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罗定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主责,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切入口,通过强化监督执纪、创新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切实守护群众利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近年来,罗定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主责,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切入口,通过强化监督执纪、创新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切实守护群众利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抓责任促落实,构建“一盘棋”监督格局
罗定市纪委监委坚持高位推动,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纳入政治监督重点,联合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罗定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排查—整改—规范—提升”四步走路径。通过“清单式”监督、“嵌入式”督导,建立“周通报、月约谈”机制,对21个镇街开展专项督查6轮次,约谈后进镇街负责人9人次,推动责任层层压实。同时,将“三资”管理纳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评定指标,以考核倒逼镇村两级规范履职。
抓监督促规范,织密“全链条”监管网络
聚焦“三资”管理关键环节,市纪委监委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依托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推动全市5963个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数据全量录入,实时监测异常动态;线下联合多部门组建专项督查组,对村级合同管理、债务清理等开展“过筛式”检查,累计排查经济合同1704份,推动整改不规范合同114份,追缴拖欠租金20余万元。针对历史遗留的超期限违规合同问题,创新“法律协商+清退重组”模式,引导村集体通过司法调解、重新发包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实现“旧账”变“新资产”。
抓整改促成效,激活“一池水”发展动能
以问题整改促发展提质,罗定市纪委监委紧盯“平台零交易”“资产低效化”等堵点,推动4个“零交易”镇街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交易29宗,成交金额30多万元,带动全市线上交易率明显提升。太平镇东良村马鞍山脚林地出租项目通过平台竞拍,吸引10个竞投人出价131次,底价2.5万元/年,最终以12万元/年成交,溢价率达480%,创下该镇农资交易公开竞价溢价率最高纪录,成为“三资”盘活典型案例。同时,建立“整改—复盘—建制”闭环机制,推动出台村级合同范本、资产交易流程指引等制度3项,从源头堵塞监管漏洞。
抓创新促发展,打造“数字化”治理样板
罗定市纪委监委以科技赋能监督,推动农村“三资”管理数字化转型。通过对接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资产登记、交易、监管“一网通办”,为交易主体参与资产交易、发掘资产价值、提升交易效率提供阳光化、市场化平台。2024年全市线上交易量同比增长167%,累计盘活闲置土地、林地等资源200多亩,有力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此外,创新“云直播+竞拍”模式,单场吸引超6000人次在线围观交易过程,以公开透明赢得群众信任。
2024年以来,共梳理排查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线索115件,立案13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4人,挽回经济损失88.17万元。全市通过广东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成交易136宗,成交金额达450多万元,农村资产资源价值有效激活,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罗定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村“三资”领域专项治理,健全“日常监督+智慧监管+群众参与”长效机制,对侵害集体利益行为“零容忍”,以有力监督推动农村资产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文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罗纪宣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