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咱们县的名字——沈丘。这名儿可有年头了,要追溯到周朝时候的沈国。老辈人说,咱们县南边那座老城,就是当年沈国的都城。唐朝时候开始叫沈丘县,意思是“沈国废墟”。说起来也挺有意思,1950年以前,县衙门还在老城那儿,后来才搬到槐店。
先说说咱们县的名字——沈丘。这名儿可有年头了,要追溯到周朝时候的沈国。老辈人说,咱们县南边那座老城,就是当年沈国的都城。唐朝时候开始叫沈丘县,意思是“沈国废墟”。说起来也挺有意思,1950年以前,县衙门还在老城那儿,后来才搬到槐店。
槐店这名字也挺有讲究。早先不叫槐店,叫“槐坊店”。据说是因为蔡河边有棵老槐树,树下有些作坊和店铺。槐树在咱们这儿可是个宝,夏天能乘凉,树皮还能入药。这儿靠着颍河,水陆交通都方便,慢慢地就热闹起来了。老人们常说“金槐店、银水寨”,说的就是当年这儿有多繁华。
往西南边走,有个刘庄店镇。这名字来得实在。1644年,有户姓刘的人家搬到这儿,在路边开了个小店。那会儿交通不便,赶路的人走到这儿,能歇个脚、喝口水,就是天大的方便了。这刘家人实在,小店生意越来越好,来来往往的人都说“去刘庄那个店”,时间长了,这就成了地名。
留福镇这个名字听着就吉利。其实最早这儿叫“龙虎集”,后来不知道咋传的,就变成了“留福”。老百姓嘛,谁不图个吉利?留福留福,就是把福气留在咱们这儿。虽然具体是咋音变的说不清了,但这名儿改得真好,每次说起来都觉得心里暖乎乎的。
老城镇这个名字最直白。从1428年到1950年,五百多年间这儿都是县衙门所在地。后来县城搬走了,这儿就改叫“老城”。现在去老城,走在那些老街上,还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那些斑驳的城墙,那些老房子,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赵德营镇的来历特别有意思。明朝弘治年间,有两个姓赵的人搬到这儿,一个叫赵德,一个叫赵营。乡亲们就把两人名字合一块儿,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赵德营。这说明咱们祖先待人实在,谁来了都记得清清楚楚。
付井镇这个名字来得更实在。有付姓人家在这儿定居,打了口井。在那个时候,有口井可是大事儿,方圆几里的人都得来这儿打水。慢慢地,大家就说“去付家那口井”,后来干脆就叫付井了。一口井养活一方人,这就是咱们祖先的生活智慧。
纸店镇的名字反映了古代的工商业。唐宋时候,这儿就有造纸作坊和卖纸的店铺。那时候纸可是稀罕物,读书人写文章、商人记账都少不了。明朝嘉靖年间,这儿已经成了大集市,船来船往,热闹得很。
新安集镇的来历跟自然环境变化有关。明朝时候沙河改道,人们就在新河北岸建了个新集市。祖先们给地方取名就是这么实在,在新建的河岸安家,就叫新安集。这体现了咱们老百姓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白集镇原来叫“百善集”,因为镇上有座百善庙。后来因为“白”和“百”音近,就叫成了白集。百善孝为先,取这个名字说明咱们祖先重视德行,讲究与人为善。
刘湾镇的名字来源于地形。万历年间,有刘姓人家从山东枣庄搬到沙河拐弯的地方定居。咱们祖先取名真形象,住在河湾处的刘家,就叫刘湾。这样取名好记又实在,一听就知道是哪儿。
莲池镇这个名字很美。明朝时候黄河发大水,这儿变成了一片沼泽地。祖先们没有放弃这片土地,而是因地制宜种起了莲藕。荷花盛开时,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莲花池,于是就有了莲池这个名字。这体现了咱们沈丘人适应环境、变废为宝的智慧。
洪山镇因洪山庙得名。虽然具体的传说不太清楚了,但建庙祭祀说明咱们祖先重视信仰,懂得感恩。
北杨集原来叫“谷集”,后来杨姓人家搬来,改叫杨集。为了和付井那边的杨集区分开,就在前面加了个“北”字。咱们祖先想得真周到,这样就不会搞混了。
邢庄镇的来历反映了家族变迁。最早是邢姓和王姓两家人一起建村,后来邢家人丁兴旺,村子就叫邢庄了。这说明在咱们这儿,家族血脉是很受重视的。
周营镇简单明了——周姓人家在这儿安营扎寨,后来成了集市。石槽集乡原来叫张家村,明代是驿站,因为留下一具石槽,后来就成了地名。范营乡南宋时候是金兵扎营的地方,后来范姓人家搬来,就叫范营了。李老庄乡更是直白——李姓人家住的老庄子。
冯营乡是明朝弘治年间从临泉县搬来的冯姓人家建立的。卞路口乡则是明末时候卞姓人家在交通要道口定居而得名。这些名字都如实记录了祖先们的迁徙足迹。
说完了乡镇,咱们再来看看一些村子的名字,这些名字更具体、更有故事。
老城镇有个李仙庄村。明清年间,有位叫李铣的先祖从老城西南边迁到这儿。当地方言里,“铣”和“仙”发音差不多,传来传去就成了李仙庄。你看,口音的变化也能影响地名,这就是活生生的语言变迁史。
纸店镇的卢寨村来历特别能体现咱们祖先的团结精神。明朝中期,卢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起初叫卢庄。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土匪,全村人齐心协力修起了寨墙。寨子修好后,村名就改成了卢寨。那时候兵荒马乱的,老百姓得自己保护自己,修寨墙可是大事儿,全村老小都得出力。所以这个“寨”字,不单单是个名字,更是祖先们团结自保的见证。
北杨集镇的王土桥村名字起得朴实无华。村东头有座用土和木头搭的小桥,村民又都姓王,于是就叫王土桥了。在祖先们眼里,一座小小的土桥也是重要的地标,值得用来给村子命名。这说明咱们老百姓看重的是实在的东西,不在乎名字好听不好听。
这些地名啊,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记录着咱们沈丘的变迁。从这些地名里,你能看出祖先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沿着河流定居,在交通要道做买卖,靠着团结互助渡过难关,用勤劳智慧建设家园。
大多数地名都和姓氏有关,这说明家族观念在咱们这儿很重要。一个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或几个家族的聚居地。乡亲邻里,不是本家就是亲戚,这种血缘和地缘的结合,形成了咱们沈丘独特的社会结构。
很多地名还反映了移民历史。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记载,就和广为流传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相吻合。明朝时候,确实有很多人从山西迁到河南,咱们沈丘不少祖先就是那时候来的。
从这些地名还能看出咱们老百姓的价值观:崇尚善良(百善集),追求吉祥(留福),重视实用(付井、王土桥),这些都是正能量的体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