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掩护主力突围,八名女兵吸引日军,遭遇重围,她们毅然投江殉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3:12 4

摘要:1936年3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疯狂的《治安肃正三年计划》,企图利用三年的时间,把“伪满洲国”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和一切反满抗日力量一举歼灭。

1936年3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疯狂的《治安肃正三年计划》,企图利用三年的时间,把“伪满洲国”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和一切反满抗日力量一举歼灭。

为此,日本关东军向东北地区大规模增兵围剿,并且实行残酷的“归屯并户”政策,强行隔断群众和东北抗日联军之间的联系。

为了和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同时扩大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联军决定采取“跳出包围圈,到日军统治相对薄弱的西部作战”的战略构想。

于是,东北抗日联军决定兵分三路进行西征。

而历史上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故事,就是发生在东北抗日联军西征的途中,为了不当俘虏,以冷云为首的八位女战士毅然选择溺江而亡,她们当中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仅有13岁。

自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东北抗日联军就一直活跃在广袤的东北地区,与日本关东军展开斗争,最为鼎盛的时期足足拥有十一个军,总兵力达到三万多人。

在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当中,也有不少女性加入部队,她们和男战士一样走向战斗前线。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也有一百多名女性战士,为了方便管理,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决定将这一百多名女性战士组建了一个妇女团。

到了1938年的时候,在跟日本关东军进行无数次激烈战斗之后,东北抗日联军的人员伤亡严重,面临的处境已经变得非常艰难。

而日本为了策划与苏联红军进行作战,更是向东北地区调集了五十多万部队,对东北抗日联军完全形成了碾压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只是在第五军担任后勤工作的妇女团也开始发枪,对她们进行正规训练。

一位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在后来这样回忆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女兵战斗力是非常强,她们跟男兵进行一样的训练,也要面对一样凶恶的敌人,也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

胡真一就是当时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女兵,她跟“八女跳江”里面的冷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曾经有一次面对几个土匪的时候,她一个人就打退了几个土匪的进攻,堪称女中豪杰。

第五军妇女团就是这样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

1938年4月,由于东北抗日联军在下江地区(如今的三江平原)的部队过于密集,非常容易被日本关东军发现目标。

为了能够把日本关东军吸引出去,同时重新开辟新的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做出一个决定:“率领第四军和第五军开始西征,转移到松嫩平原”。

那么,第五军妇女团究竟要不要跟随部队一起西征呢?

这让周保中犯了难......

经过一番仔细考量,周保中决定把妇女团的一百多名女战士分散,一部分分到了军部,一部分分到了各师。

但是,仍然有二十多人继续以妇女团的建制,跟随第五军第一师参加西征。

参加西征的妇女团跟随主力部队一起并肩作战,她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战日本关东军,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徐云卿曾经也是第五军妇女团当中的一名女战士,她在后来写了一本《英雄的姐妹:抗联回忆录》,书中详细记述了妇女团在东北抗日联军里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还为《英雄的姐妹:抗联回忆录》写了一段序言,其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妇女同男子一块行军向前,踩出雪路,袭入陈家亮子,勇敢冲向敌人。胜利撤退后,又和掩护队一块据险设伏,消灭敌人的追兵。她们的情绪始终是坚定、愉快、活泼的,她们含辛茹苦地做完自己的事,还踊跃地帮助男同志。每当情况许可时,夜晚宿营在火堆旁边,她们低声唱歌,开辟雪场,做小型舞蹈,她们的行动常常激发起男战士,鼓舞着部队的斗志。”

1938年9月,由于日本关东军调集重兵围剿周保中率领的西征部队,导致西征部队遭受到了巨大伤亡,周保中被迫下令剩余的部队返回下江平原。

第五军第一师一句边打边撤,于10月22日傍晚撤退到了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境内的乌斯浑河河畔。

此时的第五军第一师只剩下了一百多名战士,以及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

这八位女战士分别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其中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当时乌斯浑河的河水暴涨,再加上天色已晚,第五军第一师决定在河畔就地露营,准备第二天天亮以后渡过乌斯浑河寻找第五军军部。

妇女团的女战士在途中有的牺牲,有的被调往其它部门,从出征时候的二十多人,如今只剩下了八个人。

除了八名女战士之外,妇女团中还有一位第五军参谋金世峰,他是受第五军军长柴世荣的委托,特地前来照顾这些女战士。

妇女团的指导员是冷云,尽管她只有23岁,却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战士了。

冷云原名郑志民,于191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悦来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家庭条件在当地还算不错,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冷云

1934年,已经19岁的冷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中共佳木斯市市委的领导之下,在当地从事秘密工作。

第二年,冷云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南门里小学(如今的冷云小学)当了一名教师,由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父母便着急催促她赶快结婚。

原来,早在冷云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在父母的包办婚姻之下,跟同乡的孙汉奇定下婚约。

然而,孙汉奇不久之后就当上了“伪满洲国”的一个警察,甘心替日本人卖命。

正是因为如此,冷云十分抗拒与孙汉奇的这段婚姻,为了摆脱父母的催婚,她甚至想过逃婚,一走了之。

可是,中共佳木斯市市委的地下党组织得知以后,便耐心对冷云进行开导说:“你还担负着重要工作,切不可一走了之,希望你以大局为重,先跟孙汉奇结婚,然后再做他的策反工作。”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冷云说了一句:“为了抗日救国,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冷云只好隐瞒身份,极不情愿的跟孙汉奇结了婚。

为了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冷云曾经多次劝说孙汉奇不要再替日本人卖命,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但是孙汉奇怎么也听不进去,甚至开始对她的身份产生怀疑。

眼看孙汉奇油盐不进,冷云再也无法跟他继续生活下去。

就在这个时候,地下党组织里面出现了叛徒,冷云的身份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地下党组织决定让她和南门里小学的另一位教师吉乃臣一起参加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为了不波及家人,冷云和吉乃臣上演了一出私奔的假象,秘密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第五军当了一名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识字。

从此以后,冷云才改了“冷云”这个名字,取自唐诗当中的“冷云虚水石”一句。

来到东北抗日联军之后,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冷云和吉乃臣结为了革命伴侣,并且在不久之后怀有身孕。

看到冷云在政治工作上已经逐渐成熟,而且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第五军军长柴世宗就把她派往妇女团担任指导员,挺着大肚子依然随军穿梭在山林之中。

为了部队西征,冷云甚至强忍着悲痛,把自己出生仅仅两个月的女儿送给了别人抚养。

在西征途中,正是冷云带领二十多人的妇女团跟随第五军第一师一起行进,尽管环境异常艰苦,但是她们从不抱怨,每当部队宿营的时候,她们总会围着火堆为大家唱歌,提升士气。

根据冷云家乡的老人和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战友的回忆,冷云的个子很高,皮肤白净,称得上是一个漂亮美女,加上她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她简直就是那个时代女性当中的佼佼者。

当第五军第一师抵达乌斯浑河河畔的时候,马上开始研究应该如何渡过乌斯浑河,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了渡河先去探路的重任。

然而,当时东北地区的天气已经开始寒冷,金世峰不忍心让八位女战士渡河探路,于是就独自一人前去乌斯浑河对岸进行探路。

就在金世峰和妇女团前去探路的同时,第五军第一师开始在河边安营扎寨,生火做饭,升起的火焰却被一个日本特务发现。

日本特务马上向正在周围进行围剿的日军关东军熊本部队进行汇报,足足数百人的熊本部队和伪军迅速向乌斯浑河河畔扑来,与第五军第一师从正面展开了交火。

眼看第五军第一师遭到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的袭击,为了掩护部队突围出去,已经行至河边准备渡过乌斯浑河的八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

在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的指挥下,她们分成三个战斗小组,从背后朝着日本关东军和伪军展开了激战。

妇女团一边开枪射击,一边抛掷手榴弹,惊慌失措的日本关东军和伪军误以为遭受到了两面夹击。

虽然妇女团只有八名女战士,但是她们成功吸引了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的火力,第五军第一师得以趁机摆脱敌人的攻击,迅速突围了出去,而八名女战士却被敌人围困在了乌斯浑河河边。

此时已经突围成功的第五军第一师担心妇女团的安危,他们派出一支小分队试图返回解决妇女团。

可是,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小分队伤亡惨重,终究还是没有能够把妇女团解救出来。

看到第五军第一师派来的小分队前来营救,冷云朝着他们高声呼喊:“不要管我们,握紧手中枪,抗日到底!”

随后,日本关东军和伪军架起了掷弹筒,以此来逼迫妇女团投降。

面对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的步步紧逼,妇女团只能背水一战,誓死不降。

八名女战士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为了不成为日关东军和伪军的俘虏,她们毁掉手里的枪支,相互挽着手臂走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集体溺江。

当八名女战士相互挽着手臂走向乌斯浑河的时候,口中还高唱着《国际歌》。

当日本关东军和伪军发现妇女团走入河中之后,于是下令向河中发射榴弹炮,几轮炮火之后,八名女战士壮烈牺牲在了乌斯浑河的河水之中。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八女投江”的故事经过。

虽然八位女战士都是年纪轻轻的女战士,但她们却表现出了英勇的革命精神,她们的身份信息如下:

“冷云牺牲时只有23岁,黑龙江省桦川县人;

胡秀芝牺牲时只有20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杨贵珍牺牲时只有18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郭桂琴牺牲时只有16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黄桂清牺牲时只有20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王惠民牺牲时只有13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李凤善牺牲时只有20岁,黑龙江省林口县人;

安顺福牺牲时只有23岁,黑龙江省穆棱县人。”

直到两天之后,日本关东军和伪军逐渐离去,已经突围出去的第五军第一师重新返回乌斯浑河河畔,试图找回八位女战士的遗体。

战士们从八位女战士沉江的位置开始寻找,一直沿着乌斯浑河下游找去,终于在一处河道拐弯的地方找到了她们的遗体,被河中的树枝挡住。

遗憾的是,战士们只找到了妇女团的五具遗体,另外三具遗体已经不知所踪。

于是,战士们就把遗体埋葬在了附近的山坡上。

周保中身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当他知道“八女投江”的事情以后,内心十分悲痛,他在1938年11月4日这天的日记当中写道:

“我第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妇女冷云、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

“八女投江”的故事很快就在东北抗日联军当中传播开来,战士们深受感动,纷纷将她们视为抗日战争和民族精神的典范。

东北抗日联军一直都是抗日战争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支部队,经过十四年的英勇抗战,他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时刻,他们用战争的最终胜利来告慰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

胜利最终属于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妇女团当时西征的时候,冷云把仅仅两个月大的女儿送给依兰县土城子的一对来自朝鲜的夫妇进行抚养,直到东北地区解放之后,战士们曾经专门去依兰县寻找她的女儿。

然而,经过多方打听,战士们怎么也找不到那对朝鲜夫妇,他们或许已经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遇难身亡,或许已经返回朝鲜或者移居他乡。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八位女战士投江的林口县刁翎镇乌斯浑河河畔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上面除了“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八个大字以外,还铭刻了八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1986年9月7日,为了弘扬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先烈的革命精神,牡丹江市举行了“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专门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在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当中,除了冷云在生前留有一张照片以外,其余七人都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以至于她们的容貌成为了一个谜团。

2008年,专门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林口县文史专家于春芳展开了一项艰巨的工作,那就是“复原另外七位女战士的画像”。

为此,于春芳走访了大量曾经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第五军战士,通过他们对七位女战士外貌特征的口头描述,画像修改了无数次,最终复原了七位女战士的形象。

除此之外,对于“八女投江”的历史事迹,于春芳编著了《八女投江》《八女投江调研纪实》等著作,还出版了《八女颂》等诗集。

“八女投江”是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伟大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决与外来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堪称中国军人的楷模。

在长达十四年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无数不怕牺牲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那些为了抗日战争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后世将会永远铭记。

来源:闲来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