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妈眯起眼,手指摩挲着内侧那行刻字——“足金999”,亮得晃眼。
那金镯子,在灯光下转着圈儿。
我妈眯起眼,手指摩挲着内侧那行刻字——“足金999”,亮得晃眼。
“闺女,你瞧瞧,这分量够实在吧?”她语气里有点显摆,又有点不确定。
我接过来。手感不对。
看着敦厚,掂在手里却轻飘飘的,和我记忆里沉甸甸的真金完全两样。
果然,第二天珠宝城的师傅拿着仪器,只扫了一眼就笑了:“大姐,这外面裹了层金衣,里头是铜芯。”
我妈愣在那儿,眼圈瞬间就红了。
“我就想给你添点嫁妆,怎么……怎么就上当了呢?”
她颤抖的声音,让我想起好多张脸。
社区里那些叔叔阿姨,捧着所谓“传家宝”或“儿女孝心”而来,结局却总是叹息。
一份报告说,光是去年,假黄金就坑走了老百姓三十个亿。
心酸多了,就想做点什么。
今天不聊复杂的,就说说怎么用家里一杯水、一把秤,让那些骗人的把戏现出原形。
一、那镯子沉甸甸,心里却轻飘飘
事情始于一个路边摊。
摊主唾沫横飞:“厂家直供!足金999!商场一半价!”
我妈拿起镯子,掰了掰——还真软。
“你看,真金就是软!”她信了。
三千八,她掏得毫不犹豫。
直到邻居张阿姨瞥了一眼,轻轻说:“这颜色…怎么发白?不像真金。”
当晚,我家客厅变成了实验室。
电子秤、玻璃杯、一卷线——我妈非要亲手验个明白。
“要是假的,我非找他去!”
结果很快出来:密度8.9。和铜一模一样。
她盯着那数字,久久没说话。
二、一个泡澡时想出的办法,竟成了试金石
这个方法,其实老得掉牙。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扑腾出来的一条原理:东西放进水里,排开的水就是它的体积。
重量除以体积,就是密度。
金,之所以难以仿造,就是因为它的密度特别大——接近19.3,像个小秤砣。
而常见的假冒货呢?
铜才8.9,银10.5,就算用上钨这种高密度金属来做芯,最多也就19.2多一点,终究差一口气。
就这一口气,一杯水就能试出来。
三、三步在家验金,骗子也服气
你需要三样东西:一个能精确到0.1克的厨房秤、一个透明水杯(最好带刻度,没有也行)、还有一截细线。
第一步:称重量。
把首饰擦干,放上秤。记下克数。
第二步:测体积。
杯里装水,记下水位。
用线拴住首饰,完全浸入水中——别碰底别沾壁——再看水位升高多少。
升高了多少毫升,就是它的体积(立方厘米)。
第三步:除一下。
重量 ÷ 体积 = 密度。结果靠近19.3?恭喜你。
如果只有8、9左右,那基本就是铜铁一类了。
四、这些感觉上的小窍门,有时更直接
除了用水测,平时还能靠“摸”和“听”。
真金导热极快,贴到脸上会迅速传来一股凉意,像触到一块冷玉石。
假的则温吞吞的,半天也不觉凉。
把它轻轻丢在瓷砖地上,真金声音发闷,“噗”一声。
假的则清脆,“叮当”回响,因为它硬。
五、这些坑人的名字,听见就躲开
市面上有些骗局取着好听的名字,专骗真心人。
“绒沙金”——表面磨砂,看起来古朴有质感。
但很多里面掺铜掺锌,金含量极低。
“纪念金章”、“生肖金牌”——打着限量与祝福的旗号,切开后常发现包着铅或钨。
“附带证书”——最唬人。
但很多证书自己就是假的。
印模糊、网站不存在、电话打不通。
真的证书一定能在官方机构查到编号。
六、如果还想再买,记住四不原则
如果以后还想购买,记住:
看清印记:内侧或扣头必须有“足金999”或“AU750”等清晰字样。
只有个“金”字或模糊不清的,放弃。
查系统:正规金饰能在品牌系统内查到记录。
说“查不到”的就有问题。
信渠道:路边摊、展销会、网络主播——黄金这类东西,还是认准老牌子、大商场。
问回购:真金不怕回购。
如果对方闪烁其词,或要高额折旧费,就要警惕。
最后一点感慨:
知识不是为了显得聪明,而是为了守护我们所爱之人。
它是一杯水,是一把秤,是让妈妈不再被骗走积蓄的踏实。
你也不妨现在就找出家里的金饰,用杯子试一下。
或许会有惊喜,或许能及时止损。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不妨说说——你是怎么发现?最后怎么解决的?
大家互相提个醒,路才能越走越踏实。
来源:妙招让生活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