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模式】农旅融合盘活小型农场的创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8:50 1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旅融合成为了小型农场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小型农场能够拓展多元盈利渠道,提升土地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下面我们将基于农旅融合的轻资产运营理念,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系统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旅融合成为了小型农场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小型农场能够拓展多元盈利渠道,提升土地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下面我们将基于农旅融合的轻资产运营理念,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系统阐述从战略定位到效益落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01

顶层设计——明确农旅融合战略定位

#

精准目标定位

1、核心客群锁定:

小型农场要实现农旅融合的成功,精准的目标定位是关键。首先,要明确核心客群。其中亲子家庭(占比60%)、银发养生群体(25%)、企业团建(15%)。亲子家庭对自然教育和亲子互动体验有较高需求,银发养生群体注重健康养生和休闲环境,企业团建则追求团队协作和拓展活动的场地。

2、差异化主题打造:

特色资源转化:如福建龙岩供销农场将稻田观光与红色研学结合,通过“一粒米”延伸出农事体验、文化展示的产业链条;

萌宠牧场:依托特色养殖(如香猪、珍珠鸡)设计互动喂养、动物赛跑等趣味项目,吸引亲子客群。

四季农耕课堂:结合节气文化开发插秧、收劃、酿酒等体验课程,打造文化IP,如春季“开耕节”、秋季“丰收祭”。

3、轻资产启动策略:

优先改造闲置农房为体验工坊(如陶艺坊、染布坊),复用现有农田资源开展采摘活动,初期投入降低40%以上.

#

空间规划“三区联动”

1、生产展示区:是农场的核心区域,展示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成果。可以设置农田景观、养殖区域等,让游客了解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过程,增加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2、体验消费区:是游客参与体验活动的区域。可以设置土地认领、季节性采摘、农耕课程、手工制作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农耕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能增加农场的收入。

3、休闲服务区:可以建设农产品市集、树屋民宿、星空露营地、乡村咖啡馆研学教室等设施,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提供在地化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游客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区域。形成“日间体验+夜间留客”的消费闭环。

02

产品体系——构建“农旅+”多维盈利模型

#

体验产品分层开发

体验产品需建立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产品体系,形成“基础层—体验层—衍生层”的盈利矩阵:

1、基础层:生态农业与特色产品

核心功能:以绿色种植、特色养殖为主体,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如有机蔬菜、地理标志产品)。

盈利点:农产品直销、会员定制供应(如“共享农庄”土地认养、企业冠名田)、加工品溢价(特色腊味、果酱等)。

2、体验层:场景化农旅活动

核心功能:设计农耕体验、研学教育、团队拓展、节庆活动等沉浸式场景,增强用户黏性。

盈利点:门票收入(如花海观光)、农事体验收费(采摘、手工制作)、团队建活动收费、主题节事(油菜花节、丰收庆典)。

3、衍生层:文旅服务与品牌溢价

核心功能:发展民宿、餐饮、康养等配套服务,打造地域IP品牌。

盈利点:餐饮住宿消费(如田园主题餐厅、民宿)、文创产品销售(农产品礼盒、手工艺品)、品牌授权。

#

主体化活动矩阵

1、春季活动(3月-5月)

农事体验与自然探索

春耕仪式:插秧、犁地体验(亲子家庭参与,配备农耕指导员)。

植物种植:植树节专场(家庭认领树苗)、草莓/蓝莓采摘。

自然课堂:昆虫观察、植物拓印手作(用叶片制作布袋或画作)。

主题节庆

百花节:油菜花田摄影、花卉迷宫(结合3-5月花期)。

亲子农耕赛:独轮车运输、播种接力(增强团队协作)。

2、夏季活动(6月-8月)

亲水与清凉主题

稻田抓鱼/戏水:配备安全员,提供防水装备。

水上皮划艇/竹排:利用农场池塘或河道3。

蕉林打水仗:结合南方农场蕉林景观(如南宁小穗农场)。

夜间活动

星空露营+露天电影:提供帐篷租赁与防蚊设备。

萤火虫观察:生态保护区夜间导览(需避开光污染区)。

3、秋季活动(9月-11月)

丰收庆典

秋收文化节:割水稻、打谷实践、挖马蹄(配农具教学)。

农产品市集:农场自产蔬果展销,DIY果酱/腌菜体验。

传统文化融合

中秋赏月/灯笼DIY:田园长桌宴搭配传统糕点制作。

稻草艺术节:扎稻草人、编织手工艺品比赛。

4、冬季活动(12月-次年2月)

温暖室内项目

温室种植课堂:冬季蔬果育苗(如番茄、生菜)。

围炉煮茶+手作:制作棉花糖、爆米花,搭配植物锤染。

节庆氛围营造

圣诞/春节主题活动:灯光秀、生肖主题展。

年货市集:现场制作腊肉、灌肠等传统食品。

03

运营创新——轻资产运营策略

#

“社区共建”模式

1、城市合伙人招募:提供土地与技术,市民投资认耕并享受分红(如每单元年收益15%),降低农场资金压力。

2、校企合作:与学校签约劳动教育基地,获取政策补贴,同时锁定学生家庭复购 。

#

资源整合与共享

1、农户合作:联合周边农户供应土特产,农场负责包装与销售,分成比例30%-40%,激活区域产业链设施复用:利用温室大棚开展反季种植与活动,提升设施利用率至95%。

2、闲置资源盘活:将废弃仓库改造为研学教室,利用屋顶空间发展立体种植,土地利用率可从60%提升至95%。

3、政策红利捕获:申报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获取基础设施补贴与税收减免。

04

营销传播——三级流量漏斗与跨界联动

#

三级流量漏斗模型

1、线上种草:在抖音、微信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农场实景、种植过程短视频,KOL探店直播,入驻电商平台(淘宝、美团等)及社区团购。

2、线下转化:在农场举办采摘节、亲子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设置“打卡集章”动线(体验 3 个项目送农产品),鼓励游客参与更多的体验项目,增加消费。

#

跨界联动策略

1、旅行社合作:纳入周边游线路(分成比例20%-30%),如设计“农业科普+生态康养”主题游线。

2、品牌联名:与餐厅合作推出“农场-餐厅溯源菜单”,食材直供提升品牌溢价

05

风险控制

#

市场风险

基础农产品销售保底(占收入 40%),降低旅游波动影响。即使旅游市场出现波动,农场也能通过销售基础农产品保证一定的收入。

#

自然风险

投保农业险 + 温室大棚反季种植,减少自然灾害对农场的影响。农业险可以在遭受自然灾害时给予农场一定的经济补偿,温室大棚反季种植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全年供应。投保农业险覆盖极端天气损失,温室大棚实现反季种植与活动承办

05

结语

农旅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叠加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小型农场需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路径,转而以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轻资产运营控制风险、以文化创意重塑体验。当农场从生产空间升级为生活方式载体时,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农业产出,而是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枢纽,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

(欢迎乡村振兴产业链公司、企业、老板、创业者、专家、渠道商等人士扫码加微信进群,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创新与落地)

(乡村振兴管理师报名与合作,请点击图片)

(第二批数农俱乐部成员报名,请点击图片)

来源:阿短爱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