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正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着乡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如今,在白云区的各乡村,村规民约已从简单的条文规范升级为凝聚村民共识、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正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着乡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如今,在白云区的各乡村,村规民约已从简单的条文规范升级为凝聚村民共识、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布依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舞草龙活动。
从“纸上条文”到“行动准则”
村规民约成凝聚共识的“文明契约”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管用”,而管用的前提是“接地气”。各地通过“村民议、大家定”的方式,将村民自治力量纳入集体协商框架,形成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 “一村一约”。
在制定过程中,村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麦架镇果园村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围绕“高价彩礼如何管”“人情负担怎么减”等村民关心的话题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将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条款真正反映村民意愿。
村民围绕移风易俗等话题开展坝坝会场景。
为避免村规民约沦为“原则性口号”,各地注重条款的细化量化,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拉乡上水村不仅提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 的原则,更细化了可办酒席的具体情形、规模及时限,并制定了相应的约束措施,让村民办事有章可循。艳山镇摆拢村则组织“移风易俗宣传小分队”,利用农闲时间走村入户,结合村情与村民算“人情账”“经济账”,让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随着时代发展,村规民约也在动态调整中保持活力。沙文镇四方坡村结合“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工作,将垃圾定点投放、禁止乱堆乱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约束机制督促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使村规民约始终与乡村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村规民约成为激活内力的“动力引擎”
让村规民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各地通过文化赋能、积分激励、多元宣传等方式,让村民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
村民穿着布依民族服饰传唱村规民约“十爱歌”。
文化赋能让村规民约“活”起来。牛场乡石龙村将村规民约内容改编成《石龙村村规民约“十爱歌”》布依山歌,朗朗上口的歌词突破了传统条文的生硬局限,让文明新风伴随歌声走进家家户户。沙文镇范家院村则将村规民约简化为“三字经”,通过顺口溜等乡土艺术形式传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替代抽象条文,让文明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生活。
范家院村《村规民约》“三字经”。
积分量化让文明行为“看得见”。牛场乡兴家田村探索“乡风文明积分制”,将村民遵守移风易俗、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实物奖励。这一机制让无形的文明风尚变得可衡量、可积累,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多元宣传让新风尚“传得开”。都拉乡冷水村利用村民微信群、视频号等平台,制作情景剧、动画等短视频展示移风易俗成果,引导村民“点赞新风、吐槽陋习”;艳山红镇刘庄村、麦架镇青山村等则通过绘制文明主题墙绘,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营造文化氛围,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文明熏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网络,让移风易俗理念突破时空限制,覆盖更广泛人群。
从“个别带动”到“全员参与”
村规民约成为联结乡邻的“情感纽带”
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各地通过党员带头、志愿服务、全民监督等方式,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遵守” 的良好局面。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树标杆。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转变,让村民切实感受到“规矩不是束缚,而是幸福保障”。
志愿者在村庄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传。
志愿服务传递文明正能量。各地组织文明新风、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提升“管好自家、关心邻里、参与集体”的自治能力。志愿者们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村民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全民监督构建共治新格局。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见效,各地建立了监督举报机制,公布监督电话,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监督小组,引导群众相互监督。同时,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让村民在监督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践行者”的共治氛围。
从“一时之变”到“长久之效”
村规民约成为滋养乡风的“源头活水”
经过持续实践,村规民约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乡村社会风气发生深刻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动力。
滥办酒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辖区内违规操办酒席的情况明显减少,干部职工纪律意识显著增强,群众人情负担大幅减轻。如今,移风易俗宣传实现全覆盖,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持续提升,社会风气从不良扭曲逐步转向健康文明。
文明新风文化墙场景一角。
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乱办酒席、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根本性转变。群众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更加注重实际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文明节俭的理念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
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村规民约的修订与实施,不仅增强了村民自治能力,更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目前,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充分发挥,区、乡镇、村三级监督举报体系全面建立,合规合法的村规民约成为基层自治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规民约虽“小”,却承载着乡村文明的“大”愿景。各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的实践,正是乡村振兴中 “塑形” 与 “铸魂”并举的生动体现。未来,随着村规民约建设的不断深化,文明新风将更加深入百姓生活,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张义兰
二审 谈姝
三审 霍庆涛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