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背后的人力真相:巴奴火锅的“产品主义”与9000名临时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6:38 1

摘要:在“品质火锅”赛道上,巴奴火锅的故事看起来光鲜亮丽:直营门店突破140家,三年营收连涨,毛肚和菌汤的招牌打得响,甚至喊出“产品主义”的口号,瞄准高端市场。但在招股书的另一面,还有一组不那么体面的数据:1.1万名员工里,仅1789人是正式员工,其余九千多是兼职和

在“品质火锅”赛道上,巴奴火锅的故事看起来光鲜亮丽:直营门店突破140家,三年营收连涨,毛肚和菌汤的招牌打得响,甚至喊出“产品主义”的口号,瞄准高端市场。但在招股书的另一面,还有一组不那么体面的数据:1.1万名员工里,仅1789人是正式员工,其余九千多是兼职和外包。

这家靠品质起家的火锅品牌,在冲刺港股IPO的关键节点上,也暴露出用工结构的另一面——那是它增长曲线下的“B面”。

近三年,巴奴的营收节节攀升:2022年14.33亿元,2023年21.12亿元,2024年23.07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交出7.09亿元的成绩单;净利润也由负转正,2024年达1.96亿元。

门店扩张同样迅速。从2022年的86家到2024年的144家,覆盖全国多个省份,且全部为直营店。人均消费维持在140元左右,牢牢卡在“高端火锅”的价格带。

但这些漂亮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用工现实。截至2025年3月,公司员工总数11081人,其中正式员工仅1789人,占比不到17%。其余为3168名兼职员工与6124名外包员工,合计占比超过八成。

这意味着,巴奴日常运营中大量依赖非稳定人力资源——一个看似灵活、实则风险极高的结构。

用工结构问题的核心,不只是人数比例,还有合规成本的“缺席”。

招股书披露,过去三年及今年一季度,巴奴分别欠缴社保和公积金160万元、120万元、70万元和10万元。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员工不愿承担个人缴费部分,或参保于户籍所在地农村社保体系。

但问题在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缴纳社保。2025年9月起施行的司法解释更将“全民参保”写入司法裁量标准。此背景下,巴奴高比例外包员工的社保问题显然行走在灰色边缘。

更引人争议的是,在这笔账没算清的时候,巴奴却在2025年初大手笔分红7000万元,其中5834万元流入创始人夫妇口袋——而当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仍高达60%。

面对监管问询,巴奴被要求详细说明分红合理性、外包人员社保缴纳情况、用工合法性等多个问题。站在上市门槛前,这些都成了必须解答的“必修课”。

巴奴一直强调“产品主义”,以毛肚、菌汤、中央厨房等构建高端人设。但现实中,这一定位正遭遇撕裂。

2023年,“富硒土豆”风波让品牌形象受挫:18元一小盘、实为9元小份、硒含量不达标,最终被《中国食品安全报》点名批评,不得不下架。

同年,“超岛”门店被曝羊肉卷掺鸭肉,最终被罚42.6万元。虽然巴奴极力与“超岛”撇清关系,但中央厨房同源的事实让撇清显得苍白。

再加上创始人杜中兵直播中提到“月薪5000别吃巴奴”的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与大众情感的脱节。产品可以“贵”,但品牌不能“飘”。

巴奴用直营扩张和高客单价走完了第一阶段的增长之路,但资本市场的门槛不只是财务数字,更是管理制度的硬核考验。

高管薪酬年年上涨、广告投入逐年翻倍的同时,用人成本被压到极致,社保合规问题悬而未解。这样的结构模式,在IPO的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火锅可以靠好味道吸引顾客,但能否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最终靠的是组织稳定性、管理透明度和用工合规性。

毕竟,一个讲“品质”的品牌,不能只讲食材“讲究”,更要让制度也经得起推敲。

巴奴的IPO故事,是一个关于增长、关于品牌、也关于责任的故事。

它用毛肚和菌汤打动了中产食客,但也用9000多名临时工撑起了高增长的表象;它讲“产品主义”,也需要讲“制度主义”;它想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也必须向社会和员工交代清楚。

这锅火锅不只是热着端上桌,更要看锅里装了什么。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