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别让“网络欺凌”荼毒青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9:23 1

摘要:网络欺凌指发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恶意行为,通过言语攻击、造谣中伤、散布隐私、群体排斥等方式,对他人造成伤害。

9月15日至21日

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主题是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现在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增加

不幸遇到网络欺凌时

该如何面对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安全科普

什么是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指发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恶意行为,通过言语攻击、造谣中伤、散布隐私、群体排斥等方式,对他人造成伤害。

网络欺凌的常见形式有:侮辱性的评论、恶意表情包“攻击”、群聊谩骂或“拉黑冷落”、匿名诽谤帖、私照泄露、网络“开盒”等。欺凌行为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的特点下,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风险在哪里?

个人信息安全受侵害:网络欺凌常常伴随着受害者隐私的暴露,受害者甚至会面临现实生活中的骚扰。

社交隔离:受害者被孤立、冷落或谣言缠身,导致与同伴关系恶化。

心理创伤深刻:受害者容易发展出焦虑、抑郁、自闭、厌学乃至自残的倾向。

法律责任:未成年人若实施网络欺凌,也可能承担法律后果。

我可以怎么做?

权限设置

设置“隐私模式”或“好友可见”,限制陌生人访问社交内容。

及时留证

遭遇辱骂、攻击、造谣等网络欺凌时,立即截屏保存证据,并向平台举报,请信任的家长或老师介入。

作为家长,你可以在平日里加强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

引导理性表达: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避免跟风转发、以“玩笑”、“捉弄”之名恶搞他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支持系统:与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保持沟通,鼓励孩子遇事说出来,不让伤害变成秘密。

真实案例

校园“表白墻”成为“欺凌地”

2021年,一名初中女生小兰因与另一同学矛盾,被匿名在校园“表白墙”上贴出诽谤内容,配合恶意跟帖,人肉信息迅速扩散。持续的网络暴力让小兰产生强烈厌学情绪、身心俱疲,最终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并曾多次住院治疗。直到学生心理筛查才被发现并干预。

微博“染粉头发”女生遭网暴,涉事者被责令整改并承担后果

年仅23岁的女生郑灵华因毕业后晒录取通知、染粉色头发等个性表达,遭网友群体侮辱、人肉搜索、造谣攻击,引发网络暴力。平台虽随后对部分账号进行禁言,但舆论压力巨大,郑灵华因此患抑郁症,最终不幸离世。此事成为网络暴力致人身心伤害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最后,平台被公开要求承担责任,责令整改并禁止涉事账号继续发布恶意内容。

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有

行政处罚:批评教育、责令道歉、参加法治教育课程,14周岁以上的涉案未成年人,可能面临警告、训诫,甚至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民事责任: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要赔礼道歉、更正、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监护人需要代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刑事责任:网络欺凌若行为严重或导致严重后果(如持续网络暴力导致被害人自杀、自残导致重伤或者死亡),可能涉及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罪名。

来源:泰州市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