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亮相: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交织丨创新建证美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6:58 1

摘要: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行。由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安装参与建设的中国馆也将于世博会开园之际如期开馆。中国馆建筑外形以“中华书简”为灵感,使用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119句汉字诗词名篇,令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行。由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安装参与建设的中国馆也将于世博会开园之际如期开馆。中国馆建筑外形以“中华书简”为灵感,使用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119句汉字诗词名篇,令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观。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匠心钢构 中国制造

中国馆坐落于大阪世博园区的中心地带

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主结构以大直径圆管柱为支撑

多立面、曲面构造为造型的复杂钢结构建筑

总用钢量约1116吨,构件数量多达3750件

展馆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

与现代钢结构建筑有机结合

层层递进的展示空间犹如文明演进

从历史走向未来

作为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如期高质量完成钢结构生产、运输和安装

是确保中国馆如期建成的关键所在

为缓解现场建设及仓储压力

中建安装旗下中建五洲

经过科学谋划、周密部署

将中国馆全部主体钢结构在国内生产加工

进行整体预组装、预搭建后

以“集装箱+散货船”方式

分类分批海运至大阪世博园区内现场组装

不仅提升了构件生产制造的自主可控性

还可在国内提前“彩排”预演安装过程

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提升现场安装效率

精益求精 技术赋能

中国馆整体造型为异形曲面钢结构

存在大量不同曲度的钢构件和复杂节点

为了让国内外各方可以同步设计审查

项目团队利用Tekla云模式

进行3D建模、设计审查

实现国内外各方跨区域、时差协作

提升建模效率

因为构件数量多且造型各异

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进行

构件编码及方向标识

区分不同位置的制造要求

确保每个构件加工细节都精确无误

△世博会中国馆外景一隅。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建设过程中,项目技术团队攻坚克难

成功克服焊接多、变形控制难等技术问题

面对多处弧形弯扭钢构件

给加工和组装带来的挑战

项目团队通过制作专用工装进行构件仿形

提高构件一次合格率

最终保障所有钢结构产品

全部达到日本建筑市场标准

获得国内外多方一致好评

作为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国馆本身既是建筑也是展品之一

“中华书简”的造型设计

对装饰柱外观要求标准严苛

中建五洲采用特种涂料修复工艺

消除影响外观的缺陷因素

呈现出光滑表面

为确保钢结构面漆的颜色与设计原色一致

项目团队采用光谱色彩度分析仪提取竹简颜色

通过反复试验比对

调制出最符合的涂料,还原生态本色

全方位展现书简长卷的艺术之美

高效建造 数智相融

从细节到整体

从车间构件制造到造型预搭建

项目团队严格按照主办方标准执行

将数智建造和精益建造深度融合

提升建造效率与品质

最终提前一周完成全部任务

赢得中国贸促会的高度认可

预组装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

结合实体预拼装,提前核查构件尺寸

确保安装精度,提高建设效率

同时运用先梁后柱的“倒装工艺”

搭建外立面菱形柱

有效克服小截面薄壁狭长钢柱

容易扭曲和旁弯的难题

质量检验过程中,基于5G及高清直播技术

项目团队将无人机巡航画面

实时链接到智慧建造管理平台

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直播分享

减少人员登高检验

提升检验效率,降低安全隐患

世博会期间

中国馆内将举办非遗展演

文旅推介、学术交流和经贸论坛等活动

并与其他参展国的自建馆等

开展馆际交流

通过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

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作出贡献

责编:熊怡苏,沈茹莹

核校:崔 融

审核:汪时锋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安装

媒体来源:新华社

来源:我爱工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