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红带货圈的“翻车”事件不算新鲜,但“柴怼怼”(原名柴向前)夫妻的落网,却因“抹黑同行吸粉+高价售假割韭菜”的双重套路,成了透视行业乱象的典型样本。9月9日,这对曾在直播间里呼风唤雨的夫妻被刑事拘留,而此前警方对涉案首批玉石的鉴定结果,更让其“割韭菜”的吃相暴
网红带货圈的“翻车”事件不算新鲜,但“柴怼怼”(原名柴向前)夫妻的落网,却因“抹黑同行吸粉+高价售假割韭菜”的双重套路,成了透视行业乱象的典型样本。9月9日,这对曾在直播间里呼风唤雨的夫妻被刑事拘留,而此前警方对涉案首批玉石的鉴定结果,更让其“割韭菜”的吃相暴露无遗——30余件玉石估价普遍仅30元至500元,其中15件为“染色和田玉”,可这些“廉价货”在直播间里,却被卖出了鉴定价十几倍甚至二十倍的高价。
这种“先踩别人抬高自己,再用假货收割信任”的操作,并非“柴怼怼”一时兴起。今年4月,他毫无依据地声称胖东来“低成本玉石暴利”“产品质量差”,靠恶意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吸睛引流,彼时不少网友还被其“敢说真话”的人设迷惑。可事实证明,所谓的“真话”不过是为带货铺路的谎言——消费者何女士在其直播间消费9.4万元,至今仍有5375元未退款,而肖某(柴向前妻子)此前在直播间公然叫嚣“有钱也不退”的态度,更将“割韭菜”的傲慢写在脸上;另一位消费者谭女士花费近4万元购买的12件玉石,经鉴定总价值仅3509元,价格虚高的程度,早已超出“溢价”范畴,沦为赤裸裸的欺诈。
更值得玩味的是,“柴怼怼”夫妻的违法并非首次。7月22日,肖某担任法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就因虚假宣传“祛湿护肝”功效、销售无标签产品等,被处以22万元罚款。可这笔罚款显然没有敲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反而让其将“虚假营销”的套路复制到利润更高的玉石领域,这种对违法成本的漠视,恰恰是许多不良网红的通病——总以为“罚点钱就能了事”,却忘了法律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追责,远不止“罚款”那么简单。从网信中国7月2日依法关闭其多平台账号,到如今警方立案侦查、夫妻双双刑拘,“柴怼怼”的结局,实则是法律对“恶意营销+违法售假”行为的必然回应。
可这起事件更该让行业警惕的是,仍有不少网红在重复类似套路:靠“怼人”“揭秘”立人设,用情绪化表达替代事实依据,再将低成本劣质产品包装成“正品”“高货”收割粉丝。消费者谭女士那“4万元变3509元”的鉴定单,何女士那“有钱也不退”的遭遇,都是给所有粉丝敲响的警钟——网红的“人设”再光鲜,也抵不过一张权威鉴定书;直播间里的“福利”再诱人,低于市场价数倍的“捡漏”,大概率是“陷阱”。就连被抹黑的胖东来,其后续的沉默回应与“柴怼怼”的疯狂操作形成对比,更凸显出前者对自身产品质量的底气,与后者靠谎言支撑的脆弱人设之间的云泥之别。
“柴怼怼”事件不是终点,却是规范网红带货行业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用真实的数据(30元成本卖千元、22万罚款未止损、9.4万消费难退款)告诉所有参与者:网红带货不是“法外之地”,人设不能替代资质,谎言更撑不起长久的生意;对消费者而言,看清“染色和田玉”与“正品和田玉”的差距,本质上是看清“网红话术”与“事实真相”的距离。唯有平台加强前置审核、网红守住法律底线、消费者保持理性判断,才能让带货回归“货真价实”的本质,而不是沦为少数人“靠怼吸粉、靠假赚钱”的工具。毕竟,再花哨的套路,也逃不过法律的较真与市场的检验。
来源:跨界创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