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写不出来毕业论文,饶了我这个学术废物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21:34 2

摘要:盯着250字的文档字数统计,我感觉它在骂我。但好在,我并不孤单,全国93个专业类、816个专业认证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们,都在经受这样的“羞辱”。

我是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我的一天:

上午九点,我坐在书桌前,喝完9块9的咖啡,擦了擦键盘,整理一下桌面,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最显眼的那个文档;

十一点,我给自己点了份外卖,伴随着下饭剧饱餐一顿,时间到了下午两点,该午休了;

睡醒活动活动身体,看看窗外的花草,聊聊身边的八卦,刷一下抖音和小红书,一眨眼要吃晚饭了;

饭后散步,晃晃悠悠回到桌前,我终于想起来今天的主线任务——写毕业论文。

盯着250字的文档字数统计,我感觉它在骂我。但好在,我并不孤单,全国93个专业类、816个专业认证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们,都在经受这样的“羞辱”。

先别急着说我们“玩物丧志”,我梳理了一下毕业论文的写作历程,想和你讲讲为什么写一篇毕业论文这么难。

论文开题,

我如临大敌

论文截止的前三个月,导师告诉我,再交不上初稿,今年就别毕业了。这一刻,我开始慌了。

头脑空空的我甚至连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都还没有完全确定,只能先搜集一下资料,看看学术大拿们都在研究什么。

这个过程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频繁切换于不同的中文数据库、专著、论文、政府报告、调研网站中,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在看外星电报,语言的晦涩程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母语到底是不是汉语。

学术界的“黑话膨胀”不是什么新鲜事。弗莱士-金凯德难度级数(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一般被用来衡量英语文本的阅读难度,得分越低,阅读难度越高。《经济学人》用这个方法分析了大量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博士论文摘要,

发现在过去的80年间,各学科摘要的阅读难度普遍上升,平均分数从1940年代的37分左右下降到2020年代的18分,人文社科领域的下降尤为明显[1]。

写文献综述需要大量阅读已有书籍和论文,目的在于知晓已有文献都研究了什么,并分析自己研究方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 / 图虫创意

举个例子,在我所学的专业文献里,“我想喝杯咖啡”如果用消费社会理论阐述,大概会写成“咖啡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液态符码,其饮用行为已异化为规训身体的仪式化操演——主体通过口腔期快感的延迟满足,完成对星巴克化生存美学的象征性臣服。”

更让人崩溃的是,除了中文看不懂,英文也很“难看”。研究发现,相比于英语母语人士,

来自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国家的科学家阅读科学文章的时间中位数比母语为英语的科学家多了90.8%[3],更不用说我这种学术菜鸡受尽了怎样的折磨。

而当我终于汲取前人精华,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导师只是淡淡地说了句“ 没什么研究价值,再去多看看文献吧”。

导师也没说错,毕业论文的要求明确包括“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4],这意味着我需要对学界的各个流派和理论有清晰的认知、掌握严谨的逻辑论证能力、拥有流畅的学科术语写作能力、清楚地知道文献引用和参考格式。

而现实是,我只是一个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的学术裁缝,因为我在大学什么都没学到,没读过几篇论文,更不要提找到什么学术创新点了。

提高批判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海量的阅读,聚焦一个问题、分析论证、提出并回答澄清的或质疑的问题、判断一个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观察并判断、演绎推理、实质推理等[5] / 图虫创意

或许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写论文就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但对我们硕士研究生来说,却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历的提高推着大家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虽然被称作“研究生”,但大多数人可能是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无从谈起提高科研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了。

202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硕士毕业生约为90万,而同一年入学的博士人数仅为15万左右[6]。可以看出,其实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和我一样,并没有走向科研的道路。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专硕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7]。所以,名义上我是读了两年研究生,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外实习,压根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学术界在研究什么。

到了毕业却要写数万字的、专业性的毕业论文,这确实也有点难为我了。

学术梦想,

我亲手埋葬

侥幸过了开题,正式写作阶段更是九九八十一难。

尽管中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8]。方法论课就像食堂的免费汤,看着管够,实则捞不出一点干货。

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写作课,但此类课程存在课时少、以理论学习为主、课程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9] / 图虫创意

回头再看,还有不少坑其实都是自己亲手挖的。

作为社科类研究生,为了完成论文,我在开题阶段预设了可能要使用实验法、问卷调查、访谈、民族志等实证类研究方法。虽然已经了解过相关的方法理论,可真到了实践阶段,却往往很难按照规范性的步骤操作。

标准化的的样本回收应该是找到研究中针对性的目标受众,或是广撒网找到普遍性的数据样本。但事实上,为了快速招募到足够数量的访谈对象,我企图用金钱的方式向身边的同学抛出橄榄枝。奖励导向的招募方式确实帮我吸引来了更多物质导向的人,这些人完成的速度更快,但却有点不专心[10]。

不仅是收集数据的过程难,时间上也像是慢火熬老汤:等我回收完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做数据清洗、整理和计算,结果发现P值大于0.05,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11]。忙活半天,白费力气。

在传统的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进入文化空间,与被访者进行深入交流,这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 / 图虫创意

对我们社科类专业来说,难的是和人打交道;对理工科的朋友来说,更难的是没有科研经费和科研仪器,这就像是在上演“学术空手道”。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财政拨款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学校层次越高,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就越高[12]。但中国双一流学校、学科建设数量有限,财政支持并不能完全顾及所有地方高校。2022年一项对于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调查发现,

有五成学生对学校科研环境支持的满意度持不认可的态度,近40%的学生因为科研经费不足、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困难等因素研究受限[13]。

例如,在电子显微镜实验中,需要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缺陷、相分布等信息,这类实验常常依赖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高分辨观察工具。但是这些设备不仅造价极高,并且运行和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高达数百万或千万元。对于仅有的个别实验仪器,学生可能需要排队做实验。但科研是争分夺秒的,即使已经拿到了比较好的数据,

如果错失了先机,论文可能就不能再发表,研究者往往无法承担时间消耗带来的代价。

理想中的科研是顶配的实验室、完备的实验器材、充足的实验经费。实际上的科研可能是,早上跪求仪器维修部老师,下午和财务处斗智斗勇,晚上在Deepseek检索《如何用意念培养菌群》。

查重盲审,

我战战兢兢

即便你没写过毕业论文,你也一定听说过“天临事变”。2019年后的毕业生们,无数次对着查重结果手足无措时,一定会想起获得博士学位的知名演员对着互联网观众问出“知网是什么”的那个夜晚。

事实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来已久,2020年开始,多地陆续加大论文抽检力度并将抽检范围进一步拓展,本科学位论文也纳入其中[4]。

一篇论文需要经过“学校论文查重——校内双盲审(同时隐去作者和导师、评阅人的信息)——校外同行专家双盲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抽检”等一系列步骤[14]。

毕业论文抽检还分为初评和复评两个环节。若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我制造的“学术垃圾”则会被认定为“存在问题毕业论文”[21] 。

几乎所有院校都明确划定学位论文送外审的查重率要求。例如,我所在大学的教育研究院规定,查重率低于10%的论文,才能够进入到外审环节,否则就要返回给学生重新修改提交[15]。

知网的查重机制中,段落重复超过5%,连续13字相似就算抄袭[16]。如果说帮我检测出真正的重复内容也就算了,懊恼的是,在这个学术黑箱中,我并不了解规则,可能随时触碰到红线。无论是文献综述中的标题、引文,还是正文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式、法条、专有名词,但凡前人的研究中存在相似内容,都可能被视为重复[17]。

某论文平台查重机构的操作提示后,论文查重率为6%。若查重率过高,该机构可提供人工降重服务,但收费价格不菲 / 自己论文的查重结果

因此,当系统弹出"相似度超过20%"时,我们当代大学生就瞬间解锁新技能:关键词同义替换、变换句式、段落分割、语义转述、删减重复部分、中英互译,降低查重率仿佛成了一种文字游戏,绞尽脑汁后,把“经济发展”改成“经济体量在历史进程中的非线性扩张”,一顿操作猛如虎,降重回归2.5%。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部分学校也开启了AI生成内容的查重。但矛盾之处在于,有些是明明是自己写的内容,却被误判为AI生成[18]。

其实AIGC本身就是在模仿人类,所以,如果AI查重把人工写的标注成了AI,也是正常的。目前AIGC能够检测出来的只是疑似内容,真正的判断权还是在人的手中[19]。

在北大核心发表的刊物中,期刊编辑写道:

“一篇即将发表的论文,第一次查重为58.8%,但是改变了叙事语言后,查重率仅为0.7%,但是文章的本质内容并没有改变[20]。”面对这样的查重机制,我不仅是心力憔悴,简直是有苦说不出。查重率倒是过了,一篇好好的论文也被改得面目全非。

即使顺利毕业,我也还是有些胆战心惊,因为毕业生们也可能面临着论文被抽检的情况。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毕业博士生8.71万人(抽检10%),毕业硕士生92.76万人(抽检5%)[21],普通本科毕业生489.74万人(抽检2%)[4],当年抽检论文数量超过15万份。

在2022年,广东省抽检的的1340篇论文中,共计61篇被“盖戳”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不合格”学位论文[22]。接近5%的淘汰率背后,藏着结构松散、逻辑跳崖、格式不规范等经典翻车姿势。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员认为,破除“唯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多样化的潜能[23] / 图虫创意

如你所见,就算毕了业,大学生们依旧没能和自己曾经的毕业论文体面分手。从论文选题、到文献阅读,从数据收集到文章写作,这抓心挠肝又百转千回的虐恋始终萦绕着我。

写毕业论文期间,虽然我憋不出任何东西,但我也不敢做其它事情,仿佛任何和论文无关的事都会引发我的罪恶感。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去质疑,为什么我要写这么一篇论文,它对于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学术废物,直到答辩结束,我也没弄懂到底什么才是论文。但我心里想的只有:求求不要再让我创造学术垃圾了,能顺利毕业就好。

撰文 / 西 西

图片编辑 / 遥

内容编辑 / 懒羊羊

审核编辑 / 遥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招聘

浪潮内容编辑(外包)

答案如下科普视频编导(外包)

多岗位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招聘内容编辑(外包)、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1]The Economist. (2024). Academic writing is getting harder to read—the humanities most of all

[2] 苏婧.(2024).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文献综述的写作要义.新闻与写作,(06),110-112.

[3]光明网. (2023). 母语非英语,科研代价大

[4]中国政府网. (2020).《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

[5]谢晓宇 & 赵文霞.(2024).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51(10),75-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023).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09).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8]王永岗, 王来军 & 王连震. (2021).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02), 9-11.

[9]陈文祥.(2015).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渐进式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10),60-64+16.

[10]Vaughan-Johnston, T. I., Imtiaz, F., Patro, G. A., Shang, S. X., Fabrigar, L., & Ji, L.-J. (2024). Recruitment Strategies Bias Sampling and Shape Replicabi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0).

[11] 邱泽奇.2020.社会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2]中国教育在线.(2019).“双一流”高校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3] 王少媛 & 张歆桐.(2022).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现状与改进策略.教育科学,38(02),53-60.

[14]复旦大学.(2020). 复旦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

[15]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2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检测规定

[16]新华网.(2021). 论文查重乱象怎么破?网民:别让算法禁锢学术

[17]中国青年报.(2024).查重机制不能“误伤”认真的学生

[18]科学网.(2024).他们自己写的毕业论文,被认定长着一张AI的脸

[19] 王霁霞 & 刘诗姣. (2024). 《学位法》框架下学位论文撰写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性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2), 22-29.

[20] 张海燕. (2023). 论文评审中的查重量化问题及改进路径. 编辑学报, 35 (05), 545-549.

[21]中国政府网.(2014).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

[22]广东省教育厅网站.(2022).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关于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

[23] 光明网. (2025).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可 颂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来源:浪潮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