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陈创天院士用一块石头,封锁了美国整整7年,太牛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2:55 3

摘要:提起陈创天,知道的人不多,但美国人一提到他的发明,却是咬牙切齿。这位中国科学院的老院士,用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直接把美国卡了7年——别说科技合作,他们连买都买不到。

哪有什么天降和平?只不过是有人默默扛下了所有。我们今天能安安稳稳地刷着手机、吃着夜宵、调侃时政八卦,是因为背后有一群人默默撑起了这个国家的底牌。

可很多时候,这些真正为国家扛过枪、干过事的人,却被我们遗忘在时代背后,连个名字都叫不全。

提起陈创天,知道的人不多,但美国人一提到他的发明,却是咬牙切齿。这位中国科学院的老院士,用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直接把美国卡了7年——别说科技合作,他们连买都买不到。

2025年5月13日,美国又来那一套,升级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他们这回不仅继续死盯华为,还直接发公告,威胁全世界:谁敢用华为昇腾芯片,就是和美国作对。这种不要脸的地球村村霸做派,连他们的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其实从2017年开始,美国就对中国科技开刀。对准的不是别人,正是华为。他们搞所谓国家安全幌子,实则打压竞争对手。最狠的是直接让加拿大拘捕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这种事搁谁身上都忍不了。

华为也确实扛不住,全球市场份额一度掉到2%。但硬是靠着一口气活了过来,2023年Mate60横空出世,芯片自己造,信号照样满格,美国这才发现——小看中国,是自己最致命的误判。

可美国并不收手,反而继续变本加厉。这时候,不少国人都怒了,但有多少人知道,16年前,我们也曾用一项不起眼的技术,把美国人逼得团团转,一卡就是7年?

这个技术,就是一块晶体,看上去跟一块普通玻璃差不多,可它的作用,堪比芯片中的心脏。这就是KBBF晶体。而它的研发者陈创天,不仅没把这项成果送给美国,还狠狠怼了美国人的高薪挖角邀请,一句我不去让对方灰头土脸。

美国人眼红了,没办法,干脆花了数百亿,硬是搞了7年才造出来类似的晶体。可等他们刚喊出终于搞定,陈创天早已带着团队开发出下一代技术,把他们又甩开了一大截。

KBBF晶体这东西听起来拗口,但它是能让深紫外激光器实现突破的关键材料,而深紫外激光器,则是光刻机里最核心的部分——你没它,就造不出最先进的芯片。不管是手机还是卫星,从民用到军用,全都绕不开它。

全球能造这玩意儿的国家,一个都没有,只有中国。陈创天用这块石头,让中国在关键领域完成逆袭,真正实现了技术封锁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卡脖子

说起来,他的履历真不算传奇,甚至有点土。1937年,浙江奉化大桥镇的一个农村小孩出生了,家里穷,但爸妈是本分人,父亲做会计,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

陈创天小时候跟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掏鸟窝、摸鱼虾,玩得一身泥,但一进教室就变了个人,成绩从没让人操心过。

可惜的是,那年日本全面侵华,战火烧到他们家门口,一家人只能四处逃难。山河破碎之下,小陈创天在十来岁时就暗暗立志:长大了一定要让国家强起来,不能再让外人欺负

新中国成立后,家人跟着建设浪潮去了沈阳。1954年,他考上了沈阳二中,那年学校才刚刚起步,宿舍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块,冬天冷得睡觉都打哆嗦,吃的是小豆饭和高粱米。但这些条件,陈创天压根不在意。对他来说,只要能读书,苦点不算什么。

在学校,他本来打算走数学路子,成绩也够拔尖。可一次物理课,老师随口一提引力为什么能穿透真空传播,不像其他力那样需要介质,这一句话把他砸懵了。没人能答得上来,他也睡不着了。

陈创天开始疯狂钻物理的书,能借的全借了,能抄的全抄下来背。他查资料查到北大物理系有几个顶级牛人,那时候心里就认准了:要去北大,必须去!

1956年,年仅19岁的陈创天走进了北京大学物理系。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这里汇聚着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黄昆、王竹溪、郭敦仁这些名字,他早已耳熟能详。他把他们当成自己要追赶的人,一旦上了大学,便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

陈创天不是那种天赋异禀、轻松拿高分的神童型学生,他的强大,靠的是日复一日泡在图书馆啃书本的坚持。他的问题总是多,问得也深,老师们看他肯钻研,自然也愿意多讲几句,有时候还单独给他开小灶。日子虽然清苦,甚至连热水都不够用,但他沉浸在物理世界里,反而觉得甘之如饴。

1962年,北大毕业后,陈创天被直接推荐到了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师从卢嘉锡,跨行学化学。这个决定对他而言并非轻松,物理出身,学化学等于推倒重来。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反而感到兴奋。他明白,微观世界里,物理和化学本就是相通的

那时候,中国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落后西方二三十年。通信、激光、国防,都需要这类材料作为支撑,而国家正急需突破技术封锁。陈创天想得很明白:这件事没人做,那我就做;这条路没人走,那我就试。他选定了非线性晶体这个方向,从此一扎进去就是40年。

这不是一条风光的路。那个年代没有今天的超级计算机,连基本数据都要靠人手推算,晶体材料更是种类繁多,试错成本极高。陈创天带着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从最基本的碳酸钡晶体入手,一步步摸索材料的非线性参数。他经常一个实验做通宵,推公式推得笔尖断了好几次。28岁那年,他算出了中国第一批非线性参数,同行震动。

1968年,他首次提出阴离子基团理论,在国际上也是前沿发现,但他没有一丝自满。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要找的,是能够在实际中使用、真正扛得住场子的晶体材料。

1970年代,他彻底沉到实验一线。他常说,研究材料,就像在沙漠中捡石头,你不知道目标在哪,可能就在脚下,也可能要走十年。两年后,他带领团队合成出了性能极佳的BBO晶体。这种晶体透光范围广、稳定性强,实用性甩美国当时主流的ADP晶体几条街。

1983年,陈创天带着成果去了美国,在一次国际材料科学大会上公开展示BBO晶体。刚开始,会场反应冷淡,不少人甚至抱着轻视态度看这位来自中国的老教授。但随着演讲深入,他展示出一连串数据与对比,现场逐渐安静了,许多专家脸色都变了——BBO的性能不仅真实,而且领先!那一刻,许多国家的采购代表直接找上门来抢购。短短几年,中国BBO晶体占据了全球八成市场。

可陈创天没有就此满足。他心里始终清楚:技术领先一时不算什么,谁能走得更远,才是真正的赢家。于是1989年,他又推出了下一代晶体——KBBF。

这块指甲盖大小的晶体,是真正改变世界格局的石头。它能打出深紫外激光,是制造高精度芯片和激光设备的核心材料。可以这么说,没有KBBF,就造不出先进光刻机。而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能量产。

这一下,美国急了。他们尝试花高价从中国采购,吃了闭门羹。转而高薪邀请陈创天赴美研究,许诺优厚待遇。但陈老只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只为中国做研究。这句话,掷地有声,直接让美国科研机构碰了一鼻子灰。

更讽刺的是,美国人花了整整七年、烧掉无数研发经费,好不容易复制出KBBF晶体。但这时候,陈创天早就又领先一步,推出性能更强的LSBO晶体。他用事实告诉全世界:你追,我就在前面等着。

2009年,中国首次对KBBF晶体实施出口禁令,直接对美封锁。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高科技领域实现卡脖子反击。美国一时间手足无措,很多高端设备停产,实验项目被迫延期。美媒不甘心,甚至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抨击中国,却闭口不提他们早年如何滥用技术搞军事霸权。

然而,这位背后撑起国家光荣的科学家,并没有因此走入聚光灯。2018年10月31日,陈创天悄然离世。媒体几乎无人提及他的名字,直到后来才有人发文追忆这位真正的国家脊梁。

他的墓碑上没有华丽修饰,只有简单几个字母:BBO、KBBF、LSBO——这就是他一生的荣耀。他用几十年,将中国晶体材料从零推向世界顶峰,把别人封锁过我们的技术,反手变成封锁别人的利器。

他的人生朴素而壮烈,就像他研究的晶体一样,无声但致远。他不靠声势赢得掌声,只靠实力赢得尊敬。

今天我们谈技术自立,谈强国之路,请别忘了这个曾经在灯光昏黄的实验室里,为了一个公式通宵达旦的人——他们才是让我们有资格自信的底气所在。

来源:东观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