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彬彬编辑| 黎莉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李白,才华横溢、放荡不羁,被誉为“诗仙”,却也不是没有低谷和怨气。
有一次,他在山东与一群自诩正统的儒生交锋,不料竟遭到集体嘲讽。
狂傲如他,虽不当场发作,却把怒火藏进了诗里,提笔写下的那首诗,至今仍被奉为“最狠一首”,不仅文采斐然,骂人之技更是炉火纯青。
这首诗为何成为千古绝唱?
提起李白,没人不知道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可是,有几个人清楚,在他的背后,埋藏着多少血泪斑斑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位号称"诗仙"的李白,一出生就带着一股西域风情。
公元701年,他生在遥远的碎叶,洋名"苏武德"。
后来,他随着做生意儿的老爹举家迁到了四川,算是尝到了蜀国的甜头。
这小子,5岁就能诵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籍,10岁就博览群书,囫囵吞枣般地涉猎各家学说。
15岁那年,他还开始学习道术、练习剑法,文武双全,就差披挂上阵了。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啊!谁承想,命运女神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这锦绣前程,还没绽放呢,就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咱们都知道,李白仗剑走天涯,可你晓得他为啥非得卷铺盖远走高飞?这还得从他弱冠之年说起。
唐朝有个规矩,年过二十就算成年,该干啥干啥了。
李白一过了这道坎儿,立马就琢磨着要建功立业。
可惜啊,蜀中小了,容不下他这号人物。
于是乎,他拿着三十万家当,愣是把这笔钱花得血本无归。
没办法,这位爷只好离开锦官城,去外面闯荡,指望着遇到赏识他的贵人,好让他一展宏图。
这一走,就是数年。
期间李白走南闯北,游历了大半个中原。
可是,他那满腔的热血,却始终没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仕途坎坷,科举不第,连个像样的差事儿都捞不到。
就这样,李白一步步品尝着梦想破灭的滋味儿,心里的苦,外人哪能知道?
就在李白还在中原晃悠的时候,736年的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山东。
寻思着,孔孟之乡,遍地是人才,没准自己这趟就能找到知音,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可现实哪有那么如意?刚到山东,李白就撞了一鼻子灰。
还没站稳脚跟呢,就被几个死板的老儒嘲笑了一番。
不是,倒也不是李白犯了什么错,主要是这帮家伙眼界太窄,瞧不上李白那些放浪不羁的言行。
依他们那套,啥都得按部就班,百无一用是书生,可不兴你搞些出格的东西。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白和山东那帮儒生,结下了梁子。
不过,李白可不是好惹的主儿。
在他眼里,这些古板守旧的所谓腐儒,净整些咬文嚼字的虚活儿,半点时务都不通。
对于他们的指指点点,李白是反感到了极点。
你以为他会怂?错了!面对儒生刻薄的言语,大诗人直接提笔写下了《嘲鲁儒》,把那些自诩为高人一等的老学究骂得体无完肤。
就冲李白能做到骂人不带脏字,都没白活。
那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一出,狠狠地刺中了老儒故步自封的痛点。
这还没完,后面的几句直接说他们"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秦有丞相府,不重衣冠人"。
这话说得,字字珠玑、句句钢刀,堪称骂人的典范。
就这么几行诗,写得是惊心动魄,掷地有声。
也难怪,自古文人相轻,而李白这等才情,又岂是那些古板腐儒可以企及的?一个活在诗歌王国的人,对那帮食古不化的家伙,能有什么好印象?李白之所以要如此笔诛墨伐,也是迫不得已啊。
其实,李白跑到山东,还想借助泰山的"人气",跟当朝天子沾点边。
谁知事与愿违,他还没等来皇帝,就被人当面耍了。
这一下可把他气个够呛,山东之行也彻底打了水漂。
只是,李白就算再不满,也只能把这口恶气撒在诗词里。
索性泰山就在眼前,借这山的壮阔,也能排解几分郁卒。
然而每每望着这座巍峨的山峰,当初高调而来、灰溜溜而归的凄凉,总是在李白心头萦绕不去。
再壮丽的山河,也治愈不了那颗受伤的心啊。
人生如梦,繁华落尽。
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李白,也到了"白首太玄经"的年纪。
生逢乱世,仕途坎坷,他终是没能在政治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官场失意,山水田园就是李白最后的归宿。
他以酒浇愁,借诗言志,将那些不甘与苦闷,付诸笔端。
后人读他的诗,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隐藏的刺。
这就是诗仙李白,一个才高八斗却命途坎坷的文人,在时代的夹缝中,不甘沉沦的呐喊。
结语就这样,李白和山东结下了孽缘。
说来也巧,他跟杜甫的友谊,还是在齐鲁大地上建立的。
尽管李白万般不愿,但在山东生活的二十多年,还是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笔。
这里有让他啼笑皆非的老儒,也有志同道合的莫逆。
正是在这纷繁芜杂中,李白留下了和煦的诗篇,也写尽了心中的激愤。
一代诗仙,命途多舛,然而正因如此,才更显其诗中悲怆与豪迈。
山东之行,造就了不一样的李白,也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传奇。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