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对赌协议撬动文旅轻资产变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8:08 1

摘要:今年文旅行业的“对赌第一单”,交出“期中答卷”。这份协议将11亿元销售额与服务费深度绑定,让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一举成为行业焦点。其“成则共赢、败则归零”的博弈逻辑,为文旅合作开辟了新范式。

文《法治日报》记者 辛红 《法人》见习记者 岳雷

今年文旅行业的“对赌第一单”,交出“期中答卷”。这份协议将11亿元销售额与服务费深度绑定,让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一举成为行业焦点。其“成则共赢、败则归零”的博弈逻辑,为文旅合作开辟了新范式。

这份对赌协议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神奇魔力?当轻资产运营与对赌机制激情碰撞,传统文旅合作模式又将迎来怎样一场颠覆性变革?

“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赌

今年盛夏,河南开封热浪翻涌。在万岁山武侠城,日均5.66万游客如潮水般穿梭于武侠场景之中,游客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一场文旅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4月18日,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的万岁山武侠城航拍视角。 CFP

一份设定了“业绩生死线”的对赌协议,正在重塑文旅项目的合作范本。根据协议约定,若万岁山武侠城全年销售额成功突破11亿元,运营商锦上添花文旅集团将如数获得全额服务费;若销售额超过12亿元,服务方还将额外获得追加奖励;然而,若销售额未达11亿元,哪怕仅差一元,服务方都将分文不得。

在过往的“保底分成”模式下,无论景区经营状况如何,服务方都能旱涝保收。但如今,当服务方的收入与景区业绩深度绑定,传统的“走过场式”合作模式被彻底打破。

目前,万岁山武侠城从市场战略的精准制定到运营模式的创新变革,从演艺内容的推陈出新到场景的精心重构,每一个环节都与真金白银紧密相连。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激烈博弈,将合作双方紧紧捆绑在同一条战船上,倒逼服务方将全部资源倾注于项目提升,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这场堪称业界标杆案例的豪赌,已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万岁山景区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武侠城实现综合营收6.0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62%。入园人次突破1024.2万,增幅达到239.33%。按照上半年181天的运营周期计算,日均客流达5.66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333.7万元的综合收益进账。河南文旅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端午假期3天时间里,万岁山的游客接待量首次超越开封传统龙头景区清明上河园。

万岁山武侠城的商业模式革新进程中,对赌协议正发挥着意想不到的“鲶鱼效应”。景区推出“80元三日游”的定价策略,看似与传统的门票经济逻辑背道而驰,实则巧妙构建起“流量漏斗”,即通过极致的性价比吸引海量客流,再以沉浸式体验完成消费转化。这种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源于对赌机制倒逼出的经营智慧。

区别于历史景区常见的静态展陈模式,武侠城独具匠心地将《水浒传》这一经典IP,解构为可深度触摸的江湖生态。每天多达200场的演出,构建起一条贯穿全天的“武侠时间轴”。从《三打祝家庄》中气势恢宏、万人参与的实景战场,到《武林大会》里游客零距离参与互动环节,全方位、多层次地形成了全天候的叙事磁场,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武侠世界。

这种“场景即内容”的创新运营策略成效显著,使得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长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同时,二次消费在总营收的占比高达67%,展现了该策略强大的商业价值。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王婆说媒》等节目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对赌协议下“内容迭代压力”催生的成果。当服务方的收益与游客满意度紧密挂钩时,每一个演出细节都需经过市场的严格筛选。而“演员即角色”“场景即剧情”的沉浸式场景,更带动了游客“消费即体验”的热情。这种将文化IP转化为消费场景的能力,或许预示着文旅产业升级的下一个方向。

当前,对赌机制已在文旅行业形成示范效应。这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创新机制,已被中国马镇、张家界七十二奇楼等多个景区效仿,逐渐形成一股行业新潮流。

近日,文旅行业观察家郭庆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指出,对赌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市场化契约,对风险分配机制进行重构,将服务方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经营承诺,促使合作双方从传统的甲乙方关系,升级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演进的视角来看,对赌模式的兴起标志着文旅行业正式迈入精细化运营阶段。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景区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依赖于资源禀赋,而是更多地转向内容创新与运营效率比拼。其中,专业团队在流量运营、体验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卓越能力,将成为景区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价值裂变的关键因素。

为景区注入轻资产运营基因

对赌经营模式的兴起,源于文旅行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当前,国内文旅市场呈现出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不少景区在节假日期间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然而经营效益却未能与之同步提升。

张家界景区的案例极具典型性。今年“五一”假期,张家界凭借30万的单日游客量刷新了历史纪录。然而,其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净利润仍亏损3327万元。这一数据引发了业内思考。

曾参与武隆仙女山景区项目策划的杜伟豪告诉记者,“高客流低收益”的状况,暴露出传统景区重资产运营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即使游客量激增,若成本管控失效或重资产项目持续亏损,企业仍难实现盈利。

张家界景区便是被重资产模式拖累的典型,其中大庸古城项目占地240亩,建筑面积16.55万平方米,投资规模庞大,但运营不达预期。2021年至2024年,该项目净利润持续亏损超10亿元,今年上半年仍亏损3240万元。

杜伟豪指出,文旅行业重资产运营模式面临着三重发展困境:首先体现在资金压力层面,从土地获取到硬件建设需要巨额投入,单体项目动辄数亿元的初始投资已成为行业痛点;其次是运营效率难题,传统景区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普遍较低,淡季资源闲置率通常达到60%以上,导致项目回报周期普遍超过5年;最后是创新机制困境,部分景区受制于既有运营体系,在业态更新和体验升级方面存在滞后性。

面对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这种重资产模式在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万岁山武侠城与锦上添花文旅集团签署的“对赌协议”,为行业提供了轻资产运营的新思路。通过将战略提升、市场定位等核心业务外包,景区可以有效降低资产投入和运营风险,提升盈利的弹性,实质上完成了从资产持有者到场景运营商的“基因突变”。这种创新模式精准反映了文旅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新趋势。

当下,随着消费者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景区运营模式已悄然发生转变,从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逐步转向注重内容创新与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资产包”组合供应模式正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该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自然资源;借助产业支撑,引入多元化的产业元素,丰富景区的业态;打通市场出口,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景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旅产业的竞争力衡量标准,正从单纯关注“拥有多少资产”,转向更加注重“创造多少体验”,最终形成“内容——流量——消费”的良性生态闭环。在这个闭环中,优质的内容是吸引流量的核心,大量的流量为消费提供了基础,而消费又进一步反哺内容的创作和优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郭庆认为,轻资产运营的真正魔力,在于其成功解构了传统商业的时空边界,打破了传统景区在空间上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拓展了服务范围,也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这场认知变革的意义,或许在于重新定义了“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再以砖瓦水泥等实体资产的堆砌来评判景区的优劣,而是以体验创造的持续力来决定胜负。

从对赌到共赢之路还很长

当对赌机制成为文旅行业的新玩法,整个文旅产业经历着从“资源依赖”向“能力驱动”的跨越。然而,对赌机制固有的博弈属性,使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对赌协议的残酷博弈机制,促使激进策略层出不穷。部分景区为了冲刺业绩,不惜祭出低价预售、渠道返利等手段。从短期数据看,客流量似乎有所提升,但利润空间也被压缩。同时,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和返利手段,也使景区的品牌价值遭受重创。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低价前来,但一旦发现景区缺乏真正的内涵和价值,便不会二次光顾,这对景区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文化IP的浅层化开发现象同样不可小觑。网络上,像哪吒小镇等项目,由于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涵,被网友质疑“缺乏文化深耕”。还有部分景区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将传统民俗表演异化为博眼球的低俗节目。这种重商业、轻文化的倾向,严重削弱了文旅项目的精神内核,也引发了“文化快餐化”的争议。

诚如一位文旅企业负责人感慨:“如今行业内普遍存在互相模仿的现象,毫无创新可言。你搞灯光秀,我就弄水幕电影。你请网红打卡,我就找明星代言。但在真正需要深耕的内容创新方面,却停滞不前。”这种盲目模仿跟风的行为,导致景区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对赌的压力下,景区运营极易照搬复刻,采取“标准化流水线”操作,批量植入国潮、非遗等元素包装,塑造“网红打卡点”等,使得景区的同质化气息愈发浓厚。然而,游客却不愿为此埋单,导致景区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获客成本进一步抬高。

面对兼具机遇与挑战的对赌机制,文旅行业迫切需要找到合理路径,以实现对赌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赌协议应当引入更为灵活且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举例而言,可以明确约定一旦遭遇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能够依据既定规则按比例合理下调目标。如此一来,既能增强协议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又能提升公平性,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导致一方压力过重。此外,还可设置“阶梯式奖励”模式,将部分超额收益精准投入到景区的长期建设中,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此外,文旅行业还需要从“模式复制”迈向“文化深耕”,万岁山武侠城的成功便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该景区并未盲目跟风市场潮流,而是独具慧眼地深耕“武侠文化”这一独特IP,将文化与体验深度融合,构建了完整的文化消费生态链,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为景区带来了独特的竞争力,也为行业树立了文化深耕的标杆。

“文旅企业需要从短期流量的盲目追逐中抽身而出,转向品牌沉淀的长期战略。”郭庆表示,景区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必须重视服务质量、用户体验与口碑传播。这些工作看似是“慢功”,却是景区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他预测,未来文旅轻资产运营有望从“对赌时代”迈向“共生时代”。景区与服务方将不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而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长期合作伙伴。届时,文旅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也将从“规模扩张”的粗放路径,转向“价值创造”的精细路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审核|惠宁宁 王婧 渠洋

校对|白馗 张雪慧 张波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9月总第259期

来源:强论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