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办公室里,政委抬起头盯着李建国:“你知道你救的那个女兵是谁吗?”
李建国摇摇头。
政委缓缓放下材料:“她父亲想见你。”
空气突然凝固了,李建国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
011993年1月,腊月二十三。李建国站在营部门口,手里攥着刚刚批下来的探亲假条。
十五天,这是他入伍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
雪花飘洒在军营的青砖瓦房上,李建国背着绿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换洗衣服和给家人买的礼品。
从辽宁的驻地到湖南老家,需要先坐火车到沈阳,再转车到长沙,最后到县城,总共要走两天一夜。
火车缓缓驶出沈阳站,李建国坐在硬座车厢里,看着窗外飞逝的雪原。
车厢里人声嘈杂,到处都是归心似箭的旅客。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坐在他对面,孩子不停地哭闹。
“妈妈,我要回家。”孩子的哭声划破了车厢的喧嚣。
妇女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快了,快了,再坐一天就到家了。”
李建国望着窗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三年没回家,不知道她的腰疼病好了没有,头发是不是又白了几根。
火车行驶了一整夜,第二天下午,天空开始飘起细雨。
李建国所在的车厢正好经过一片山区,两边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
雨势渐大,打在车窗上发出啪啪的声响。
突然,火车开始减速,最后停在了一个小站。
“各位旅客,由于前方降雨过大,列车需要在此临时停车,请大家耐心等待。”广播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李建国看了看表,下午三点半。他起身走到车门口,想下车活动一下筋骨。
小站很简陋,就是一个水泥台子,旁边有几间平房,雨水从屋檐上滴落下来。
站台上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穿着蓝色制服,正在检查铁轨。
李建国走下车,深深吸了一口湿润的空气。
“救命!救命啊!”
远处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声音被雨声几乎掩盖。
李建国停下脚步,仔细辨别声音的方向。声音是从站台后面的小河边传来的。
他快步走向河边,雨水已经把小河变成了湍急的洪流。
一个穿着军装的身影在河水中挣扎,头露出水面又被浪花打下去。
“有人落水了!”李建国大声喊道,同时脱下外套。
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听到喊声,纷纷跑了过来。
一个年长的工人摇着头:“这水太急了,救不了啊。”
李建国已经顾不上多想,他找来一根粗绳子,一头系在岸边的铁柱上,另一头绑在自己腰间。
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河水冰冷刺骨,电光火石间他跳进了河里。
水流比想象中更急,李建国用尽全力游向落水者。
距离越来越近,他看清了那是一个年轻的女兵,脸色苍白,体力已经快要不支。
“抓住我的手!”李建国伸出手臂。
女兵用尽最后的力气,紧紧抓住了他的手。
李建国感觉到她的手指冰凉,身体在颤抖。
他一手拉着绳子,一手抱着女兵,艰难地向岸边游去。
河水不断冲击着他们,几次险些被冲散。李建国的肺部开始发紧,肌肉酸痛,可是他咬牙坚持着。
岸上的工人们拉着绳子,一点一点地把他们拖向岸边。
终于,李建国感觉到了河底的石头。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女兵推上了岸。
工人们立即上前帮忙,把两人都拉到了安全地带。
女兵躺在地上,已经失去了意识,嘴唇发紫,明显有轻微失温的症状。
李建国顾不上自己的疲惫,立即开始为她做人工呼吸。
“快,送到医务室!”站长跑过来指挥。
小站的医务室就是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些基本的药品。
李建国把女兵抱到床上,找来干净的毛巾帮她擦干身体,又盖上厚厚的被子。
医务室的大夫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检查了女兵的情况后说:“体温过低,需要慢慢恢复。幸好救得及时,再晚一点就危险了。”
李建国在床边坐下,静静地等待。
他的衣服还在滴水,头发贴在额头上,可是他的注意力全在女兵身上。
一个小时后,女兵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先是茫然地看着天花板,然后转头看到了李建国。
“是你救了我?”她的声音很虚弱。
李建国点点头:“你感觉怎么样?”
女兵试图坐起来,李建国连忙上前扶住她:“别急,慢慢来。”
“我叫陈晓梅,空军文工团的。”她说话时还在轻微颤抖,“今天休假回家,没想到在河边拍照时不小心掉进水里。”
“我是李建国,陆军某师三营的。”李建国递给她一杯热水,“现在感觉好点了吗?”
陈晓梅接过水杯,双手还在发抖:“如果不是你,我今天就没命了。这个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举手之劳,别这么说。”李建国摆摆手。
陈晓梅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撕下一页纸写了几行字递给李建国:“这是我的部队地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联系我。”
李建国也写下了自己的地址给她。
02
两人坐在医务室里,雨声渐小,从窗口能看到远山朦胧的轮廓。
“你家在哪里?”陈晓梅问。
“湖南岳阳,你呢?”
“北京。这次本来想回家看看父母,没想到出了这档子事。”陈晓梅苦笑着摇摇头。
大夫过来检查了一遍,确认陈晓梅已经没有大碍。
外面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广播里通知可以重新上车了。
李建国帮陈晓梅收拾好东西,两人一起走向站台。
陈晓梅还有些虚弱,李建国搀扶着她慢慢走。
“真的太感谢你了。”陈晓梅再次说道。
“路上小心,注意身体。”李建国把她送上火车。
两人在车厢里坐得不远,陈晓梅很快就睡着了。
李建国偶尔回头看看,确认她没事后才安心。
火车到达长沙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
陈晓梅精神恢复了不少,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两人在站台上告别,各自转车回家。
李建国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
母亲站在村口等他,看到儿子时眼泪立刻流了下来。
“建国,你瘦了。”母亲摸着他的脸颊。
“妈,我很好。您的腰疼病怎么样了?”李建国抱住母亲。
家里还是老样子,土坯房,青瓦片,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又长高了。
父亲正在厨房忙碌,为儿子回家准备丰盛的饭菜。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小桌前。父亲不停地给李建国夹菜,眼神里满含慈爱。
“建国,你都二十三了,该考虑找个对象了。”母亲突然说道。
李建国放下筷子:“妈,我现在主要是想在部队好好干。”
“王家的二丫头不错,去年师范毕业,现在在县城当老师。”母亲继续说。
父亲抽着旱烟,缓缓说道:“你妈说得对,成家立业,这是正理。”
李建国点点头,心里却想起了在火车上的那个女兵。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平安到家。
十五天假期很快过去,李建国带着家里准备的土特产,又踏上了回部队的路。
母亲哭着送他到村口,一直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的转弯处。
回到部队,训练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三月的一天,李建国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清秀的字体,寄件人是陈晓梅。
信很简短:
“建国同志: 你好!感谢你在火车上的救命之恩。我已经平安回到部队,身体完全恢复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你。希望你在部队一切顺利。 此致 敬礼 陈晓梅 1993年3月15日”
李建国看完信,心里暖暖的。
他立即给陈晓梅回了信,介绍了自己最近的工作情况,也询问了她的近况。
从那以后,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陈晓梅在信中说她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经常要下部队演出。
李建国则讲述自己带新兵的经历,分享训练中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书信来往很规律,大约每个月一封。
内容都是工作学习方面的交流,没有涉及私人感情。
李建国把这份友谊看得很珍重,每次收到陈晓梅的信都会仔细阅读几遍。
四月的一个下午,李建国正在训练场上指导新兵练习格斗,通信员跑过来:“班长,团政委让你马上去团部。”
李建国心里一紧,快步走向团部。
团政委的办公室在三楼,门口站着两个警卫员。李建国敲门后,听到里面传来“进来”的声音。
推开门,李建国看到政委正坐在办公桌后面,桌上摆着一个档案袋。
政委四十多岁,戴着眼镜,平时很少直接接触基层连队的事务。
“请坐。”政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很客气。
李建国端正地坐下,心里忐忑不安。政委亲自召见,而且态度这么客气,肯定有重要的事情。
“听说你今年春节探亲时,在火车上救了一个人?”政委翻开档案袋,取出一份材料。
李建国愣了一下:“是的,救了一个落水的女兵。”
“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政委拿起笔,做好记录的准备。
李建国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把每个细节都说得很清楚。
政委一边听一边记录,不时点头。听完后,他放下笔,盯着李建国看了几秒钟。
“你知道你救的那个女兵是谁吗?”政委的语气变得凝重。
李建国摇摇头:“她说叫陈晓梅,是空军文工团的。”
政委缓缓放下手中的材料:“她的父亲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陈明远。”
李建国感觉脑袋嗡地一声,整个人愣在了椅子上。
副司令员,那是什么级别的首长,他一个小小的副连长,竟然救了首长的女儿。
“陈副司令员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政委继续说道,“他想亲自见你一面,表示感谢。”
办公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李建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他从来没有想过,那次见义勇为的举动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首长什么时候想见我?”李建国的声音有些发颤。
“就在明天,陈副司令员要来我们师里视察工作,到时候会专门接见你。”政委合上档案袋,“你今天好好准备一下,明天要汇报救人的详细经过。”
李建国从团部出来,感觉双腿有些发软。
副司令员要见他,这种事情他连想都没想过。回到连队,营长立即迎了上来。
“怎么样?政委找你什么事?”营长关切地问。
李建国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营长听后也吃了一惊。
“副司令员的女儿?天哪,建国,你这次可是撞大运了。”营长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表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天晚上,李建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不停地想着明天要说什么。
他把救人的经过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想着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
03
第二天早上,李建国穿上最整齐的军装,皮鞋擦得锃亮,帽徽和领章都仔细检查了好几遍。
八点半,他准时到达师部,等待接见。
九点钟,一辆黑色轿车停在师部门口。
从车上下来一个五十多岁的将军,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徽章。师长和政委立即迎了上去。
“陈副司令员,欢迎您来我师检查指导工作。”师长敬礼问候。
陈明远副司令员回了个军礼,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什么。师政委指着李建国说道:“陈首长,这就是救您女儿的李建国同志。”
陈明远快步走向李建国,紧紧握住他的手:“小李,真的太感谢你了。如果不是你,我的女儿就没命了。”
李建国感觉到首长手掌的温度,心情反倒平静下来:“首长,这是我应该做的,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
“好!说得好!”陈明远用力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你是个好兵,是个真正的军人。”
在师长办公室里,陈明远详细询问了救人的经过。李建国如实汇报,没有夸大,也没有谦虚。陈明远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表示赞许。
“小李,你救的不仅仅是我的女儿,更是救了我们全家。”陈明远的眼中含着感激,“我想为你做点什么,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李建国摇摇头:“首长,我真的没有什么要求。能救陈晓梅同志是我的幸运,不需要任何回报。”
陈明远沉思了一会儿,对师长说道:“这个小李很不错,有没有考虑过调到军区机关工作?我们正缺优秀的年轻干部。”
师长立即表态:“如果陈首长需要,我们随时可以放人。”
李建国连忙说道:“首长,我更喜欢在基层部队工作,和士兵们在一起我感觉更充实。”
陈明远笑了:“好,有志气!军队就需要你这样的干部。”他转向师长,“既然小李喜欢在基层,那就在原部队好好培养,该提拔的时候不要犹豫。”
接见结束后,陈明远临走时再次握住李建国的手:“小李,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来玩,我和晓梅都欢迎你。”
一个月后,李建国接到了晋升营长的通知。
虽然他知道这里面有陈副司令员的因素,可是他也清楚,如果没有平时的努力和表现,这个机会不会落到他头上。
新官上任,李建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中。
他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改进了管理制度,营里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进步。
六月的一天,李建国收到陈晓梅的信。
信中说她要随文工团到他们师里演出,希望能见个面。
演出那天晚上,师部礼堂里座无虚席。
陈晓梅身穿演出服,在台上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赢得了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李建国来到后台。陈晓梅看到他,高兴地迎了上来。
“建国,真的太好了,终于又见面了。”陈晓梅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你的舞跳得真好,我们营的战士都看呆了。”李建国由衷地夸赞。
两人在师部招待所里聊了很久。
陈晓梅说起父亲见过李建国后对他赞不绝口,一直念叨着要找机会报答他。
“我告诉爸爸,你不是那种图回报的人。”陈晓梅认真地说,“可是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你,这份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李建国摆摆手:“都是朋友,说这些就见外了。”
从那以后,文工团经常到他们师里演出,陈晓梅每次都会专门来看望李建国。
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可是都把握着分寸,保持着纯洁的友情。
李建国在部队的发展越来越顺利。
由于工作出色,他被选送到军校深造,回来后又担任了团参谋长。每一步的进步,都离不开他的努力和实干。
多年后,李建国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军官。
他还是经常想起那个雨夜,想起在小站救人的经历。
那一次见义勇为的举动,不仅救了一个生命,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陈晓梅也从文工团的演员成长为团里的编导,两人保持着联系,分享着各自的成长经历。
他们都明白,有些友谊比爱情更珍贵,有些恩情比血缘更深厚。
李建国常常告诉手下的士兵:“军人的职责不仅仅是保卫国家,更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的荣光。”
每当说起这些话,他总会想起那个雨夜,想起那条湍急的河流,想起那个在水中挣扎的身影。
那一刻的选择,定义了他作为军人的品格,也书写了他人生最珍贵的一页。
有时候,人生的转机就隐藏在最平凡的善举中。
李建国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军人,心中永远有一团火,那是对生命的敬重,对正义的坚持,对责任的担当。
这团火,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来源:大大大大聪明游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