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的秘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22:22 1

摘要:德阳市罗江区虽然面积不大,然而,其水稻油菜制种的水平却令人不可小觑: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有它,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有它,中国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源地是它,全区年产水稻油菜种子970万公斤以上,年年销往四面八方。

制种户操作无人机开展田间“飞防”作业。洪善俊 摄

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航拍。 黄超 摄

□刘静 白水

德阳市罗江区虽然面积不大,然而,其水稻油菜制种的水平却令人不可小觑: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有它,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有它,中国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源地是它,全区年产水稻油菜种子970万公斤以上,年年销往四面八方。

粮食是农业的根基,种子是 农 业 的“ 芯片”。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扎实推进“藏粮于 地 、藏 粮 于技”战略,以水稻油菜制种产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夯实“天府粮仓”根基贡献罗江力量。

双季制种发源地 农户挣钱乐呵呵

提到制种,略坪镇长玉村一定是罗江区的标杆!长玉村不仅是国家级制种基地,还是中国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源地。

9月18日,走进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开沟机在一片片空田奔跑,开出了一道道整齐划一的沟——新一季油菜制种已经拉开序幕。

“我今天组织了6个工人,要把 28 亩油菜秧母田的沟开好,抢在下雨之前,把油菜种子撒下去。等1个月后,就可把油菜苗移栽到 400 多亩制种田了。”长玉村二组组长胡兴安现在是400多亩制种田的管理员,他说,“按每亩80元的管理费,我一年可以挣32000多元;平时我还可以在制种田务工。而且,我们的老百姓都把土地流转给了大户或制种企业,然后帮他们干活路挣钱!”

其实,长玉村以前主要开展水稻制种。而就整个罗江而言,水稻、油菜制种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双季制种的规模和意识。

“我们村制种有40多年历史了,但过去都是单一的水稻制种。小春期间,我们的农户就种植传统的小麦、油菜和蔬菜。曾经我们也到周边搞油菜制种的村去考察过,晓得油菜制种的亩产值至少比小麦、油菜、蔬菜高3倍,因而也小打小闹干过,但终不成规模而放弃。”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说,“从 2018 年开始,我村再次探索水稻油菜双季制种,通过制种企业和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撑,我们一改过去水稻母本直播的做法,采用水稻母本工厂化育秧、移栽和全程机械化技术,成功使水稻父本母本花期及时相遇,从而解决了油菜制种与水稻制种茬口有效衔接的问题。”

据丁洪生介绍,双季制种每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赢得了大户的青睐。从2020年至今,长玉村在全村适合制种的区域,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农户中流转2250亩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再返租给适度规模户发展双季制种。如此,村集体每年可得到6万多元管理费,带动92户大户、428 户小农户参与双季制种。在农忙季节,农户去制种基地务工可挣15-18元/小时,平时也能挣到10元/小时。

丁洪生信心勃勃地说:“全村双季制种面积超2000亩。我们的目标是提质、增效、扩面,以长玉村为核心带动周边发展上万亩制种产业。”

制种产业可圈可点 规划蓝图再创辉煌

其实,略坪镇仅仅是罗江区大力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的小小缩影。

“我们按照‘一园两团、多点连片’的布局,优化制种基地布局,规划打造5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制种基地,持续推进田块整治、灌排配套、路网优化等基础设施提升,着力建成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展示于一体的‘种业公园’。”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负责人魏强说,略坪镇、调元镇是国家级制种基地的核心片区。“2022年,调元镇开始发展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截至目前,全镇水稻油菜 制 种 共4000余亩。”调 元 镇 副镇长曾良介绍。

迄今,罗 江 区 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已有49年历史,书写了制种的一个个辉煌历程:2013年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16年—2021年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2022年成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并同时开始适度推广双季制种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制种面积达5.8万亩(其中双季制种面积突破1万亩),年产种子970万公斤以上;此外,罗江区当年产出油菜种子可满足2300万亩油菜用种需求,占比20%以上,在长江流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其制胜法宝何在?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负责人魏强侃侃而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德阳市罗江区国家级 油 菜 制 种 大 县 发 展 规 划(2022—2025 年)》《产业发展“黄金十条”》等支持政策,建立区本级制种数据库,规划50平方公里国家制种基地,梯次建设 3 万亩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五化”样板基地;二是坚持科技驱动。聘用岗位科学家 8名,组建科研团队2个,选育稻油材料 5 个,调整品种组合 18组;开展两段机收、无人机辅助授粉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1%,两段机收率达100%,人工成本降低 25%;三是坚持县企共建。深化与中种集团、丰乐种业等3家阵型企业合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主体”发展机制,投入4890万元建设基地、扶持主体、完善配套,构建完善田间加工网络。四是创新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模式,新引进具有“育繁推”能力企业3家,在罗种业企业达 30 家、经营主体 180 个,辐射带动制种农户5000余户,亩均净利润在3500元左右,是单一制种模式的2.3倍以上、商品粮油的5倍以上,2024年制种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下一步罗江区制种产业如何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一张蓝图正徐徐展开。

德阳市罗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红表示,区内重点农业项目将优先用于支持建设制种基地,并整合省级乡村振兴转移支付、种业专项债券等资金,建设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的高标准制种基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作业,推动制种基地区域性空间布局、功能布局、项目落位与服务设施配套提升。

“我们将以制种大县奖励政策项目建设为契机,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持续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模式,不断建强国家制种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罗江力量。”德阳市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傅迅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一是加强种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育本土种业人才队伍,组建‘水稻油菜制种服务队’,积极培育新型经营制种主体;二是在现有制种区优化制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利用制种潜力地块稳步扩大制种面积,双季制种面积保持在1万亩以上;三是继续支持种业优势企业牵头组建育繁推创新联合体,加大‘罗字号’选育自主攻关,促进生产、加工、创新能力升级;四是深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四大文化’内核,促进旅游、文创等与制种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罗江样板’。”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