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不是首要,而是把西贝菜品的来路说清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3:49 3

摘要:他说自己刚下飞机,和同事去吃了顿西贝,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不低,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了条微博吐槽西贝。

他说自己刚下飞机,和同事去吃了顿西贝,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不低,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他还提了句,希望国家能早点立法,让饭馆必须注明有没有用预制菜。

这条微博很快就引了热议,西贝那边的反应也特别快。

当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正带着家人在喀什游玩,看到热搜后,赶紧坐飞机回了北京。

西贝团队复盘后说,罗永浩他们点的13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贾国龙没法接受“恶心”这种说法,觉得这是砸西贝的牌子,直接宣布要起诉罗永浩,说他损害了品牌商誉。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还开放了全国的后厨让顾客参观,顺便推出了“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就不要钱。

罗永浩这边也没退让,直接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他还解释,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就是想推动这个行业变透明,让消费者能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场争议,核心就是“到底什么是预制菜”没说清。

西贝说自己认的是国家标准,2024年3月,六个部门一起发过一个关于预制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得是工业化预加工过,还得加热或熟制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

按这个标准,西贝说自己从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再加热烹饪的菜,不算预制菜。

可消费者不认这个。

大家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吃着菜温吞吞的、口感软烂,没有现炒的“锅气”,或者去不同门店吃,味道都一模一样,就觉得是预制菜。

老实讲,我觉得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两边的理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西贝拿着国标当依据,可消费者吃的是体验,花一百多块钱吃饭,期待的是厨师现做的新鲜口感,不是加热完没滋没味的菜。

本来想觉得西贝开放后厨就能说清,后来发现反而引了新疑问,有网友看后厨直播时,发现儿童餐里的西兰花保质期能到24个月,这下大家更懵了:到底什么样的才算现做?

罗永浩和西贝闹成这样,其实也暴露了整个行业的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没得到保障。

之前江苏省做过调查,不少消费者说餐厅用了预制菜,根本没提前说。

说实话,我挺理解这种感受的,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毕竟现在生活节奏快,预制菜确实方便。

可问题是,消费者得有选择权吧?比如你去饭馆点菜,要是知道这道菜是预制的,能接受就点,不能接受就换,总比吃了之后才发现被蒙了强。

西贝一直说自己37年坚守“实心诚意”,可消费者感受不到这份诚意的时候,说再多也没用。

就像这次,贾国龙说西贝“真不贵”,但网友觉得人均一百多吃加热的菜,像当了“冤大头”。

如此看来,西贝最该做的不是忙着打官司,而是把菜的来路说清楚。

比如在菜单上标明白,哪道菜是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哪道是门店现做的,食材用的是什么、保质期多久,让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心里有数。

之前花西子79元眉笔、钟薛高“雪糕刺客”的事,其实都说明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对贵的品牌也更挑剔。

大家不是怕花钱,是怕花了钱还不值。

西贝作为连锁餐饮品牌,用中央厨房降本增效没问题,符合行业规律,可不能忘了消费者的感受。

毫无疑问,不管是西贝还是其他餐饮品牌,想留住顾客,先把知情权给到消费者,比打口水仗、搞公关套路管用多了。

毕竟吃饭是件实在事,透明、真诚,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来源:知夏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