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开始,敌人是电子小说。你们懂的,就是那种点开就停不下来,主角一路开挂,从村东头谈恋爱谈到宇宙尽头,你看得眼冒金星,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也要追到最新一章的玩意儿。我跟它斗,删了App,过两天又装回来;发誓再看就剁手,结果手还在,小说库又满了。这感觉,就像谈了个渣
有十年了,我一直在跟一个“敌人”死磕,那就是我的手机。
最开始,敌人是电子小说。你们懂的,就是那种点开就停不下来,主角一路开挂,从村东头谈恋爱谈到宇宙尽头,你看得眼冒金星,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也要追到最新一章的玩意儿。我跟它斗,删了App,过两天又装回来;发誓再看就剁手,结果手还在,小说库又满了。这感觉,就像谈了个渣男,每次都说分手,结果他一招手,你又屁颠屁颠跑回去了。
这场仗,我打了快十年,结果呢?我以为自己快赢了,毕竟年纪大了,对那些修仙、霸总的故事也开始免疫了。万万没想到,敌人进化了。
小红书、短视频,这些“新式武器”简直是降维打击。它们根本不需要你集中注意力,15秒一个反转,1分钟一个知识点,在你大脑最嗨的时候,视频就结束了,然后算法“Duang”地一下,又给你推一个更嗨的。你的多巴胺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全程尖叫,根本没机会思考“我是谁,我在哪,我今天该干啥”。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废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信誓旦旦地说“就刷十分钟”,结果一抬头,外面天都亮了。脑子里塞满了“这世界那么多人”、“xxx家的卫生间收纳技巧”,而我自己的生活,却成了一团乱麻。那种空虚和焦虑,就像黑洞一样,慢慢吞噬着我。
直到最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对了,我鬼使神差地把注意力放回了“微信读书”。当我重新沉下心,开始啃那些大部头的书时,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回来了。每读完一章,那种靠自己努力获得的智识快感,比刷100个短视频还爽。
这时候我才猛然惊醒:过去那十年,我活得真够“不清醒”的。
我一直在怪手机,怪App,怪算法。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把我拽向“堕落”深渊的,不是别人,就是我心里的那个自己。总有一股力量,它悄悄地跟我说:“再玩一会儿,没事的”、“工作明天再做吧,不差这一天”、“学那玩意儿有啥用,多累啊”。
就是这股力量,让我心安理得地摆烂,舒舒服服地拖延。我一直以为这是“懒”,是“习惯”,直到我翻开了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的《一生之敌》,我才知道,这玩意儿有个更牛叉、更精准的名字——内阻力(Resistance)。
在聊“内阻力”这个大boss之前,咱们得先认识一下把它揪出来的这位大神——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Steven Pressfield)。
为啥要先说他?因为这哥们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真人版的“战胜内阻力”的史诗。如果他是个20岁就年少成名、一路顺风顺水的天才,那他写这本书,我可能也就当鸡汤看看。但问题是,他不是。
这老哥年轻时,也是个有志青年,大学毕业,进了海军陆战队,妥妥的硬汉。退役后,他怀揣着作家梦,搬到纽约,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听起来很励志是吧?但接下来的剧情,简直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
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里,他干啥啥不成。写了无数个剧本、小说,全被拒稿。为了活下去,他什么工作都干过:广告文案、卡车司机、酒保、拖拉机手、精神病院服务员、水果采摘工……甚至为了生计,跑到国外当过一段时间的“打手”(雇佣兵)。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怀揣文学梦的男人,白天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开着拖拉机,晚上回到破旧的出租屋,面对着一盏昏黄的孤灯和一堆被退回来的稿纸。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事业有成。而他呢?一无所有,连婚姻都失败了。
最惨的时候,他住在加州一辆破旧的雪佛兰旅行车里,车门上还有弹孔。全身上下,就只有一台打字机和几件换洗的衣服。
这种日子,换成一般人,早就崩溃了。“去他妈的梦想,老子不玩了!”估计是他脑子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
这就是“内阻力”最凶猛的攻击。它会告诉你:“你不行”、“放弃吧,你不是这块料”、“看看你现在这副德行,简直是个笑话”。
普莱斯菲尔德自己也承认,那段时间,他被“内阻力”彻底击垮了。他逃避写作,自我放逐,干脆破罐子破摔。
转折点发生在他快50岁的时候。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自我怀疑的谷底后,他终于写出了一本小说《巴格·文斯传奇》(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一举成名。后来,这本书还被拍成了电影,主演是马特·达蒙和威尔·史密斯。
从那一刻起,这个“老loser”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佳作频出,比如《火之门》(Gates of Fire),成了美国海军学院的必读书目。
你看,普莱斯菲尔德不是在教你什么成功学,他是在把他自己从泥潭里爬出来的亲身经历,血淋淋地扒给你看。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几十年的失败和痛苦换来的。所以,他有资格告诉我们,那个毁掉我们人生的最大敌人——“内阻力”,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好了,现在咱们正式来聊聊这本书的核心,那个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的终极大反派——内阻力(Resistance)。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闹钟响了,你的身体已经醒了,但脑子里有个声音说:“再睡五分钟,就五分钟……”结果一睁眼,两小时过去了。
计划晚上去健身房,结果下班时,那个声音又来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去吧,反正健身卡又不会跑。
想给一个重要的客户打电话,但你却先刷了半小时朋友圈,回复了八个群聊,就是迟迟不按那个拨号键。
决定开始写一份重要的报告,你先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把笔排得整整齐齐,泡上一杯完美的咖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些场景里的“那个声音”、“那种感觉”,就是“内阻力”。
普莱斯菲尔德给它下了几个定义,简直是字字诛心:
它看不见,但你能感觉到。 它就像地心引力,你看不见它,但它时时刻刻都在把你往下拽,拽向更舒服、更容易、更不需要动脑子的选项。
它来自内部。 这不是你妈让你穿秋裤,不是你老板让你加班。它是你身体里长出来的东西。所以,你没法怪别人。
它只有一个方向:阻碍你。 内阻力的目标,就是阻止你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向一个较高的层次进化。你想学习,它就让你去打游戏;你想健身,它就让你去躺着;你想创业,它就让你安于现状。所有让你成长、变好的事,它都跟你对着干。
它最爱“糖衣炮弹”。 内阻力很少会直接说:“你是个废物,别干了!”它非常狡猾,会伪装成理性的声音,给你找各种完美的借口。比如:“我还没准备好”、“等我学完这个课程再开始”、“现在时机不对”、“我需要先找到灵感”。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这些都是它精心为你准备的“拖延许可证”。
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别以为只有你这样,从爱因斯坦到隔壁老王,每个人体内都有这个玩意儿。你越是想做一番事业,想实现某个远大的目标,内阻力反扑得就越厉害。它就像个势利眼,你越牛逼,它就越要搞你,
它最大的武器是“恐惧”。 尤其是对成功的恐惧。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谁会害怕成功?但事实是,我们都怕。因为成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你要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你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审视。所以内阻力会让你害怕失败,更害怕成功,最好就是待在原地,啥也别干。
现在,再回头看看我那“十年战争”。那个拉着我看小说、刷视频的,不就是“内阻力”吗?它用即时快感当诱饵,让我放弃了深度阅读带来的、需要延迟满足的、更高级的快乐。它用“放松一下”当借口,让我心安理得地浪费了无数个本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夜晚。
它,才是我们一生之敌。
好了,既然我们已经认清了敌人的真面目,那问题来了:怎么干掉它?
硬刚?凭意志力?别逗了。你跟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还长在你身体里的东西硬刚,大概率是你先累死。
普莱斯菲尔德给出的答案,简单粗暴,但又极度深刻。他说,战胜内阻力的方法只有一个:
转变为“职业选手”(Turning Pro)。
啥意思?他把人分成了两种:业余选手(Amateur)和职业选手(Professional)。
这不是指你靠不靠这个吃饭。一个业余画家,可能一辈子也卖不出一幅画,但他可以拥有职业选手的态度。一个公司高管,拿着高薪,也可能只是个业余选手。
这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
业余选手是这样的:
等有灵感了才工作。
把爱好当成逃避现实的港湾。
害怕被评价,害怕竞争。
总想着一步登天,追求“顿悟”。
很容易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天还大。
而职业选手是这样的:
他每天都来上班。 不管今天心情好不好,有没有灵感,下不下雨。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事。对我来说,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打开书,读上一个小时。
他严肃对待工作。 他知道这事关重要,不是玩票。他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他知道,这是他的使命。
他有长远的规划。 他不追求一时的爽感,他为了长期的目标而努力。他知道,今天的每一个枯燥的动作,都在为明天的辉煌添砖加瓦。
他坦然接受报酬。 他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他懂得延迟满足。 他知道真正的回报不会立刻到来。他愿意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忍受过程的枯燥和痛苦。
他不给自己找借口。 “状态不好”、“没准备好”这些词,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他只知道一个字:干。
你看,业余选手是受“内阻力”控制的,而职业选手,是“内阻力”的天敌。
那么,具体怎么从一个天天刷手机的“业余选手”,变成一个能掌控自己人生的“职业选手”呢?
这儿有一套普通人也能用的“实操手册”:
第一步:宣布“开战”,建立你的“战场”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心里郑重其事地告诉自己: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业余选手了。我要像一个职业选手一样,对待我想要做成的那件事(比如读书、写作、健身、学一门技能)。
然后,你需要一个“战场”,普莱斯菲尔德称之为“领地”(Territory)。
这个“领地”,可以是一张书桌,一个房间的角落,甚至是一家固定的咖啡馆。只要你一进入这个地方,你就只做与你“职业”相关的事。在这里,手机要静音,社交软件要关掉。这个地方,就是你的神圣空间。
你每天要做的,就是雷打不动地,在固定的时间,走进你的“战场”。
第二步:开工仪式,驯服你的“猴子心”
职业选手都有自己的“仪式”。海明威站着写作,村上春树每天跑步。
你也需要一个。这个仪式不用很复杂,可以很简单:
开始写作前,先泡一杯同样的茶。
开始看书前,先用特定的笔和本子做准备。
去健身房前,先听一首固定的、能让你燃起来的歌。
这个仪式的目的,是给你的大脑一个信号:“嘿,哥们儿,别瞎逛了,准备开工了!”。它能帮助你迅速从“日常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把那颗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的心,给按下来。
第三 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至少在刚开始时)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选手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而业余选手总盯着“结果”。
当你坐到你的“战场”上,完成了你的“开工仪式”,你今天的任务就成功了一大半。
接下来,你不要去想“我今天能写出千古名篇吗?”、“我今天能看懂量子力学吗?”、“我今天能瘦三斤吗?”。
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坐下来,干两个小时。
哪怕这两个小时,你只写出了一百个字,只看了三页书,只在跑步机上走了半小时。没关系!你赢了!
因为你战胜了“内阻力”,你出现在了战场上。这就胜利。只要你每天都来,每天都打卡,哪怕进步微乎其微,日积月累,量变终将引起质变。
普莱斯菲尔德说,当一个作家日复一日地坐在打字机前,即使什么也写不出来,他的这种“职业精神”也会感动缪斯女神。总有一天,灵感会像闪电一样击中他。
把这句话里的“作家”换成任何你想成为的人,都一样。
第四步:拥抱枯燥,跟你的“爽点”说拜拜
还记得我说的短视频吗?那是纯粹的“爽点”刺激。
而“职业选手”的道路,大部分是枯燥的。写作是枯燥的,阅读是枯燥的,健身是枯燥的,练习一门乐器更是枯燥的。
你要学会拥抱这种枯燥。你要明白,所有牛逼,都是用无数个枯燥的瞬间熬出来的。当你能从枯燥中感受到平静和力量时,你就真正“职业”了。
第五步:别怕,也别嘚瑟
当你开始走上“职业选手”的道路,内阻力会用两种新方法来搞你:
用恐惧搞你。 当你取得一点点成绩时,它会让你害怕:“万一我下次做不好了怎么办?”、“万一别人觉得我不行了怎么办?”。这时候,你要告诉自己:闭嘴,我只管干活。
用自大搞你。 当你取得一些成就后,它会让你飘:“老子真是个天才!”、“这点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一旦你开始嘚瑟,开始懈怠,它就赢了。这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只是个干活的,明天还得继续。
一个真正的职业选手,永远对他的事业怀有敬畏之心。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他只是一个日复一日,忠于自己使命的匠人。
读完《一生之敌》,再回头看我那十年的“手机战争”,我才发现,我一直打错了敌人,也用错了战术。
我总想着靠一次性的“决心”和“意志力”毕其功于一役,就像个想靠一场赌博就发家致富的赌徒。结果,每次都被“内阻力”这个老辣的庄家,收拾得服服帖帖。
而现在我明白了,这场战争,没有终点。它是一场需要每天都去打的“日不落之战”。
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手机,不是游戏,不是那些App。而是我们心中那个总想把我们拽回舒适区的、懒惰的、害怕改变的“怂货”。
而战胜它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管它怎么叫嚣、怎么诱惑,你都穿上你的“盔甲”(仪式感),走进你的“战场”(领地),然后,一下一下地,挥动你手中的“武器”(你的行动)。
今天的你,是否比昨天的你,更像一个“职业选手”?
这才是我们唯一需要关心的问题。
别想那么多了,干就完了。
全文完,喜欢请点个赞吧!
来源:郭珂的AI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