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汉和广州沦陷后,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桂林一度成为了中国文艺界人士聚集和他们从事抗日活动的的大后方阵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武汉和广州沦陷后,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桂林一度成为了中国文艺界人士聚集和他们从事抗日活动的的大后方阵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地理与战略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四周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日军的快速进攻,为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且它交通较为便利,有铁路、公路与外界相连,方便文艺工作者、物资和信息的流通,文艺界人士能够较为顺利地抵达此地,也便于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发行。
战略位置重要:在抗战局势下,东部和中部大片地区相继沦陷,桂林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和交通枢纽。它连接着西南、华南等地区,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辐射周边区域,扩大文艺宣传的影响力。
2、政治环境因素
地方当局开明:桂系军阀出于自身利益和抗日需要,与中共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对进步文艺活动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他们对文艺界人士的活动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和打压,为文艺创作和演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空间。比如,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等对文化抗战有一定的认识,支持文艺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积极在桂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中共通过与桂系及其他民主力量合作,为文艺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桂林从事文化活动,推动了文艺界的团结和进步,吸引了更多文艺工作者汇聚于此。
3、文化底蕴与资源因素
文化积淀深厚:桂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抗战时期文艺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
文化设施相对完善:桂林拥有一定数量的出版社、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能够满足文艺创作、演出、出版等活动的需求。
文艺氛围与活动因素
文艺活动丰富:众多文艺团体和文化名人来到桂林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包括戏剧演出、诗歌朗诵会、美术展览、音乐演奏会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文艺氛围。
文艺团体汇聚: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团体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桂林,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新中国剧社、孩子剧团等。这些文艺团体带来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局面。它们不仅丰富了桂林的文艺生活,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4、经济基础因素
经济相对稳定:桂林在抗战时期经济相对稳定,商业较为繁荣。城市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能够为文艺作品的传播和销售提供支持。同时,经济的稳定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文艺创作和活动。
物资供应相对充足:广西地区物产丰富,能够为桂林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资供应。这保证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为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来源:石头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