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寻找霍邱古城墙照片,希望能一睹家乡古城的历史风貌。搜寻范围从本地老摄影师,到各类老画报、老报纸,甚至海峡两岸及国外图书馆,但总是两手空空,感慨缘分未到。
都说霍邱是座古城,有老城墙吗?有几座城门?都叫什么名字?
这些问题,说起来不难,写起来费劲。一言以蔽之:当然有,啥都有,但早都扒光了(霍邱话:指拆完了)。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寻找霍邱古城墙照片,希望能一睹家乡古城的历史风貌。搜寻范围从本地老摄影师,到各类老画报、老报纸,甚至海峡两岸及国外图书馆,但总是两手空空,感慨缘分未到。
其实也容易理解,霍邱毕竟是小邑,百年前能有多少摄影师的镜头为之驻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一份特殊的海外文献,在壬寅晚秋的雨夜,进入笔者视野。经过优秀的公众号团队与实物持有者将近一周的艰难磋商,终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购之以人民币,获得全部资料的所有权。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就是这份全英文海外资料之一。这样的照片,资料中共有十余张。
霍邱古西门(镇淮门)旧照
道甯 图(下同)
没错!成功了!上图就是笔者多年来苦苦寻觅的霍邱古城门老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照片下方有英文注释。从注释看,场景为霍邱县古西门(West Gate)。笔者通过注释第一次知道了霍邱的英文名:Hwokiu。
注释引号内有配合原作的一句话:“时机已经成熟”(The time was ripe for harvest)——仿佛一句谶语,预示着揭开霍邱老西门面纱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霍邱古西门(镇淮门)卫兵盘查
从城门方位看,此照应是由城内向城外拍摄的。画面当中是一座黝黑深邃的老西门,凝望之犹如穿越时光隧道。
照片中共有10人入镜。
远景4人,包括军警(门卫)2人,戴警帽,持警械,把守城门;接受盘问的出(入)城者2人,着长衫,皆戴礼帽。(见上图)
近景6人,为城内百姓,其中正向3人:一为女童,短发、短袖圆领衫、布裤、布鞋,面带微笑(应是见镜头害羞);一为青年,性别不明,长辫,坐于城门口;一为画面左侧,面部遭遮挡,布褂,七分阔腿裤、布鞋。
背向4人:画面右侧近景1人,中年女性,布褂,七分阔腿裤,挽发;中景1人,中年女性,旗袍、布鞋、挽发,右手持蒲扇,身材高挑匀称,应为富贵人家(见下图)。远景1人,头部遭遮挡,布褂,性别不明。
从图中人物服饰、用具(蒲扇)看,拍摄时间当在夏季。
准备出城的旗袍女性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建筑。
从照片可以看出以下九个细节:
其一,城门大小。以远景门卫身高作对比,推测城门(外向拱门)高度约为4至5米左右,宽3米左右。
其二,内外落差。照片近高远低,有俯视效果,可见城门内外地平有落差。符合如今老西门遗址(西门口)外河沿通往城西湖的下行地势。
其三,门前台阶。照片可见城门内侧有台阶,即出城需下台阶后,穿越城门洞出城。从被近景白褂女性左手遮挡的人物看,台阶降阶至其臀部,推测台阶约高1米左右。
其四,内门大小。因拱门内外有约1米落差,故城内拱门高度约在3至4米左右,具体可以最靠近城门的旗袍女士,以及短袖小童身高为参照,亦可以单块城墙砖高度(10厘米左右)为参照,进行估算。
其五,内门围栏。城内拱门台阶阶沿及拱门两侧,有石砌围栏。照片右侧百姓,坐于石栏之上。
其六,门前树木。城门内右侧有树木,城外亦有树木。
其七,门上标语。城内拱门上方有彼时内战宣传标语,定格摄影的大致时间。
其八,城门两扇。照片穿过门洞,外门有木门,左扇半掩,右扇敞开,内门无木门。
其九,石板路面。城内靠近城门路面为青石铺砌,对比附近城墙砖(长度40厘米左右),可知路面青石宽度约在50厘米左右。
进城的面带微笑的孩童
据明清时期《霍邱县志》记载,霍邱县城西门叫“镇淮门”,这张照片是目前可见唯一的霍邱“镇淮门”旧照,弥足珍贵。
又据1992年版《霍邱县志》记载,1939年3月28日,国民政府(霍邱)县长陈应行下令征调民夫万人,强行扒掉霍邱城墙、城门。那么这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城门照片,应是霍邱古西门(镇淮门)最后的图片记录。
图片的拍摄者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来霍邱工作、生活,将在霍邱的见闻写成日记体专著,在西方出版,也就是笔者文初提到的“海外珍贵资料”。
来源:霍邱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