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业(临床与咨询方向)。我的咨询工作以心理动力学疗法为基础,必要时会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聚焦疗法等方法,帮助你促进行动与改变。在咨询过程中,我会一边支持你的情绪,一边和你一起探索内心世界,帮助你提升自我认知,并在情感、行为等方面实现改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业(临床与咨询方向)。我的咨询工作以心理动力学疗法为基础,必要时会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聚焦疗法等方法,帮助你促进行动与改变。在咨询过程中,我会一边支持你的情绪,一边和你一起探索内心世界,帮助你提升自我认知,并在情感、行为等方面实现改善。
在心理咨询里面经常会遇到一类疑问:我的痛苦是别人(伴侣、父母、子女、亲密朋友等)带来的,明明应该是别人去改变,但是别人却不愿意。
但凡努力尝试过改变别人的人,应该都体会过挫败感。为什么改变别人这么难呢?这里面一个「 反直觉」的地方在于:当一个人被要求改变的时候,正是 TA 最不想也最不能改变的时候,哪怕 TA 自己也能意识到自己长期受困于此。
01为什么改变别人这么难?
因为当一个人被要求改变的时候,往往会体验到自主权以及自尊受到威胁,由此会引发强烈的抵抗情绪。比如:
▨ 否认(这不是我的错!)
▨ 恼怒(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我?你是完美的?)
▨ 羞耻(被人这样指责真丢脸!)
▨ 委屈(我那么多好的地方你看不见,就这一个问题你就抓着不放?)
这些情绪会进一步体现在行为上,形成各种「防御反应」:
▨ 通过反驳来证明你的要求是错误的,甚至把责任推回到你身上
▨ 通过回避让问题看似自动消失
▨ 拉来第三方(家人、朋友、咨询师)做「裁判」,以此证明你才是错的
《 玛丽与麦克斯 》
正因如此,想要改变别人往往极其困难。过于执着反而容易陷入一个悖论:我们越因为对方的行为而痛苦,就越渴望他们改变;而我们越想推动改变,对方的抗拒就越强烈,最终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02当别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1. 为什么别人必须改变?
首先,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别人必须改变的需求?
可能性有以下几种:
当我们在意的人与我们的期待相差甚远时,我们对关系的理想化就会被打破。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我们痛苦,于是试图通过「修正」别人来恢复确定感和控制感。比如,当伴侣迟迟改不掉某些「习惯」,或者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完美的规划生活却事与愿违。
有时,我们也会把自己不愿意面对、但其实属于自己的「不满意」投射到别人身上。通过要求别人改变,我们就能暂时避免直面自身的不完美。
比如:明明是自己在所有关系中都容易感到不安,却坚称是伴侣没有努力提供安全感;又或者,明明是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个努力的普通人」,却把孩子不够优秀归因于「太不努力」。
《 九部的检察官 》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对与他人「融合」的需求过于强烈时,就容易失去边界感,把彼此的不同误解为「对方的错误」甚至「对方故意让我不好过」。在这种融合需求的驱动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对方同样是一个拥有独特经历、独特需求和独特性格的个体。
当我们对「为什么我需要别人改变」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也就更容易分辨:哪些是别人真正需要改变的,哪些其实是自己需要调整的。
2. 改变发生的机制
任何持久的改变,都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调整或扩展,而这种改变的发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意志力(因为意志力通常维持不了太久)。
当我们意识到某些东西正在阻碍自己前行时,就会产生「我是不是应该改变」的念头。而这个念头能否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取决于它是由恐惧与焦虑驱动,还是源自对自己的理解与关怀。
《 蜗牛回忆录 》
如果改变的念头是被恐惧焦虑驱动的,那短暂的激烈的行动就能缓解恐惧和焦虑。既然情绪都被缓解了,为什么还需要持久的行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减肥或健康生活方式常常难以坚持。在这样的循环中,人们还容易形成「我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的自我认知。
但如果改变源于对自己的理解与关怀,行动就会像涓涓细流般持续流淌。在这种细流之中,我们能够见证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由此带来的正向反馈又会让细流更加顺畅。
基于这样的机制,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要求别人改变如此困难。
因为「要求」更容易让人体验到的是恐惧和焦虑,而非被理解和关怀。即便别人一时迫于压力而顺从,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会「恢复原样」。
这也提醒我们,即便在明确了自己希望别人改变的动机——既不是基于关系的理想化期待,不是投射,也不是源于对融合的过度需求,而仅仅是真心希望对方变好——我们能够做的也依然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 好东西 》
接下来,所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待「影响」在关系中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并且同时做好准备:接受「影响力毕竟有限」的心理准备。
03如何「影响」别人?
没有人会接受一个喜欢「指责、挑剔、否定和控制」自己的人,更别说 TA 带来的影响。
因此,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独特性与自主权,为产生「影响」创造一个安全、可信任的环境,是一切的前提。同时,我们也需要允许别人暂时并不认同,甚至看不到我们所认为的「好」对他们有什么益处。
如果我们觉得某件事是「好的」,那就先自己去活出那个样子,并真诚展现其中的益处。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活不出来,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价值,那么就需要回头反思:我们为什么期待别人去做到?
可以积极地分享资源,但也要允许别人自主选择是否采纳或放弃。决定权始终在别人手里,所以我们要随时做好「影响有限,甚至影响不了」的心理准备。
如果我们已经尽了力,却依旧在一段关系中感到痛苦不已,那就需要重新评估这段关系的性质、适配度,以及其中的得与失和自己的容忍度。基于这样的评估,我们才能决定:是在容忍范围内接纳共存,还是减少接触、降低关系的重要性,抑或是中止甚至终止这段关系。
《 公主日记 》
总的来说,当我们希望别人改变时,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并认清现实: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试着去影响他人。
而当影响的路径也走不通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并基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做出合适的选择——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直面痛苦并勇敢去探索自己的痛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愿和你一起穿过荆棘,把路走宽。
如果你愿意和我聊聊,请来预约我的咨询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