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今天婚姻很畸形!以前结婚是因为爱;现在结婚,我算计我老婆,我老婆也在算计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1:48 1

摘要:“结婚其实一点都不费钱,无论是彩礼、五金、买房买车还是装修办酒,都千万不要动用自己的存款;”

刷视频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科普”:如何将结婚的一切花销立省一半?

“结婚其实一点都不费钱,无论是彩礼、五金、买房买车还是装修办酒,都千万不要动用自己的存款;”

“可以问父母朋友借钱,找律师公证打借条,并在借条上注明一句话:上述借款用途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这样的话,就算你的钱是领证之前借的,也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让老婆跟你一起还。”

后面还跟上了四个字“亲测有效”,看得人心底发凉。

而更炸裂的还在后面,有人跟在这条下面评论:“我同事就碰到了这样的男的,不过她留了一手,找朋友借的钱当嫁妆带过去了。”

“婚后男的说彩礼是借的,她说嫁妆也是借的,她老公人都傻了。”

看完之后,心里涌出了一股难以磨灭的荒诞感:这世界到底是什么了?这婚真的非结不可吗?两个人算计成这样,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

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今天婚姻畸形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呢?以前结婚,是因为我爱这个女人;现在结婚,我算计我老婆,我老婆也在算计我。”

以前的婚姻只需要相爱,而现在的婚姻需要查无违法犯罪记录、打征信报告;

做婚前检查、考察原生家庭、接触周围朋友、婚前财产公证、甚至立遗嘱……

算计大于爱情、让爱情逐渐变味,于是信奉“真爱”的人也不得不开始算计;

导致如今无算计不成婚——谁又能说,这不是婚姻中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内卷运动”呢?

关系功利主义

一位朋友最近正在苦恼,他小时候玩得非常好的一个亲戚家的姐姐今年结婚;

他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准备了1000元的礼金,以及一套亲手拼好的现在网上非常流行的3D拼图凤冠。

但是他的父母却认为这样的礼金太薄了,非要让他加到3000,而原因竟然是这位姐姐在教培行业上班;

以后朋友有了孩子,迟早有用得上她的一天,所以这个时候礼要加厚,往后才好找人帮忙。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行为,第一反应都是:这太正常了。

但这恰恰才是现代社会中最反常的一幕:当你与一个人进行交往,唯一的目的是因为其价值以后可能会用到;

人际关系就这样慢慢变成一张张名片、一张张红票子,而完全失去了其最初的意义。

所有人都在被潜移默化,你将他人当成资源交换工具,他人眼里你自己也是资源交换工具;

我们落在一个巨大的“物化人类”的加工厂里,却仍然不自知。

关系的功利主义,意味着一切感情都将由行为的结果(金钱的流向、幸福、利益的最大化等等)作为一种道德评判标准;

一段关系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带来的资源,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从几十年前“恋爱要找你爱的人,结婚要找爱你的人”这句话开始,我们的情感功利主义似乎就初现端倪。

大家在大谈未来的婚姻时,只会幻想:“我的伴侣要180+”、“她要贤惠可人”、“找对象要会做饭、人老实”却从来没有审视过最重要的问题:

在重重严苛标准之下,本应成为主导的爱情从何而来呢?

快节奏社会中的情感异化

对比现如今的爱情和过去的爱情,很少有人能注意到的一点是:我们形式化的“爱情行为”变多,真正产生的感情却越来越少。

现在的小孩子早恋,最先要做的就是换情头、装饰空间和朋友圈、发官宣文案、互叫老公老婆。

但实际上,他们体会不到任何有关恋爱的真实感受,只是搬来通用模板,然后套在自己身上。

把这些行为换到任何一对异性身上,我们都会立刻得知:哦,他们谈恋爱了。

机械化的“爱情行为”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好像谈恋爱就会有这么几件必做不可的事。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情感异化”:

指的是个体的真实情感会在外部环境(社会期望、社会规范、媒介传播等)的影响下被扭曲、被物化的现象。

以往的爱情里,我们可以送一束野花,可以互写情书、互念情诗;

而现在的爱情则大多流于“为什么我新发的朋友圈你没有第一时间给我点赞”;

“为什么我抖音不是你的特关”、“为什么你手机里我的指纹被删掉了”。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将爱情变成了另一套模板,个体与自己的真情实感完全脱节;

只顾着追求社会所定义的“正确感受”,渐渐就异化为了“算计”、“斤斤计较”、“价值至上”。

可我们所盲目追求的道路,真的是正确的方向吗?

表面热闹带来背后的深层孤立,长期斤斤计较带来的后果是永远无法信任任何人;

在未来,爱情会不会持续消退,我们再也不能和任何人建立起情感连接?

婚姻角色认知变化

当你询问一个80或者90后,如何用手势来表示“打电话”?

他们会用手摆成一个代表“6”的样子放在耳边,就像是以前的固定电话机。

而当现在的孩子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假装手里握着一部手机,然后再放到耳边。

我们对某一样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才会形成,就像近几年流行的对另一半的称呼:“队友”、“室友”或者“我家那位”。

我们对于婚姻本质的认知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婚姻现在是经济共同体、是育儿合作伙伴、是社会地位联合,而传统的浪漫文化则正在逐渐消退。

人们更加关注房子、车子、收入、学历、父母退休金……这些条件被一样一样摆上台面,在现代社会,这才是婚姻的常态。

父母告诉你:“钱一定要放在自己手上或者爸妈这里,不然就会打水漂。”

朋友告诉你:“不要给对象多花钱,小心血本无归。”过来人告诉你:“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不然就会被人骗得裤衩子都不剩。”

我们以为自己仍在自由选择,但其实这是社会期待为我们安排好的路。

但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内卷运动”一样,在当前这个每人都将婚姻当做博弈场的环境下;

如果某个人停止算计和博弈,那么ta会不会“中招”,成为吃亏的那一个呢?

从理性上,我仍然希望每一个人可以在不利用、不涉及、不影响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守护自己保有的资源。

从感情上,或许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让爱情成为婚姻的主导,而不是单纯的“ta对我有价值”。

来源:赵姐说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