和抱怨中,防止“雪上加霜",产生所谓次生灾害,这就很有助于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

这种谅解的态度,展现了一种豁达和成熟,用作者的话说,已经和不完美的人情世故达成一种和解。这种态度,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对立情绪。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如果一味地吐槽指责,以激起更多吃瓜群众介入所谓“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从而在舆论上形成一个又一个旋涡,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会产生更多的人情疏离和信任崩塌。当然,我也相信,随着法制的完备,尤其是民法典的完善和倾斜,社会的相助活动会逐渐向良性优化。

作者袒露心扉,我相信是真诚的,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就连行文方式都为之佐证:用散文式描写娓娓道来,文笔细腻;而不是檄文式的论战,义正辞严,得理逼人。
我点赞作者!我钦佩作者!我祝福作者!

▓ 马克


蓬蓬和我太太是发小,我们大她一岁,两家很熟。
听她闲话闲聊,摔了一跤的事故,摔出点故事来了。
蓬蓬摔跤后从理发店回家,家人听说后吓一大跳,见她自己爬五六层楼上来,心放下一半,忙帮她又一遍伤口消毒,换干净衣裤。女儿直夸妈妈“神勇”,女婿解释摔倒时会有个短暂的“不应期”,所以当时一下子爬不起来。她先生说:“你还蛮经摔的嘛!”原本想调节一下气氛,反惹得蓬蓬没了情绪:“经摔?是要我再摔一次?”……
玩笑归玩笑,老骨头可真不经摔。天知道,哪天摔成了最后一跤!我身边有好几位朋友都是摔了一跤走掉的。

读完这篇“跌倒以后”,作者化险为夷,迅速摆脱垃圾情绪,没有怨天尤人,我真要夸她精神上是绝对的“经摔”了。
如此说来,我和太太也是“经摔”之人。
我太太一次摔了一大跤,人是爬进家门的,涂了一圈红花油,第二天又像没事人一样,恢复如初,真是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算得上“经摔”吧!
我骑车被电瓶车撞倒,车把的配件破碎撒一地,身上血迹斑斑,几天几夜疼得不能动弹,坚持"冷处理",48小时冰敷,然后按步就班,贴膏药、涂凝胶、频谱仪、热处理;再去医院排除内伤骨折,按原计划参加了团队的11天新疆游。从受伤到出发仅有7天时间,硬是踩着点应对,飞抵高原,南北疆畅玩,以痛快治痛,也算“经摔”的了!
都是古稀之年,一个个无奈的“经摔” ,既是危险的事故,又是勇敢的故事。
轻松调侃自嘲之后,再说几句正经的,蓬蓬之文,自有严肃的内涵。
又一次老人摔倒,人海之中没人扶,再现人性的冷漠,社会的悲哀。
为什么没人扶?因为曾经有人扶了,扶出了麻烦。而且这麻烦全仗一位法官所赐,一句"你没撞他,你扶他干嘛"震碎三观,开了一个违反公序良俗的坏头。
小心摔跤,摔了没人扶,根植人心。老人不能诉诸于人,那就得诉诸于己。
老了老了,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要服老,慎之又慎。
老了老了,大事化小,有时还真能化小。认真应对,淡然处之。
老了老了,世间百态,无所谓绝对的对,无所谓绝对的错。要有点随心所欲,又要不逾距方可。
“经摔”只是偶然,切记切记,要防摔跤!

来源:彩色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