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上周刚从洛阳回来,这趟出门原本是要去西安看兵马俑,结果刷短视频刷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夜景,伊河边上灯光一亮,整个山壁像活了过来。我心头一“噔”,立马改票——去洛阳!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上周刚从洛阳回来,这趟出门原本是要去西安看兵马俑,结果刷短视频刷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夜景,伊河边上灯光一亮,整个山壁像活了过来。我心头一“噔”,立马改票——去洛阳!
九月的洛阳,不冷不热,天蓝得像刚被水洗过。我从高铁站走出来,一阵风吹过来,带着点凉丝丝的干爽,跟我们重庆那种黏糊糊的热风完全不一样。我跟我闺蜜说:“这天气,舒服得像是开了天然空调!”
先说龙门石窟
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佛,从西山走到东山,满山石头刻满了佛像,大的小的,笑的严肃的,密密麻麻看得我眼花。奉先寺那尊卢舍那大佛,有五六层楼高,站她脚底下,我脖子仰得发酸。她那个笑,怎么说呢,不像在笑,又像在笑,看得我心里静悄悄的。我蹭了个讲解听,说这是唐朝武则天捐的脂粉钱修的,我当场脑补了一出古代女大佬的故事。
白马寺更让我震惊,据说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庙,进门有股烟味,扎实不呛人。里头还有泰国、缅甸、印度风格的佛殿,金闪闪的,有种一分钟“出国”三回的感觉。在释迦舍利塔底下碰到个本地阿姨,跟我说:“姑娘,绕塔三圈,心想事成。”我二话不说就绕,一边绕一边默念“暴富暴美”,我闺蜜笑我俗,我说你不懂,这是诚意。
洛阳的水席真把我吃服了,我们重庆火锅霸道,洛阳水席温柔。二十四道菜,道道带汤,连汤肉片、蜜汁红薯、假海参……口味不辣不冲,鲜得顺口。师傅说汤底全是高汤熬的,不放味精。我连喝三碗牡丹燕菜汤,鸡茸、火腿、萝卜丝切得细如发丝,汤清味足,我闺蜜怕我喝胀了走不动路。
胡辣汤早上喝得我满头汗。跟我们重庆小面比,是另一种狠,牛肉、面筋、木耳、粉条,勾了芡,胡椒辣得人喉咙发热,配上油馍头,我一口汤一口馍,汗从额头淌到下巴,吃的停不下来。卖汤的大爷看我辣得嗦嗦的,还送我一碟酸白菜:“重庆来的吧?解个辣!”
洛阳人说话好听,调儿软,不急。打车去洛邑古城,司机大姐一路给我讲武则天怎么在洛阳当皇帝,龙门石窟怎么躲过抗战,还说“洛阳地底下全是祖宗,挖地铁像开盲盒”。我笑了一路,下车时她叮嘱我:“晚上应天门灯光秀别错过,好看哩!”我心想,重庆司机爱摆龙门阵,洛阳司机这是文化课代表。
应天门晚上一亮灯,我直接“哇”出声。这不是门,这是座城楼。灯光一打,气势很恢宏得像穿越回大唐了。城墙上投影着飞天和牡丹,几百个人一起站在广场上看,没人挤没人吵,全都仰着头安安静静。那种感觉,又震撼又端庄,跟我平时在洪崖洞看人山人海两个不同路数。
洛阳博物馆我更得夸。三层楼从夏商周到汉唐,文物多得看不过来。那个唐三彩黑釉马,我在课本上见过真身,帅得发光。石辟邪长得像狮又像狗,萌凶萌凶的。我一整天没看够,临走前还在文创店买了个“辟邪”钥匙扣,打算拿回去镇一镇我那个总卡机的电脑。
老君山我也去了,海拔两千二,我坐缆车上去的。山上雾一来,跟仙气似的,金殿在云里头冒尖儿。好多大爷大妈穿汉服拍照,精神头比我还足。我喘着气爬到最后一段,看见山顶上老子铜像,恍然觉得这地方修仙真是选对了。
有几个事我到现在都没想通:
洛阳人早上也喝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馆子里全是喝汤的人,端着碗吹着气,不像我们重庆早上就小面抄手滚滚滚。汤碗比脸大,我看好几个大叔一碗汤下肚,汗都不出,淡定得很。
洛阳路口为啥没什么天桥?马路宽,行人少,过街基本走斑马线。这要是在重庆,我每天上天入地过天桥穿轻轨,在洛阳走路像开了慢速模式。
洛阳人咋那么懂历史?卖浆面条的婆婆都能说两句“汉魏隋唐”,出租车司机更是行走的文史老师。我在重庆最多跟的哥聊哪家火锅地道,在洛阳直接被上了一整天历史课。
洛阳城好像没太高楼?老城区一片青瓦灰墙,新城房子也修得含蓄,天际线又平又宽,看出去是天,是山,是云。这跟我们重庆层层叠叠爬坡上坎的魔幻风格比,简直是两种活法。
这趟洛阳走得我心里又静又满。回重庆那天我坐在轻轨上看着窗外层层高楼,突然有点想念洛阳那片蓝得发透的天。我跟我闺蜜说:“年底再去一次吧,看雪盖老君山,喝碗热牛肉汤。”
洛阳的朋友,欢迎来重庆耍!我们这没有水席牡丹,这有火锅、小面、串串、抄手、江湖菜……晚上带你看看洪崖洞亮灯,爬爬南山一棵树,保证辣得过瘾、看得惊艳,腿走软了嘴巴还不想停!
好了,不多摆了,说得多我又想喝汤了。
来源:自在的玲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