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翻了14个AI医疗的真实案例,才发现这行业早跳出“PPT画饼”的阶段,真在改医疗的日常活儿,医生少敲两小时键盘,医院多空几张床位,药企省一大笔研发钱,这些都是能算清的实在好处。
现在医院里的AI早不是“凑数的”,智能排床位、自动写病历这些事,都有实打实的案例撑着。
前阵子翻了14个AI医疗的真实案例,才发现这行业早跳出“PPT画饼”的阶段,真在改医疗的日常活儿,医生少敲两小时键盘,医院多空几张床位,药企省一大笔研发钱,这些都是能算清的实在好处。
说实话,之前我总觉得AI在医院就是“打辅助”,帮医生看看片子、整理下资料就行。
本来想一直这么认为,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AI早从“辅助工具”变成“核心工作流里的关键角色”了。
就说Abridge吧,它能把医患聊天直接转成结构化数据,不只是帮医生省了敲病历的时间,还能顺着这数据串起计费、护理协调、临床试验的全流程。
这哪是“辅助”,明明是卡住了医疗流程的关键节点,谁抓着这种节点,谁就能在医疗生态里有话语权。
资本比咱们看得透多了,红杉直接在AI医疗领域投了6家公司,临床决策支持、药物研发、医疗文档这些关键环节都没放过,其中4次还领投。
国内高瓴今年也跟着加码,专挑那些能整合医疗数据的企业投。说白了,资本看重的就是AI能“造数据、触发流程”的能力,谁掌握了数据入口和流程启动点,谁就有可能改写医疗行业的价值分配,毕竟现在的医疗,数据就是核心资源。
而且AI医疗想让医院、医生买账,光有算法不行,得能“算清医疗账”。
你说你AI厉害,到底能让住院天数缩短几天?误诊率能少几个点?临床试验入组率能提多少?这些数字说不清楚,再牛的AI也没人敢用。
之前看美国医院协会的报告,很多医院采购AI工具时,最先看的就是“能不能量化临床价值”,毕竟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花出去的钱得看到回头钱。
想懂AI医疗的落地姿势,看案例最直接。
这14个案例里,诊断、运营、早筛三个场景的AI最出彩,而且每个能活下来的AI,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
诊断领域的AI特别“专”,就盯某类疾病或某类流程。Quibim做肿瘤影像分析,MRI、CT里肿瘤的体积、纹理这些人眼看不清的指标,它一键就能算出来。
药企拿它当临床试验的影像终点,医院用它提阳性率,还拿了FDA和CE的认证,按扫描次数收费,今年刚融了5000万美元A轮,实力很稳。
Viz.ai专做急诊影像分诊,针对的是脑卒中。急诊室里分秒必争,它看CT血管影像,能秒级告警提示大血管闭塞,帮医生抢救治时间。
行业估算它年收入在4000万到4900万美元之间,医院要么按年付费,要么按病例算,愿意为“抢时间”买单。
运营和决策领域的AI,简直是“医生救星”。
医生最头疼的就是写病历,Abridge自研的医疗对话大模型,能把诊室里的闲聊实时转成带billingcode的SOAP病历,每天帮医生省2小时敲键盘的时间。
现在它已经嵌入Epic等100多家医疗系统,今年6月还完成了3亿美元E轮融资,a16z领投,估值都到170亿美元了。
Qventus的住院流量调度也很实用,靠预测加强化学习,能提前24小时预警“床位爆仓”,还能自动优化手术排班和出院流程。
平均住院日缩短0.6天,空出的床位就是纯利润,它按床位收年费还加节约分成,今年1月拿了1.05亿美元D轮,估值超4亿美元。
早筛领域的AI则走“多能”路线,护城河更深。Tempus整合了肿瘤基因组测序、临床注释和真实世界证据,医生输入患者分子报告,秒级就能拿到治疗匹配和临床试验推荐。
它有CLIA实验室资质,还有FDA批准的伴随诊断产品,既卖测序服务,又把去标识化数据做成SaaS卖给药企,现在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2025年二季度单季收入就有3.15亿美元。
这些案例能成,其实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它们都不是“独立软件”,全嵌进了临床路径,Viz.ai集成PACS,Abridge嵌入Epic系统,医生不用额外学东西,低摩擦融合才愿意长期用。
第二,它们都能算清“医疗账”,住院缩短几天、误诊少几个点,明明白白,不像有些AI只敢吹概念。
第三,它们都赢了医疗专业人员的信任,比如OpenEvidence的“带引文答案”,Navina的“补病历漏洞”,这些细节才是关键。
AI医疗想落地,核心就是两条路:要么帮旧流程提效,要么造新环节开市场,而且得让买单的人觉得“值”。
现在这行业早过了“只做个影像分析工具”的阶段,多模态大模型都开始覆盖全工作流了,从医院行政自动化到核心的临床决策,都有AI的影子。
先说说帮旧流程提效的路,这路最稳,谁受益谁买单,收入基本盘很扎实。
Qventus用预测加强化学习排床位,平均住院日能缩短0.6天,空出来的床位就是医院的利润,这种能帮医院省钱的AI,医院自然愿意掏钱。
OpenEvidence更绝,医生查诊疗相关的资料,它3秒就能给出带引文的答案,不用再翻一堆期刊;Navina还能自动整合患者的化验、影像记录,补病历里的漏洞,帮医生省时间还避险。
药企也能靠AI降本,Outcomes4Me帮药企找符合临床试验的患者,按“成功入组”收费;Quibim提供影像定量终点,药企做试验时不用再靠人眼估,精准多了。这些AI的收费模式也简单,不是SaaS订阅,就是按用量、按席位算,只要比旧方案便宜,医院和药企的算盘都能打得过来。
另一条路是造新环节,虽然周期长、烧钱多,但潜在回报高。
Quibim深挖影像里的生物标志物,这是之前没有的细分领域;
Freenome用多组学血液检测做早癌筛查,抽一管血就能定位早期结直肠癌,直接开辟了新市场。
Truveta更狠,把去标识化的病历和基因组数据打包,卖给药企做真实世界研究,这也是靠AI造出来的新商业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得和生态深度绑定,收费方式也灵活,有里程碑付款,有节约分成,还有数据授权。
就像OpenEvidence,对医生免费,靠药企投广告赚钱,这种交叉补贴的玩法,既让医生愿意用,又能从药企那边变现。老实讲,这种模式虽然慢,但一旦跑通,盘子比单纯提效要大得多。
现在AI医疗还有个明显趋势,“软硬结合”。Butterfly做的手持超声,插手机就能用,AI还能自动去伪影、标记解剖结构,30秒就能出结构化报告,护士都能操作,直接降低了检查门槛。
国内联影智能也做了“AI+CT设备”的一体化方案,从扫描到分析再到出报告,全流程自动走,不用人工多插手,这种“拿过来就能用”的AI,才更受医院欢迎。
说到底,AI医疗现在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能扎进核心工作流的角色了。未来多模态大模型再把基因组、影像、病历这些数据揉到一起,说不定能从“决策参与者”变成“精准医疗伙伴”,帮医生做更准的判断。
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创新归创新,数据隐私、合规这些底线不能破,欧盟2025年生效的AI法案,对医疗数据授权就有明确要求,国内也在严管医疗数据安全,不然再好的AI也走不远。
对医生来说,选那些能嵌进现有工作流的AI工具准没错,不用额外花时间适应;对想关注这行的人,那些能算清“医疗账”、有数据壁垒的公司更值得看,毕竟能落地、能赚钱的AI,才是真靠谱。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