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其实很典型:新同事进了分管科室,按以前的习惯,总得办场迎新小聚。过去这套模式很成熟——大家AA制,经济条件好点的科长常主动多担点,其他同事轮流分担,他作为分管领导,受邀了也总会去。以前这种小聚挺管用的,是科室凝聚力的“粘合剂”,新人能快速融入,同事之间互相
“科室迎新要聚餐,我这分管副职到底去不去?”电话里,这位领导的纠结劲儿,我一听就感受出来了。这可不是个别情况,现在体制内不少干部,都在为这事儿犯难。
事情其实很典型:新同事进了分管科室,按以前的习惯,总得办场迎新小聚。过去这套模式很成熟——大家AA制,经济条件好点的科长常主动多担点,其他同事轮流分担,他作为分管领导,受邀了也总会去。以前这种小聚挺管用的,是科室凝聚力的“粘合剂”,新人能快速融入,同事之间互相帮衬,工作推进也顺溜。
可现在不一样了。八项规定越抓越严,违规吃喝的专项整治一层层推进,“非必要不聚餐”早成了体制内默认的铁律。这时候去吃饭,风险明摆着:哪怕全程自己掏钱,一旦被认定是“接受下属吃请”,在监督眼里也可能被上纲上线。今年6月网传的安徽涡阳农商行那事儿就是个例子——俩客户经理就一起吃了碗面,结果被罚了3000块,这样的前车之鉴,谁看了不受到警醒?
但要是直接拒绝,麻烦也不小。科室同事本来是一片好意,突然不去,人家可能觉得“领导摆架子”“不合群”,甚至打击到科长组织团队活动的积极性。时间长了,科室氛围可能从以前的“互相帮衬”变成“只谈公事”,团队协作的那点默契,慢慢就淡了。
再说想自己掏钱请客?这事儿根本不现实。体制内中层干部大多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经济压力本来就大,没法像少数家境好的干部那样,动不动就掏几千块包圆儿饭局。偶尔一次还能勉强扛住,真要是形成“领导必须买单”的潜规则,家里的财务压力和科室里的矛盾,很快就会找上门。
看似简单的一顿饭,其实藏着不少风险,这才是体制内的人对聚餐犯怵的根本原因。
1.监督无处不在。现在的监督渠道太多了,不光纪检监察部门有专项检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更是像放大镜一样。哪怕在普通饭店吃饭,一旦被有心人拍了照、举报了,“违规吃喝”的嫌疑就很难说清,尤其到了评职称、提拔晋升的关键时候,这很可能成了竞争对手抓把柄的由头。
2.场所风险更得防。比起公开营业的酒店、饭店,“一桌餐”、私人会所、单位小食堂这些隐蔽地方风险更高。这些地方的老板为了显自己人脉广,总爱对外炫耀“某领导来过这儿吃饭”,无形中就把吃饭的人推到了舆论风口,就算本身清白,也可能被牵连。
3.人心最难猜。就像唐朝诗人杜荀鹤有首诗说: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体制内人际关系复杂,一场普通聚餐,可能被解读成“拉小圈子”“搞帮派”;饭桌上随口聊的几句工作感慨,也可能被断章取义,成了以后竞争中的“软肋”。
碰上这种困境,也不是没辙,关键是“躲风险、讲实在”。
1. 能推就推,找个实在的理由。要是能用“家里有事”“手头有紧急工作”这些合理的借口躲开,是最稳妥的办法,既避开了合规风险,也不会让同事觉得被刻意冷落。
2. 非去不可就守好“三不”。真要是没法推脱,就务必低调——不主动组织、不劝酒不沾酒、不让别人拍菜品发朋友圈,尽量减少风险暴露的可能。
3. 坦诚沟通,达成共识。事后找个合适的机会,跟科长单独聊聊,说清现在合规要求有多严,还有自己的顾虑。体制内的同事大多懂政策边界,实打实说开了,反而能让大家达成“非必要不聚餐”的共识,避免以后再尴尬。
现在体制内的人参加聚餐,真不是“吃顿饭”那么简单,很多时候简直是“高风险任务”。不如尽量少出去应酬,在单位踏实干活,回家陪家人吃口热饭,这样才更安稳!
来源:体制内的秘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