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下半场:学会顺其自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8:17 1

摘要:人生在世,不要太在意得失,要将分分合合看淡,对任何大事都平常心看待。

《庄子》有言:“安时而处顺。”

人过中年,尝遍冷暖,看透得失,终会明白:

与其和天道对着干,不如学会与接受顺从命运的安排。

人生在世,不要太在意得失,要将分分合合看淡,对任何大事都平常心看待。

顺其自然,不是躺平认命,而是认清现实后的智慧选择。

财富不贪求,顺应天命

《增广贤文》中讲:“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人生命运天注定,不该是你的,即使付出再多还是得不到。

这辈子能有多大成就,其实命运早就定好了

强求来的财富若是没有驾驭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压垮自己的重担。

明朝年间,洛阳城里有位姓王的米商,祖上三代经营粮铺。

某年黄河泛滥,粮价疯涨十倍,同行都在囤积居奇。

王掌柜却按市价卖粮,还日日施粥赈灾。

妻子急得直跺脚:“这时候发善心,不怕断送家业?”

王掌柜却说:"现在积德才是为儿孙留活路。”

果然,次年朝廷严查哄抬粮价,半数粮商被抄家流放。

唯有王家因赈灾有功,被御赐“义商”金匾。

更奇的是,那年黄河改道,竟将一片荒地冲成良田,恰好并入王家地契。

《围炉夜话》中说:“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用心算计半生的钱财,往往在机关算尽时溜走;

不经意间积攒的德行,总会在在绝境中带来希望。

五十岁后当明白,越是厚道坦荡的人越有财运福运。

与其绞尽脑汁斤斤计较,不如把心放宽。

比起机关算尽谋取财富,本本分分脚踏实地生活的人更有福气。

相处不干涉,顺应本性

庄子曾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世间最愚蠢的事,莫过于拿着自己的尺子,丈量别人的人生。

各人有各人的雪要扫,各人有各人的梅花要开。

容得下差异,守得住边界,才是相处最自在的温度。

北宋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官

他们一个立志要变法图强,一个决心要守旧持重。

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坚决反对“青苗法”。

他在朝堂上陈述新法弊端:“官府放贷收息,与民争利,必将导致天下大乱!”

王安石则反驳:不变法则国库空虚,大宋江山危急!”

两人争执不下,司马光愤然辞官,闭门著书。

但私下里,王安石却对弟子感慨:“司马兄是真君子。”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王安石得知他生活清苦,派人悄悄送去稿纸。

后来王安石罢相隐居江宁,司马光写信劝他保重身体

两人书信往来反倒成了知己。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

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契合的灵魂。

人与人之间最深的鸿沟,是总想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子女的婚事、兄弟的前程、朋友的活法,你越界伸出的手,不会让别人心怀感激,只会破坏彼此的感情。

聪明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想法,保持沉默守住边界,不干涉他人的因果。

养生不执着,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最顶级的养生,不是吃了多少上好的补药,而是顺从日月交替,四时变化的规律。

现代人总把养生过得像受罪,却忘了老祖宗的智慧:顺应自然,就是最好的药方

药王孙思邈活到141岁,晚年总结养生秘诀却只有十二字:“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

年轻时他遍尝百草,发现再珍贵的药材,也比不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法则。

有富商重金求长寿方,他说:“哪有什么长寿秘方?不过是顺应四时,少些妄念罢了。”

后来他隐居山林,冬披麻衣夏穿葛,饥时食野果,渴时饮山泉,反而耳聪目明,笔耕不辍。

可世人总以为,长生之法藏在金丹药炉里。

唐朝年间,有位赵员外求遍天下长生药。

听闻终南山有位“活神仙”,他便扛着黄金上山求仙丹。

在道观前跪了三天三夜,换回一颗九转金丹”,服下后腹泻七日,瘦成一把枯骨。

后又迷上寒玉床”,寒冬腊月赤身睡在冰床上“祛毒”,结果寒气入髓,瘫了半边身子。

史记》中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

休养生息不是为了和自然较劲,而是要和它和谐共生。

该学会顺时而为,春天犯困就适当补觉,秋天干燥就注意润喉。

好好吃饭就是最好的药方,充沛睡眠就是最灵的补品。

与其把名贵药材当救命稻草,不如作息有序,三餐规律。

《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正的智慧不是掌控,而是学会顺应。

人到中年,真正的通透是:对钱财不贪求,对别人不干涉,对养生不执着。

来源:艺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