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23岁尼姑还俗后,嫁45岁富商,儿子成家喻户晓的人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07:13 1

摘要:好景不长,老爷子上了岁数干不动活,家里金山银山也经不住坐吃山空。等王采玉长到18岁,顶梁柱突然病倒再没起来。大哥整天泡在赌场,小弟疯疯癫癫,全家五张嘴全指望这姑娘做针线活糊口。

要说蒋介石能爬上国民党头把交椅,绕不开他背后的女人,母亲王采玉。这女人命比黄连还苦,早年当过尼姑,最后硬是咬牙把儿子培养成一代枭雄。

1864年浙江奉化葛竹村,王家的瓦房在当地数一数二。当家的王有则肚子里有墨水,亲自教女儿读书识字。小姑娘不仅会背《三字经》,绣花裁衣的手艺比大人还巧。

好景不长,老爷子上了岁数干不动活,家里金山银山也经不住坐吃山空。等王采玉长到18岁,顶梁柱突然病倒再没起来。大哥整天泡在赌场,小弟疯疯癫癫,全家五张嘴全指望这姑娘做针线活糊口。

街坊邻居嚼舌根:“王家的闺女怕是嫁不出去了。”这话戳得王母心窝子疼,赶紧托人说了门亲事。对方姓竺,家境勉强过得去,谁曾想这才是苦日子的开头。

新媳妇过门没半年就显了怀,可婆家人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丈夫听说老丈人没了,越发蹬鼻子上脸。王采玉白天挺着大肚子烧火做饭,夜里抹着眼泪给未出世的孩子缝肚兜。

孩子落地那天,接生婆直摇头:“这娃瘦得跟猫崽子似的。”果不其然,没熬过百日就夭折了。祸不单行,镇上闹起时疫,丈夫跟着染病一命呜呼。这下闲话满天飞:“克夫克子的丧门星!”

20岁的小寡妇受不了指指点点,卷起包袱躲进金竹庵。青灯黄卷的日子清苦,倒比在俗世挨骂强。老母亲心疼闺女,好说歹说劝她带发修行,心里还存着丝盼头。

庵堂后山有条青石板路,常有过路客歇脚。那天来了个相面先生,盯着王采玉直拍大腿:“这位师父面相了不得!凤目含威,必生贵子!”这话说得小尼姑心口砰砰跳。

消息传到堂哥王贤东耳朵里,他在溪口镇蒋家盐铺当账房,东家蒋肇聪刚死了续弦,正缺个当家人。虽说男方大22岁,可家里有田有铺,跟前妻生的孩子总得有人照看。

王贤东带着两匹杭绸找上庵门:“妹子,蒋老爷是体面人。你要肯还俗,后半辈子吃穿不愁。”王采玉摸着褪色的僧袍,想起相面先生的话,咬咬牙扯下了尼姑帽。

1886年腊月,23岁的新娘子跨进蒋家大门,盐铺老板娶个带发修行的寡妇。可谁也没想到,这对老夫少妻竟过得蜜里调油。

转年秋天,孩子呱呱坠地。蒋肇聪抱着大胖小子直转圈:“咱家要出大人物!”按族谱取名瑞元,二十年后改名中正,字介石。后来虽又添过两儿一女,只有这小子活蹦乱跳长成了人。

老天爷总爱捉弄苦命人,瑞元八岁那年,时疫卷土重来。蒋肇聪倒在账本堆里再没起来,盐铺眨眼间被族人瓜分干净。王采玉攥着地契的手直发抖:“儿啊,娘就剩你了。”

没了丈夫的女人,在宗族里就像没根的浮萍。王采玉白天给人洗衣裳,晚上凑在油灯下纳鞋底。有次儿子贪玩逃学,她抄起竹条抽得自己手心通红:“你要不争气,娘活着还有什么指望?”

1905年,19岁的蒋介石突然说要东渡日本。亲戚们炸了锅:“留洋要两百银元!把你娘卖了也凑不出!”王采玉翻出陪嫁的玉镯子,连夜走了三十里山路找当铺。

码头送别那天,海风吹乱妇人花白的鬓角。她往儿子兜里塞了包奉化桃酥:“到了那边,记得往家里捎信。”谁也没想到,这个咬着糕饼上船的毛头小子,二十年后竟成了黄埔军校校长。

1921年夏天,57岁的王采玉躺在病榻上,身上盖着儿子从广州捎来的绸缎被。蒋介石握着母亲枯槁的手,听她断断续续念叨:“别学你爹抽大烟...别亏待屋里人...”话音没落,王采玉就去世了。

出殡那天,溪口镇前所未有地热闹。青天白日旗开路,扛挽联的卫兵排出去三里地。乡邻们踮脚张望:“蒋家寡妇养出个总司令!”他们不知道,棺木里陪葬着半块没当出去的玉佩,还有张泛黄的日本船票存根。

历史书上或许找不到她的名字,但翻开蒋介石日记,满纸都是“母亲大人”四个字。

来源:趣史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