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杭州丝绸厂:车间女工年轻漂亮,国营大厂饭菜让人羡慕!每个人都有笑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7:15 1

摘要:1985年的杭州拱宸桥,天刚蒙蒙亮,21岁的女工小芳蹬着28寸凤凰牌自行车,车筐里装着铝制饭盒,叮叮当当地穿过厂区大门。锯齿形屋顶的杭丝联厂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由周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万人大厂,曾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金字招牌”

清晨七点,丝绸厂的自行车铃声响彻拱宸桥

1985年的杭州拱宸桥,天刚蒙蒙亮,21岁的女工小芳蹬着28寸凤凰牌自行车,车筐里装着铝制饭盒,叮叮当当地穿过厂区大门。锯齿形屋顶的杭丝联厂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由周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万人大厂,曾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金字招牌”

车间里,日光灯下堆满雪白的蚕茧。小芳戴上白袖套,和工友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选茧、煮茧、缫丝……“双宫茧要挑出来,黄斑茧也不能留!”师傅的叮嘱犹在耳边。墙上的奖状写着“先进班组”,角落里挂着“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的日文标语——这里生产的丝绸,正通过上海港漂洋过海,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

五分钱的肉菜,三十八块五的“高工资”

中午11点半,食堂窗口飘来阵阵香气。黑板上的菜单用粉笔写着:红烧肉5分、青菜豆腐2分、米饭3两粮票。小芳和同车间的阿珍端着搪瓷碗排队,身后传来男工们嬉笑的声音:“今天有啤酒供应!”

那时的杭丝联,就是个小社会:幼儿园、医院、电影院一应俱全。冬天有24小时热水的澡堂,夏天发棒冰汽水,逢年过节还能拎着厂里自产的汽水走亲戚——1981年,杭丝联的碳酸饮料可是全市三家“国标”之一,连绍兴、金华的供销社都抢着要

“第一个月工资38块5,我给家里买了台红灯牌收音机。”小芳摸着腕上的金色坤表笑道。这表花了她三个月积蓄,但在80年代初,能戴上手表的纺织女工,走在解放路百货商店都挺直腰板——当年杭丝联的厂徽别在胸前,“找对象都比别人容易”

法国摄影师Alain曾惊讶于车间女工的颜值:“她们穿着的确良衬衫、碎花长裙,比巴黎姑娘还时髦!”在缫丝车间,19岁的秀英脚踩踏板,蚕丝如银瀑般缠绕卷轮。她身后的灭火器箱上,贴着《庐山恋》电影海报——那是女工们最爱的“时尚教科书”

染色车间里,22岁的丽华将白丝染成粉红,长发用花头巾扎起,像朵绽放的木芙蓉。这些“丝绸西施”们,下班后会相约去武林广场拍照,花一个月工资买条上海产的乔其纱连衣裙,在西湖边留下倩影。她们的笑容被收录在长江照相馆的相册里,成为80年代杭州最明媚的风景

一个时代的背影

傍晚6点,厂区广播响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小芳推着自行车走出大门,回头望见锯齿形屋顶镀上夕阳的金边。她不知道,二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丝联166”文创园,老缫丝机成了艺术展品,婚纱摄影店开在曾经的仓库里

那个年代,杭丝联养活了6000多名职工,出口创汇占全省纺织业三成。工人们用40元工资撑起五口之家,还能供孩子上学;食堂一天杀三四头猪,米饭要用吨计算。如今,杭州只剩“都锦生”“福华”两家丝绸厂坚守,但老工人们说起1985年,眼里仍闪着光:“那时候啊,机器声比现在广场舞还热闹!”

四十年前,这些姑娘用青春织就的不只是丝绸,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在文创园的咖啡馆里端起拉花拿铁,或许该对墙上的老照片举杯——敬那些在日光灯下认真挑选每一颗蚕茧的双手,敬五分钱红烧肉里的满足,敬自行车铃声中远去的黄金年代。

来源:百姓识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