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正成为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重要载体。金兰园林景观公司跨越千里,为杭州顶尖学府求知学校量身定制的校门紫铜浮雕壁画正式落成。这幅学校浮雕以“丝路交汇・知行合一”为主题,将陆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厚重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熔
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正成为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重要载体。金兰园林景观公司跨越千里,为杭州顶尖学府求知学校量身定制的校门紫铜浮雕壁画正式落成。这幅学校浮雕以 “丝路交汇・知行合一” 为主题,将陆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厚重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熔铸于紫铜之上,更巧妙融入学校特色扎染技艺与 “真、知、和、爱” 校训,成为杭州基础教育领域的文化新地标。
一、文明对话的空间转译:从丝路精神到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作为南宋都城与 “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城市,杭州的历史基因与国际视野为浮雕设计提供了双重灵感。金兰团队以 “丝绸之路在杭州相遇” 为主线,构建起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时空叙事:
陆上丝绸之路篇章以河西走廊为原型,3峰骆驼组成的商队沿 “S” 形时间轨道逶迤而来,驼铃声中串联起商周青铜器、汉代漆器、唐代陶俑等文明符号,车轮印记里嵌入甲骨文 “知” 字与竹简纹路,象征中华文明的厚重积淀;海上丝绸之路篇章以钱江潮为背景,三艘宋代福船破浪前行,船舷雕刻阿拉伯星盘、波斯琉璃、东南亚图腾等元素,海浪中隐约浮现扎染纹样的 “和” 字,既呼应学校非遗特色,又暗合 “美美与共” 的全球视野。
浮雕中央留白处,以阴刻技法呈现校训 “真、知、和、爱”,字体取法宋代活字印刷术,周边环绕扎染工艺特有的 “冰裂纹” 肌理,形成 “传统文化为体,现代教育为用” 的视觉焦点。校长陈立平评价:“浮雕不仅是校门装饰,更是一本‘立体的文明教科书’,让孩子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世界的广度。”
二、跨学科协作的匠心实践:从方案打磨到教育赋能的全链创新
项目历时 45 天,从创意提案到落地实施,始终贯穿 “教育性优先” 的设计原则:
文化考据阶段:联合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对宋代海船形制、扎染纹样演变等进行专项论证,确保波斯琉璃器型、阿拉伯文字书写等细节准确无误;特别邀请学校扎染社团学生参与纹样设计,将孩子们创作的 “彩虹桥” 图案融入海浪背景,实现 “学生从观者到参与者” 的角色转变。
跨媒介叙事:在浮雕底部设置互动触控屏,扫描骆驼身上的青铜器可观看 3D 文物解析,点击福船上的星盘能跳转至 “海上丝绸之路” 互动地图,形成 “静态艺术 + 数字教育” 的立体传播体系。陈校长回忆:“方案修改 17 稿,仅‘校训与丝路元素如何自然衔接’就召开 5 次专题研讨会,金兰团队的专业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于对教育场景的深度理解。”
三、教育地标的时代价值:从校门景观到精神图腾的范式突破
浮雕落成当日,成为杭州教育界热议的 “现象级作品”。在首次新生入学礼上,一年级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触摸浮雕上的骆驼与海浪,聆听 “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下西洋” 的故事,完成一场特殊的 “文明启蒙课”。美术教师王老师表示:“紫铜浮雕的金属质感与扎染的柔软肌理形成对比,恰如‘规则与包容’的教育哲学,这种‘无声的美育’比课堂讲授更具感染力。”
行业层面,该项目获中国教育学会 “校园文化创新案例” 金奖,评委认为其 “开创了历史符号现代化转译的新路径,在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中,实现了‘知识传授’向‘价值建构’的升级”。金兰园林景观负责人指出:“当紫铜浮雕的丝路长卷与求知学校的校训精神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与建筑的结合,更是文明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同频共振。”
结语: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文明的对话
从驼铃声声的大漠到浪涛澎湃的江海,从千年传承的扎染到与时俱进的校训,金兰园林景观以紫铜为纸、匠心为笔,在求知学校的校门之上绘制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长卷。这不仅是一次空间艺术的创作,更是一场关于 “真求知、和为贵、爱无疆” 的教育宣言 —— 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纹理的同时,看见世界的广阔;在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中,埋下文明互鉴的种子。
正如浮雕上若隐若现的扎染纹样,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未如此生动;当清晨的阳光掠过紫铜表面,那些历经千锤百炼的文明符号,正以温暖的光泽,照亮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前行之路。这,正是公共艺术赋能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文化可触,让精神可承,让未来可期。
来源:金兰雕塑设计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