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年,一位41岁的中年男子站在紫禁城外,手握金榜题名的诏书,却突然转身离去。他不是疯了,而是做了一个让全中国震惊的决定——放弃状元功名,回乡办厂经商!
1905年,一位41岁的中年男子站在紫禁城外,手握金榜题名的诏书,却突然转身离去。他不是疯了,而是做了一个让全中国震惊的决定——放弃状元功名,回乡办厂经商!
此人正是清末传奇人物张謇。当旁人挤破头想做官时,他却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这一转身,竟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壮阔的实业救国史诗。
1882年,朝鲜突发“壬午兵变”,张謇随上司吴长庆赴朝平乱。在军营中,他结识了年轻的袁世凯。两人虽相差6岁,却因才华惺惺相惜。
然而,吴长庆病逝后,31岁的张謇选择了一条令人费解的路——退伍回乡,重拾科举,然而他的科举之路似乎也并不那么顺利,1885年乡试中举第二名,但此前已四次落榜。考官评其文"锋芒太露",险些因批判时政被黜落。
1886-1894年间四次进京赶考,皆名落孙山。最戏剧性的是1890年,试卷被误贴他人成绩,与状元擦肩而过。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开恩科,主考官翁同龢为提携这位"江南奇才",连夜翻查落卷,硬将其从二甲第六名拔为状元。
1894年甲午战败,举国悲愤。而慈禧太后竟挪用海军军费大办六十寿宴!张謇在日记中痛斥:“国难当头,犹自笙歌,此朝廷不可恃也”,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廷还只顾享乐,他算了一笔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花费,6000万两白银,颐和园修缮费用,3000万两白银,慈禧寿宴开支:1000万两白银,“与其指望这样的朝廷,不如自己动手!”——抱着这样的信念,中国历史上首位“下海”状元诞生了。
当时中国纺织业被英美垄断,他却放言:“棉铁主义可救中国” ,本着实业救国的信念,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这个书生用状元头衔作信用背书,筹银50万两,其中状元身份"信用背书"吸引民间资本占70%,高价引进英国纺纱机,却独创"土洋结合"工艺——用南通本地短绒棉纺出32支细纱,打破"中国棉只能纺粗布"魔咒,1899年投产即盈利,1905年资本扩至300万两,占据全国纱锭总数的11.3%。纱厂取得成功后,他又连续创办企业24家,涉及纺织、航运、盐垦等领域。
在发展自己商业版图的过程中。他发现科技救国的重要性,一生共创办了370所学校,包括今天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前身,至他破产时,南通每6平方公里就有一所学校。
当时为了救中国,中国共有两个派系一个是立宪派,一个是革命派,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实行共和制。而立宪派主张通过和平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当孙中山高举革命大旗时,张謇选择了一条更温和的路君主立宪。
在日俄战争开打后,他曾写信给昔日同僚袁世凯,希望他抓住机会,为国家政治改革做些事情。
1904年南京两江总督府闯入不速之客。张謇怀揣《日本宪法》译本,向周馥展示明治维新财政数据:"每拖延立宪一年,革命军费需增耗白银两千万两"。五省总督联名奏折直达军机处 清廷被迫启动"预备立宪"。
1906年上海外滩竖起"预备立宪公会"牌匾 三千江浙商人集体入会。张謇自费刊印《宪法义解》百万册 长江沿岸茶馆说书人开始传唱《立宪三字经》。《申报》头版每日开设"宪政问答" 苏州拙政园夜夜召开宪法研讨会。
1909年江苏咨议局全票推举张謇为议长。三十省代表齐聚京师递交《请速开国会奏折》 摄政王载沣朱批"九年预备期"。二十万民众签名血书送抵乾清宫 清廷改口"缩短至五年"。张謇率代表团风雪中长跪东华门 喉疾发作仍嘶吼"宁断头颅 不开国会?"
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名单公布 十三席中九席满族。农工商大臣任命状被撕成碎片。张謇通电全国:"内阁姓爱新觉罗 立宪实为保皇权!从此以后,他彻底对清廷失望,转而支持共和。
1911年,张謇的教育版图达到巅峰,但危机已悄然埋下,由于资金链断裂,为保学校不停课,他先后抵押21家工厂,1922年洪灾中,他宁救校舍不救仓库。
1926年临终前,张謇将最后5万银元分成370份,装在标着校名的信封里。这位破产状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学堂的灯,不能灭”。
来源:小崔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