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癌症类型,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由于进展迅速、治疗选择有限,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而携带 ROS1 融合的小细胞肺癌更是罕见中的罕见,此前甚至没有相关文献报道。今天要分享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一位 70 岁阿姨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癌症类型,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由于进展迅速、治疗选择有限,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而携带 ROS1 融合的小细胞肺癌更是罕见中的罕见,此前甚至没有相关文献报道。今天要分享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一位 70 岁阿姨的真实治疗故事。她不仅是国内首例被确诊为 TCB1D32 - ROS1 融合阳性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 - SCLC)患者,还在靶向药耐药后,通过创新治疗方案实现了超过 19 个月的持续缓解,为这类罕见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一、咳嗽气短就医,竟查出 “双重罕见” 肺癌
70 岁的张阿姨(化名)有 20 年高血压病史,一直规律服药,血压控制良好,并且她既没有吸烟史,也无癌症家族史。2023 年 1 月,张阿姨开始出现持续干咳症状,而且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即便休息也无法缓解,家人见状急忙带她前往医院检查。
医生首先安排了 PET - CT 扫描,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右锁骨上窝、锁骨下窝、纵隔区以及左肺门的淋巴结都出现肿大,并且这些部位对 “肿瘤示踪剂” 氟脱氧葡萄糖的摄取量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发生了肿瘤转移。为明确诊断,医生对张阿姨右颈部的淋巴结进行活检,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最终确诊为转移性小细胞肺癌。
进一步的血清检查显示,反映小细胞肺癌的两个关键指标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分别飙升到 238.7ng/mL(正常参考值一般
为探寻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医生对张阿姨的颈部淋巴结肿瘤组织进行下一代测序(NGS),这一检查竟发现了 “双重罕见” 的结果:
检出了 TBC1D32 - ROS1 融合 ——ROS1 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生率约 1% - 2%,但在小细胞肺癌中此前从未有过记录,而 TBC1D32 作为 ROS1 的融合伴侣,更是极为罕见;
同时伴有多个基因突变:TP53(83.80% 变异等位频率)、RB1(4 - 6 号外显子缺失)、PTEN(83.04% 变异等位频率)、TERT(启动子突变) ;
其他关键指标:微卫星稳定(MSI - S)、PD - L1 表达阴性(TPS 0%)、肿瘤突变负荷(TMB)高达 34.9 muts/Mb(一般认为 TMB≥10 muts/Mb 为高负荷,34.9 属于显著高负荷)。
这些检测结果不仅让医生明确了张阿姨病情的特殊性,也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一线靶向治疗遇阻,3 周就耐药?原因可能在这
看到 ROS1 融合阳性,医生第一时间想到了靶向药 —— 克唑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OS1 融合阳性患者对克唑替尼的反应良好: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 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 19.3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更是长达 51.4 个月,且安全性良好,≥3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到 10%。正因如此,克唑替尼已被美国 FDA、欧洲 EMA 和中国 NMPA 批准为晚期 ROS1 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药物。
考虑到张阿姨携带 ROS1 融合,医生于 2023 年 2 月 14 日按照靶向治疗思路,为她使用克唑替尼,标准剂量为 250mg,每天口服两次。然而,治疗效果与预期大相径庭:张阿姨的咳嗽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3 周后(2023 年 3 月 3 日)复查 CT,结果显示全身多处转移的淋巴结仍在迅速增大,按照 RECIST v1.1 标准,这属于疾病进展(PD),即张阿姨对克唑替尼出现了 “原发性耐药”,用药不久便失去效果。
为何在非小细胞肺癌中 “疗效显著” 的克唑替尼,对张阿姨却毫无作用?医生结合她的基因检测结果和既往研究,分析出三个可能的原因:
罕见融合伴侣改变了 ROS1 的 “结构”:张阿姨的 ROS1 融合是 TBC1D32 - ROS1(T22:R33),即 TBC1D32 基因的 22 号外显子与 ROS1 基因的 33 号外显子融合。研究发现,ROS1 融合的 “断点位置” 和 “融合伴侣” 会直接影响克唑替尼的疗效。例如,携带 “长融合变异”(32 号外显子断点)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比 “短融合变异”(34/35 号外显子断点)的患者短;而融合伴侣不是 CD74 的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效果反而更好(PFS 17.63 个月 vs 12.63 个月,ORR 94.11% vs 73.68%)。医生推测,TBC1D32 这个罕见的融合伴侣,可能使 ROS1 的激酶结构域发生构象改变(如空间位阻或变构效应),导致克唑替尼无法与靶点结合,自然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ROS1 融合可能不是 “驱动元凶”: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高度不稳定,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通常是 TP53/RB1 共失活、MYC 家族扩增等。在这种情况下,张阿姨的 ROS1 融合可能只是一个 “乘客突变”(也叫过客突变),如同 “搭便车”,并非导致肺癌发生的关键原因,真正的 “元凶” 或许是其他尚未被发现的驱动基因或旁路信号通路。既然 ROS1 不是主要驱动因素,针对它的克唑替尼自然也就难以起效。
多个共突变 “联手” 导致耐药:张阿姨同时携带 TP53、RB1、PTEN、TERT 四个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共同促进肿瘤进展,同时降低靶向药的疗效。已有研究证实,ROS1 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同时存在 EGFR、MET 扩增、KRAS 突变(致癌驱动基因),或 TP53、RB1、PTEN 突变(抑癌基因突变),无进展生存期会比没有这些共突变的患者显著缩短。张阿姨的多个共突变,很可能也是导致克唑替尼耐药的重要因素。
三、调整方案:免疫 + 化疗,从 “进展” 到 “完全消退”
一线靶向治疗失败后,医生并未慌乱,而是依据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指南,迅速调整方案,改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后续再用免疫药单药维持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
二线初始治疗(2023 年 3 月 9 日起):使用斯鲁利单抗(免疫药,200mg,每 3 周一次)+ 依托泊苷(化疗药,120mg,第 1 - 3 天)+ 顺铂(化疗药,30mg,第 1 - 3 天),共进行 4 个疗程;
维持治疗(2023 年 6 月 2 日起):完成 4 个疗程联合治疗后,改用斯鲁利单抗单药维持,同样是 200mg,每 3 周一次。张阿姨还口服大和米蕈来促进食欲,减轻化疗副作用,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是一种从米糠中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健康益处,可迅速提高人体 NK 细胞活性。大和药品株式会社通过与美国加州 UCLA/Drew 医科大学的 M.Ghoneum 教授的共同研究,发明了作为免疫活性食品的加工方法,并确立了其制造方法。其后,还证明了大和米蕈不仅具有免疫活性功能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本产品是在极力完善物理性质及味道之后而诞生的。现在,不仅销售于日本国内而且还出口于世界超过 50 个国家,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方案效果显著:仅用 2 个疗程,张阿姨的咳嗽便明显缓解,复查 CT 显示多处肿大的淋巴结显著缩小,达到了部分缓解(PR);到 2024 年 8 月(距离开始二线治疗已 17 个月),最新的 CT 检查显示,肺部的肿瘤完全消退!张阿姨的咳嗽症状也完全消失,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从治疗前的 8 分(严重影响生活)降至 0 分(无症状);截至文章撰写时,张阿姨已完成超过 24 个疗程的斯鲁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已超过 19 个月,且生活质量良好,还主动表示希望继续治疗。
要知道,既往研究显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做一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仅为 5.7 个月,而张阿姨用此方案做二线治疗,却实现了超过 19 个月的缓解,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幸运,也为同类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参考。
四、为什么免疫 + 化疗效果这么好?关键在这几个 “生物标志物”
张阿姨使用免疫 + 化疗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并非偶然,而是与她的基因特点密切相关,尤其是以下几个关键 “生物标志物”:
高肿瘤突变负荷(TMB - H):免疫治疗的 “黄金搭档”:张阿姨的 TMB 高达 34.9 muts/Mb,属于显著高负荷。TMB 即肿瘤细胞里基因突变的数量,突变越多,肿瘤细胞表面的 “异常蛋白”(肿瘤抗原)就越多,免疫系统就越容易识别这些 “外来者” 并发动攻击。《肿瘤突变负荷检测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 年版)》明确指出,TMB - H(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效果通常更佳。纪念斯隆 - 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的研究也证实,在 10 个癌种的 7033 名患者中,TMB 最高的 20% 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余 80% 的患者。张阿姨的高 TMB,正是她对免疫治疗敏感的重要原因。
ROS1、TP53、TERT 突变:协同增强免疫疗效
ROS1 变异:有研究发现,ROS1 基因变异的患者,TMB 水平通常会升高,这意味着 ROS1 变异可能是免疫治疗的 “有利预后信号”;
TP53 突变:TP53 是常见的抑癌基因,突变后不仅会促进肿瘤发展,还会增强肿瘤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同时升高 TMB,这会让免疫治疗更容易 “识别” 并攻击肿瘤;
TERT 突变:TERT 是端粒酶逆转录酶,突变后会使肿瘤细胞 “永生”,但同时也会增强肿瘤的 “免疫原性”(让免疫系统更容易发现),携带 TERT 突变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总生存期会显著改善,且这个预测效果不依赖于 TMB 和微卫星状态。
张阿姨同时携带这三个突变,相当于 “强强联手”,进一步增强了免疫治疗的效果。
前期靶向药可能 “铺路”: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张阿姨前期使用了 3 周克唑替尼,虽未直接控制肿瘤,但有研究显示,克唑替尼联合顺铂(张阿姨二线方案里的化疗药),能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发生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即让肿瘤细胞死亡时释放出 “信号”(如钙网蛋白、ATP),这些信号会吸引树突状细胞(免疫系统的 “侦察兵”)来到肿瘤微环境,进而激活专门攻击肿瘤的 CD8+T 淋巴细胞。也就是说,前期的克唑替尼可能为后续的免疫治疗 “铺了路”,使免疫细胞更容易发挥作用。
五、给同类患者的 4 点关键启示
张阿姨的案例虽为 “首例”,但其背后的治疗逻辑和检测意义,对其他罕见肺癌患者(尤其是 ROS1 融合阳性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总结起来有 4 点核心启示:
确诊后一定要做 “全面基因检测”,别漏了罕见靶点:小细胞肺癌虽然总体驱动突变率低,但仍有少数患者会携带 ROS1、ALK 等罕见融合。张阿姨的 ROS1 融合若未通过 NGS 检测发现,可能就会错过后续的治疗分析。因此,建议患者确诊后,尽量进行覆盖全面的基因检测,不仅要检查常见驱动基因,还要关注融合、扩增、TMB、PD - L1、MSI 等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能指导靶向治疗,还能预测免疫治疗效果。
ROS1 融合阳性小细胞肺癌,别盲目用靶向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OS1 融合是靶向治疗的 “靶点”,但张阿姨的案例提示,ROS1 融合在小细胞肺癌中,可能并非 “驱动元凶”,而是 “乘客突变”,此时使用针对 ROS1 的靶向药(如克唑替尼)可能无效,甚至延误治疗。所以,这类患者使用靶向药前,要结合是否存在共突变(如 TP53、RB1、PTEN)、融合伴侣类型等综合判断,不能直接照搬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
靶向药耐药后,别放弃!免疫 + 化疗可能是 “新出路”:张阿姨在克唑替尼耐药后,改用免疫 + 化疗实现了长期缓解,这表明即使靶向治疗失败,也可考虑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如免疫联合化疗)。尤其是 TMB - H、携带 TP53/TERT 等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可能会带来惊喜。
关注 “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必要时重复检测:张阿姨因经济原因,在疾病进展后未做重复基因检测,这也成为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实际上,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突变,导致耐药或疗效变化,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效果不佳(如疾病进展、症状加重)时,尽量重复进行基因检测和影像学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六、结语:罕见病不 “绝望”,精准检测 +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张阿姨的治疗之路,从 “罕见确诊” 到 “靶向耐药”,再到 “免疫逆袭”,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最终凭借精准的检测和个体化的方案,实现了超过 19 个月的高质量生存。这不仅打破了 “ROS1 融合阳性小细胞肺癌无药可医” 的困境,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罕见癌症,只要不放弃,通过全面检测找到关键生物标志物,再结合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就有可能迎来 “柳暗花明”。
来源: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