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斯利康正式回应调查事件,并夺回中国区TOP 1宝座;K药蝉联2024年度药王,但默沙东中国却大跌20%,昔日“爆款”HPV疫苗甚至要暂停供货……除此之外,罗氏、诺华、赛诺菲等正在大幅调整在研管线,阴云密布的临床试验被果断叫停。
随着2024年报的陆续出炉,关于MNC的种种“待解之谜”,近期来了一波集中官宣。
阿斯利康正式回应调查事件,并夺回中国区TOP 1宝座;K药蝉联2024年度药王,但默沙东中国却大跌20%,昔日“爆款”HPV疫苗甚至要暂停供货……除此之外,罗氏、诺华、赛诺菲等正在大幅调整在研管线,阴云密布的临床试验被果断叫停。
强如跨国药企,也开始变得实际了。
另一方面,GLP-1的神奇力量,不仅带领礼来冲进了TOP 10榜单,还为司美格鲁肽锁定了明年药王宝座——2024年降糖+减重两大适应症总收入接近290亿美元,占到诺和诺德总营收约68%,与药王K药仅余近5亿美元的差距。
取而代之的,是GSK让出一席。
专利悬崖带来的深深焦虑,并不是无药可医。肿瘤虽是孕育重磅炸弹的绝佳土壤,但自免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觑,比如艾伯维替代修美乐的两大自免新产品持续兑现业绩,还有不少企业自免产品营收占比持续提升。
展望2025年,令跨国药企头疼的事情依然不会少:中美两大市场的价格谈判、定价权博弈升级、AI军备赛步入白热化……而且,ADC、GLP-1等热门靶点已经发出泡沫警告。
虽然这是百亿美元重磅炸弹最多的时代,但没有企业能靠单一爆品永续称王。慢一步即掉队,跨国药企怎么办?
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活下来的不一定是巨头,但一定是复杂环境中,最会“变形”的玩家。
01、座次改写默沙东反超强生;AZ连冲4位;礼来挺进前十
2024年,制药TOP10最大的悬念依然是辉瑞是否仍能“登顶”,礼来是否跻身前十,答案已经揭晓。
不愧是宇宙大药厂,消化“新冠悬崖”,辉瑞只用了一年时间。2022年,在新冠药物和疫苗双重助力下,辉瑞全年销售额达到史上峰值1003亿美元,不过2023年骤降41%至595亿美元。
2024年,辉瑞凭借强大的经营意志重回增长轨道,全年营收636.27亿美元,同比+7%。新冠余温仍在,依然贡献了超110亿美元的价值。
不过辉瑞最大的隐忧是——除了此前的新冠产品已很久没有百亿美元畅销药了。目前卖的最好的是抗凝药阿哌沙班Eliquis(与BMS共同开发)营收73.66亿美元,+9%。辉瑞预测,专利悬崖将影响大约170-18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并正朝着肿瘤领域全力以赴,底盘是430亿美元收购的Seagen,理想状态下,未来可贡献200亿美元左右的年销售额。
默沙东营收+7%至574亿美元,上升2位排名第3。K药创造了新的销售记录,以18%的增长速度创收294.82亿美元,其销售额约占默沙东全年总营收的51%。
值得注意的是,默沙东一直“舍得花钱搞研发”,过去十年,其研发投入超过1300亿美元。不过2024年,默沙东一改常态,相比上年大幅缩减研发投入58%,将净利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171.17亿美元。
但耀眼数据背后暗藏危机:2028年核心专利到期前,默沙东必须找到能填补百亿美元缺口的接棒者,倒计时已开始。
阿斯利康以+21%的增速,继去年排位上升3名后继续上升1名,至第5;朝着800亿美元营收的目标稳步迈进。
财报中,回应阿斯利康中国调查一事,放到了十分靠前的位置。好于预期的是,目前这桩调查案件被定性为逃税案件,而非此前广受关注的药品走私案,可能被处罚的税款最多只有450万美元。不失为某种程度上的“逃过一劫”。
礼来是搅动今年TOP 10榜单的一股重要势力,该榜单已经至少5年没有新面孔了。Tirzepatide两大适应症合计达到164.65亿美元,其中糖尿病适应症Mounjaro(替尔泊肽)营收115.4亿美元,同比大涨124%;减肥适应症Zepbound(替西帕肽)上市第一个完整年度营收就达到49.25亿美元,强得可怕。
对比来看,排名下降的企业有四家,强生至第3、艾伯维至第4、罗氏至第6、赛诺菲至第10,分别下降一位。这些企业不是不努力,只能说是对手太强劲。
02、自免行了?疫苗凉了?
财报之中,一些结构性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从不同企业TOP 3驱动药品来看,肿瘤依然是绝对主力,共有7款肿瘤药为不同企业贡献支柱作用,PD-1依然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OK药占比整个PD-(L)1市场规模近半。2024年
默沙东K药营收294.82亿美元,第二次蝉联药王;BMS O药营收93.04亿美元,再创新高。此外,各种新兴疗法还在不断涌现,包括CGT、ADC、多特异性抗体以及放射配体疗法等,也是不甘落后的MNC,着手并购的目标。
以强生为例,旗下Darzalex得益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前线治疗渗透,2024年+19.8%,迈入百亿美元肿瘤药俱乐部。不过,为储备后续动力,强生也踏入了ADC的河流,从之前与Mersana、多禧生物的技术平台合作,到与LegoChem的BD交易,直至近期20亿美元整体并购Ambrx,无不显示强生对ADC的看重。
表中6款自免产品总营收达到464亿美元。处于王者地位的依然是艾伯维,其TOP3药品全部都是自免药物。其中
Skyrizi和Rinvoq不负所望,以超50%的增速、合计176.89亿美元的收入远远超过Humira,托住了艾伯维的业绩。此外,另一款不能忽视的自免明星是赛诺菲的Dupixent。2024年,该药物第二次年销售突破百亿美元,达130.72亿欧元(约136.13亿美元,+23%),得益于欧美中三地斩获慢阻肺病(COPD)适应症,成为慢阻肺病领域第一款生物靶向制剂,也是目前最畅销的自免产品。“自免有望接棒肿瘤,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引擎。”或许不再只是一个期冀。
疫苗四巨头业绩出炉后,才发现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默沙东第一,疫苗营收128.5亿美元,同比-2%;辉瑞第二,127.99亿美元,同比-46%;GSK第三,114.52亿美元,同比-7%;赛诺菲第四,营收86.42亿美元,+13.5%。四大巨头三家业绩下滑,不失为行业之痛。
具体来看,辉瑞三大疫苗产品业绩全线崩盘,新冠疫苗Comirnaty 53.33亿美元(-52%)、RSV疫苗Abrysvo仅创收7.55亿美元(-15%)、肺炎球菌疫苗Prevnar也下滑了1%;默沙东HPV疫苗下滑3%;GSK带状疱疹疫苗Shingles下滑2%。全都不景气。
不过赛诺菲RSV中和抗体Beyfortus(尼塞韦单抗)算是异军突起,2024第一个完整销售年度达到17亿欧元,晋升为“重磅炸弹”。
从另一个方面看,仅TOP 10企业就贡献了7个百亿美元级别大单品,放眼2024全球药企,这种超级重磅炸弹预计超过12个,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自免、代谢、眼病等慢病药物展示出超强韧性,IL-4、IL-17、IL-23多款药物接棒TNFα成为自免领域的王者,开启第二轮高速增长周期;另一方面,技术迭代推动老靶点焕发新生,如HER2 ADC新药DS-8201,更长给药周期的VEGF/Ang2双抗、CDK4/6、长效RSV抗体等靶点都迎来新的迭代产品。
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重磅炸弹还处在销售额的上升期,2025年会是更加神仙打架的场景。
03、中国市场之变
中国市场MNC一哥之争,又有了阶段性更新。
默沙东在短暂的拿下TOP1之后,2024年以溃败收场——中国区下滑20%。需求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昔日爆款HPV疫苗也后继乏力了。
要知道,HPV疫苗是默沙东除K药之外的第二大增长动力之一,大部分国际市场增长都来自中国。
不过,自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默沙东HPV疫苗在华销售大幅放缓。2024Q4,默沙东HPV疫苗销售额15.5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下滑约17%。
2月4日,默沙东宣布,将暂停向中国市场供应佳达修HPV宫颈癌疫苗,至少持续5个月。然而,就在不久前,该疫苗刚刚获批为国内第一个可适用于男性的HPV疫苗。
看来无济于事。
在迷雾重重的2024年,阿斯利康重回高增长,回归中国TOP 1 MNC,多少令人有些意外。
根据财报,在被调查事件笼罩的2024Q4,阿斯利康中国区营收13.64亿美元,同比-3%,原因之一为年终医院预算调整影响了Tagrisso和Farxiga的销量。而在2024上半年,阿斯利康中国区增长数字为15%。
阿斯利康表示,中国区增长动力来自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Lynparza,2024年该药物卵巢癌适应性被纳入医保,且未降价。该药物对应的新兴市场同比+30%至6.55亿美元,中国应是主要驱动力。
同样在中国增长的,还有阿斯利康肿瘤药物赛沃替尼Orpathys和Zoladex,以及布地奈德Breztri。
哪里存在稀缺价值,哪里就有投机。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中国已经不止是一个销售市场这么简单。
过去一年,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中国创新药资产正在成为跨国药企的心头好——2024年,中国创新药out-license交易总金额超460亿美元,交易数量达113起。双双创下新高。
Summit与康方的交易被全球投资人称道——2022年12月,Summit总交易金额50亿美元获得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海外多国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权益。2024年,因AK112在一项随机、三期临床试验中超预期击败K药,Summit的市值一度暴涨至240亿美元,而在购买AK112之前,其股价不足1美元/股。
有行业报告统计,2024年大型制药企业从外部授权引进的候选分子里,有1/3以上来自中国。未来,如何“在中国发现价值管线,在中国以外做价值兑现”,将极度考验跨国药企的眼力和魄力,成为一个决胜要点。
以下是TOP 10企业营收的具体构成。
01 辉瑞(Pfizer)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63627
同比:+7%
研发(百万美元):10822(占总营收17%)
细分领域:
生物制药板块(占比98%):营收624亿美元,+7%。
① 初级保健(占比48%):营收301.35亿美元,-2%。下滑主要来源于新冠产品。*** 该业务包括内科医学、疫苗、新冠疫苗及药物、潜在的未来mRNA产品及抗病毒产品。
② 专业护理(占比27%):营收166.5亿美元,+11%。***该业务由炎症与免疫、罕见病、医院业务(不含新冠治疗药物)组成。
③ 肿瘤(占比25%):营收156.12亿美元,+25%。虽然肿瘤产品不少,但严重缺乏超级重磅炸弹,且多个产品面临专利悬崖业绩压力较大。
业务创新板块(占比2%):营收12.3亿美元,-3%。主要是CXO业务的集合体,其中Pfizer CentreOne业务下滑严重,-10%。
*** 2023年第一季度,辉瑞建立了一个新的业务板块—业务创新,包括辉瑞CentreOne全球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和专业活性药物成分的领先供应商;以及辉瑞Ignite,为选择与辉瑞研发重点领域一致的创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战略指导和端到端研发服务。
区域营收:美国市场(占比61%):营收386.91亿美元,同比+37%;
国际市场(占比39%):营收同比-21%。
初级保健业务-37%;专业护理业务+4%;肿瘤+1%。未来发展:
2024年被辉瑞称为“执行之年”,能否扭转颓势、向投资者证明实力,在此一举。
目前来看,辉瑞的举措主要包括:一手业务精简、多次裁员,拆分重组了美国和国际业务部门,成立了4个端到端业务部门;一手完成了对Seagen公司的并购整合,快速切入ADC赛道,发力肿瘤领域。
种种努力之下,辉瑞超额完成了2023年定下的目标。
2025年,辉瑞预计将有4项注册批准、9项III期临床结果读出和13项关键项目启动。包括肿瘤、疫苗、慢病、自免等多个领域。
02默沙东(Merck Sharp & Dohme)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7400
同比:+7%
*集团研发(百万美元):17938(占总营收28%)
细分领域:
肿瘤(占比57%):销售额327亿美元,+18%。2024年K药全年销售额已达294.82亿美元,同比+22%。第二年蝉联药王。
疫苗(占比23%):销售额128.5亿美元,-2%,罕见下滑。
医院重症护理(占比6%):销售额33.81亿美元,-2%。
糖尿病(占比4%):销售额22.69亿美元,-33%。所含的两款降糖药物Januvia、Janumet继续双位数下滑。
其他业务占比都非常小,病毒、免疫、心血管、神经科学累计占比近10%。
区域市场:默沙东的美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几乎平分秋色。
美国业务(占比53%):销售额302.9亿美元,+14%。国际业务:销售额271亿美元,几乎持平
未来发展:
默沙东的管线结构不能算是十分健康,2025年,主要由肿瘤、疫苗业务所驱动,K药+HPV9占其营收66%。在两大产品之后,默沙东无一产品销售超过25亿美元。
或许正如华尔街分析师所言:"默沙东需要证明的,不是K药能创造多少奇迹,而是当K药走下神坛时,他们是否已经站在下一个时代的制高点。"
03 强生创新制药(J&J Innovative Medicine)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6964
同比:+4%
*集团研发(百万美元):17232(占集团总营收19%)
细分领域:
肿瘤(占比36%):营收207.81亿美元,+17.7%。
Darzalex得益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前线治疗渗透,2024年+19.8%,贡献116.7亿美元收入。CAR-T疗法Carvykti销量节节攀升,上市第三年就达到了9.6亿美元收入,同比+93%。在前列腺癌领域,强生凭借Zytiga、Erleada两款产品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Zytiga在2018年美国专利到期,2024年持续下滑至6.31亿美元,-29%。但新推出的接棒产品Erleada,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双位增长趋势,2024年营收30亿美元,+25.6%。
免疫(占比31%):营收178.28亿美元,-1.2%。王牌产品Stelara(占其免疫业绩近60%)美国专利到期的影响开始显现,2024年已至少3款类似药在欧美获批(如Amgen的Wezlana、Samsung Bioepis的Uzpruvo),未来两年内可能增至5-8款。
神经科学(占比12%):营收71.15亿美元,-0.4%。
传染病(占比8%):营收33.96亿美元,-23%。已连续三年下滑。
肺动脉高压(占比8%):营收42.82亿美元,+12.3%。
心血管/代谢/其他(占比6%):营收35.62亿美元,同比-3%,该业务板块营收已连续4年下滑。口服抗凝药XARELTO是营收支柱23.73亿美元,+0.3%。
区域市场:美国市场(占比60%):营收+9%。除新冠疫苗外,营收+9.1%。国际市场(占比40%):营收-2.5%。除新冠疫苗外,营收+5.7%。
未来发展:
2025一开年,强生就率先打响创新药百亿美元收购第一枪,以146亿美元并购精神类药物开发者Intra-Cellular Therapies,拿下上市产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Caplyta,填补自身领域空白。
目前,强生已将其药物研发重点缩小到三个治疗领域: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三者2024年营收分别增长17.7%、-1.2%、-0.4%。
去年一年,仅在免疫领域,强生创新制药的并购投入就超过20亿美元。2025年,或许是强生创新制药发力神经科学的大年。
04 艾伯维 (AbbVie)
2024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6334
同比:+3.7%
研发(百万美元):12791(占总营收23%)
细分领域:
免疫(占比47%):营收266.82亿美元,+2.1%。仅靠3款药物就撑起的艾伯维第一大业务领域。
神经科学(占比16%):营收89.99亿美元,+16.6%。跃升为艾伯维第二大业务,增速是所有业务里最高的。
核心产品都实现了增长,包括3款偏头痛药物Ubrelvy(10.06亿美元,+23.4%)、Qulipta(6.58亿美元,+61.3%)、Botox Therapeutic(32.83亿美元,+9.8%)。精神分裂症药物卡利拉嗪Vraylar(32.67亿美元,+18.4%),帕金森病药物Duodopa(4.47亿美元,-4.6%)。去年10月,艾伯维14亿美元收购Aliada Therapeutics,以加强阿尔茨海默氏症研发实力。肿瘤(占比12%):营收65.55亿美元,+10.8%。
两款核心产品,伊布替尼Imbruvica营收33.47亿美元,-6.9%;作为全球上市的唯一一款Bcl-2抑制剂,Venclexta营收25.83亿美元,+12.9%。2023年底,艾伯维以101亿美元收购ImmunoGen持续布局ADC。自2024年2月起, ImmunoGen药物Elahere年度录得营收4.79亿美元。医美(占比9%):营收51.76亿美元,-2.2%,所有产品均来自艾尔建,连续第二年下滑。
眼科(占比4%):营收22.42亿美元,-7.2%,所有产品均来自艾尔建。
其他关键产品(占比7%):营收36.48亿美元,-4.2%。
区域市场:美国(占比76%):营收430.29亿美元,+2.7%。国际(占比24%):营收133.05亿美元,+7%。
未来发展:
如果说2023年对修美乐的专利悬崖还有担忧,那么2024年,艾伯维可以说是漂亮的打赢了这一仗。
基于现有产品增长情况,艾伯维预测,2029年之前预计保持较高的个位数复合年收入增长率。并对Skyrizi和Rinvoq上调预期至310亿美元以上,比之前的预期高出40亿美元,计划于2027年达成。
05 阿斯利康(Astra Zeneca)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4073
同比:+21%
研发(百万美元):13683(占总营收25%)
阿斯利康收入分为三部分:
产品销售额(占比94%):营收509.38亿美元, +19%。联盟营收(占比4%):营收22.12亿美元,+55%。合作营收(占比2%):营收9.23亿美元,+54%。细分领域:
生物制药(占比41%):营收218.55亿美元。
肿瘤(占比41%):营收223.53亿美元,+24%。
肺癌靶向药物Tagrisso营收达65.8亿美元,占比32%,同比+16%,增速上扬。肿瘤药物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仍在快速放量,+21%至47.17亿美元;Lynparza、Calquence均为营收超30亿美元的产品,分别增长+22%、+25%。与第一三共合作的HER2靶向ADC药物Enhertu合作收益19.83亿美元。两者合并销售额达到37.54亿美元,同比+46%,蝉联全球ADC药王。据第一三共财报,中国市场上,Enhertu的2024年总销售额约0.62亿美元。
罕见病(占比16%):营收87.68亿美元,+16%。主要由收购Alexion得来的产品所驱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药物Soliris营收25.88亿美元,同比-14%;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药物Ultomiris +34%营收39.24亿美元。
其他药物(占比2%):营收10.97亿美元,持续下滑(-5%)。
区域市场:美国(占比43%):营收232.35亿美元,+22%。占比最大。新兴市场(占比25%):营收136.75亿美元,+22%。
未来发展:
众所周知,阿斯利康的目标是2030年末实现总收入800亿美元,推动至少20个新分子上市。
2024年,阿斯利康开展了9项重要的III期研究。2025年,阿斯利康将坚持肿瘤、生物制药、罕见病三大板块五大领域,预计营收将实现高个位数增长。
06 罗氏制药(Roche)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1194
同比:+4%
研发(百万美元):12303(占总营收 24%)
*据2月5日汇率,1瑞士法郎=1.1088美元细分领域:
肿瘤/血液(占比41%):销售额237.44亿瑞郎,+7%。增长由ADC新药Polivy +39%、Columvi增长超过500%,Phesgo同比+62%;
Tecentriq(阿替利珠单抗)和Perjeta(帕妥珠单抗)依然是罗氏肿瘤领域的两大拳头产品,2024年分别贡献36.4亿瑞郎和36.16亿瑞郎。A型血友病药物Hemlibra以45.03亿瑞士法郎的销售额位居罗氏畅销产品榜单的第二名。神经科学(占比20%):销售额92.67亿瑞郎,+13%。其中多发性硬化症药物Ocrevus又一年稳坐罗氏的头牌,不过增长已放缓,2024年增长9%至67.44亿瑞郎。
免疫(占比14%):销售额63.29亿瑞郎,+5%。
眼科(占比9%):销售额40.3亿瑞郎,销售额+44%。
双抗眼科药法瑞西单抗Vabysmo在2024年以68%的增幅实现持续强劲增长,销售额高达38.64亿瑞郎,已获批三大眼底疾病适应症。该产品是全球首个专为眼内注射设计的创新VEGF-A/Ang2双抗,在增强血管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眼底渗漏。
其他(占比6%):销售额28亿瑞郎,-16%。
区域市场:美国(占比54%):销售额247.74亿瑞郎,同比+9%。欧洲(占比19%):销售额88.32亿瑞郎,+8%。主要得益于Vabysmo的推出以及Phesgo、Ocrevus、Hemlibra和Evrysdi。
国际市场(占比21%):销售额96.91亿瑞郎,+17%;
未来发展:
2024年,罗氏制药上市一年的新掌门公布了最新愿景:到本十年末,推出20种具有变革性的药物。保证80%的产品组合具备“同类最佳”的潜力,并通过提升产品组合销售潜力,将其价值提升40%。
为此,罗氏制药制定了一项新的部门战略——严格评估罗氏制药组合中的每一个资产——从研发到产品线扩展——只有符合变革性药物潜力的资产才能继续推进。并决定优先开发五个优先治疗领域: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神经学、眼科以及心血管/肾脏/代谢。
07 诺华制药 (Novartis)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50317
同比:+11%
研发(百万美元):10022(占总营收20%)
细分业务:
① 肿瘤(占比29%):销售额147.4亿美元,+15%。是诺华第一大业务。
乳腺癌药物CDK4/6抑制剂Kisqali +46%至30亿美元,是诺华寄予厚望的实体瘤领域“实力干将”;备受瞩目的两款核药增长良好,Pluvicto营收14亿美元(+42%)、Lutathera营收7亿美元(+20%);但是CAR-T疗法Kymriah业绩继续下滑营收同比下降13%至4亿美元。② 免疫(占比18%):销售额92.93亿美元,+19%。主要由银屑病药物Cosentyx(61亿美元,+23%),诺华预计其销售峰值有望突破70亿美元、抗炎药奥马珠单抗Xolair(16亿美元,+12%)、抗炎药卡那奴单抗Ilaris(15亿美元,+11%)组成。
③ 心血管/肾脏/代谢CRM(占比17%):销售额85.76亿美元,+34%。这是诺华增速最高的业务板块。主要得益于其最畅销的产品Entresto(+30%)受中国增长驱动、Leqvio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siRNA超长效降脂药物,仅需半年注射一针的给药,2024年销售额增长112%,达到7.54亿美元。
④ 神经科学(占比9%):销售额47.5亿美元,+30%。主要来自于多发性硬化新药Kesimpta+49%营收达32亿美元所驱动,这是首个患者可以自行注射使用的CD20单抗;SMA基因疗法 Zolgensma营收2%增长,12亿美元。
成熟品牌(占比26%):销售额129.58亿美元,-12%;该业务中所有药物都处于销售额下滑状态,包括眼科药Lucentis,-29%;多发性硬化症药Gilenya,-40%。
区域市场:在区域方面,诺华的战略重点是在优先发展的地区:美国、德国、中国、日本,实现高增长。
美国(占比42%):销售额211.46亿美元,+18%。
中国区销售额38.9亿美元,同比+19%,占比7.7%。未来发展:
2023年,诺华完成了向“纯”创新药企业的转型,公司首席执行官Vas Narasimhan表示,2024是诺华作为一家纯粹创新药企的首个财年,也是公司有史以来财务表现最强劲的年份之一。
2024年,诺华进行了30笔交易,“我们认为这是业内最多的,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交易。”Narasimhan表示,未来还将继续。
展望2025年,诺华预计净销售额将实现中高个位数增长,核心营业收入预计将实现高个位数到低两位数增长。
08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48300
同比:+7%
研发(百万美元):11159(占总营收23%)
细分业务:
成熟产品(Legacy Portfolio)(占比47%):收入稳定不变,257.37亿美元。
心血管药物Eliquis贡献了高达133.33亿美元的营收,+9%,持续增长。血液肿瘤药物Revlimid营收57.73亿美元,-5%。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营收-13%,营收8.75亿美元。成长产品(Growth Portfolio)(占比53%):营收225.63亿美元,+17%。
PD-1药物Opdivo营收93.04亿美元,+3%。同类最佳CD 19药物Breyanzi增长翻倍至7.47亿美元;心衰药物Camzyos同比+161%至6亿美元。
区域市场:美国(占比71%):营收341亿美元,+9%。国际(占比29%):营收142亿美元,+3%。
未来发展:
BMS正在着重四个发展方向,肿瘤学/血液学、心血管疾病、神经科学、免疫学。
其中,神经科学是目前薄弱之处,2023年底,BMS宣布以140亿美元收购Karuna Therapeutics,从而获得了Cobenfy,该药物于2024年9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BMS对Cobenfy抱有强烈预期,专门为其设计了开发计划,估值数十亿美元。
目前,BMS已成功整合战略收购,并实现了约15亿美元生产力计划的大部分目标。最新的目标是——通过组织设计的调整和提高运营效率,到2027年底额外节约成本约20亿美元。
09 礼来(Lilly)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45043
同比:+32%
研发(百万美元):10991(占总营收24%)
细分业务:
糖尿病/减重药物(占比81%)Tirzepatide是礼来的“扛鼎之作“,2024年总营收达到164.65亿美元。
糖尿病适应症Mounjaro(替尔泊肽)是首个同时作用于GLP-1和GIP受体的药物,营收115.4亿美元,同比大涨124%;
减肥适应症Zepbound(替西帕肽)2023年11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第一个完整年度营收达到惊人的49.25亿美元。
GLP-1受体激动剂Trulicity(度拉鲁肽)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营收52.53亿美元,同比-26%;SGLT2抑制剂Jardiance(恩格列净)33.4亿美元,+22%;Humalog(赖脯胰岛素)23.24亿美元,+40%。肿瘤药(占比12%)
CDK4/6抑制剂Verzenio(阿贝莫司他)营收53.07亿美元,同比+37%
自免药物(占比7%)
区域市场:美国(占比67%):营收303.75亿美元,+39%;欧洲(占比15%):营收69.21亿美元,+12%。中国(占比4%):收入16.6亿美元,+8%。未来发展:
今年1月,礼来宣布,替尔泊肽正式在中国上市,其中包括减重适应证。不过,在礼来之前,2024年11月17日,诺和诺德中国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在国内上市。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GLP-1类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美元,而礼来已着手两大三期临床——口服版Orforglipron和三靶点Retatrutide,已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两大减肥神药2025竞争态势如何,值得关注。
10 赛诺菲(Sanofi)
2024 制药营收(百万美元):42781
同比:+8.6%
集团研发(百万美元):7699(占总营收18%)
据2月5日汇率,1欧元=1.0414美元
细分业务:
药物(占生物制药80%):销售额327.82亿欧元。
创新产品里,两款产品增长喜人:一是A型血友病药物Altuviiio上市首年卖了1.59亿欧元,第二年继续大涨330%至6.82亿欧元;二是新一代用于庞贝病的酶替代治疗(ERT)药物Nexviazyme继续增长迅猛+61%至6.67亿欧元。
老牌多发性硬化症药Aubagio继续下滑-59%至3.79亿欧元。疫苗(占生物制药20%):销售额82.99亿欧元,+13.5%;这一表现主要由RSV中和抗体尼塞韦单抗Beyfortus的成功推出推动,其销售额达到17亿欧元,晋升为“重磅炸弹”,部分抵消了与2023财年相比缺少的COVID-19疫苗销售额(2023财年为2.26亿欧元)。
流感疫苗贡献了25.55亿欧元,-1.3%。区域市场:美国(占比49%):营收199.86亿欧元,+16.2%;欧洲(占比22%):营收90.27亿欧元,+2.3%。国际(占比29%):营收120.68亿欧元,+10.7%。
中国市场收入26.66亿欧元(约27.76亿美元),-0.5%,受到集采和医保谈判影响,占比6.4%。未来发展:
消费者保健业务(Opella)拆分完成后,赛诺菲正在计划加倍投资管线。财报电话会议上,赛诺菲全球研发负责人Houman Ashrafian博士强调了赛诺菲向纯生物制药公司转型的进展,表示该公司“更加注重科学”和内部研发。
展望2025年业绩,赛诺菲预计营收增长率在中-高个位数。
来源: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