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面孔丨王春霞:用园林匠心,为园博园写好每棵树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8:12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温州园博园建设工地上,温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技术处副处长王春霞身着简装、头戴安全帽穿行其间。她时而俯身查看土壤墒情,时而仰头端详树冠形态,时而与施工人员认真交谈。她的身影与逐渐成型的园博园融为一体,仿佛本就是这景观中的一部分。

清晨的阳光洒在温州园博园建设工地上,温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技术处副处长王春霞身着简装、头戴安全帽穿行其间。她时而俯身查看土壤墒情,时而仰头端详树冠形态,时而与施工人员认真交谈。她的身影与逐渐成型的园博园融为一体,仿佛本就是这景观中的一部分。

王春霞在园林行业已深耕二十余载,如今以资深专家的身份,全情投身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建设。正如她微信名“绿树”所承载的初心那般,她用自己的专业与热爱,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绿色,一点点勾勒出温州园博园生机盎然的模样。

从徐州到温州的园博情

“园博园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场圆梦之旅。”王春霞笑着说,她与园博会的缘分,要从2021年说起。

彼时,她担任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温州园”建设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在省建设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工作团队精雕细琢近两年,将温州的山水文化和瓯越文明带到徐州、推向各地,最终捧回多项荣誉。

“在徐州的那些日子,我们看着精心打造的温州园惊艳亮相,心里就悄悄盼着,要是有一天,园博会能在家乡温州举办就好了。”

没想到,这份期盼在3年后照进现实。2024年6月,王春霞正式接过温州园博园植物专题的重任。“我学的就是风景园林专业,这辈子能参与建设全国性最高等级的园林盛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真的特别荣幸。”

专业果敢,当好园博“把关人”

园博园建设过程中,古树保护工作是首要难题。作为“活化石”,古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园博园红线范围内的8棵古树及红线外的2棵古树,始终是项目组高度关注的重点。

在园博办统筹部署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精心指导下,王春霞严格依照《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800号)和《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相关规定,积极与各相关单位协调,组织省、市两级专家开展多轮研究论证,针对每棵古树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落实古树保护技术措施,并建立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

“这棵榕树的叶片比上周饱满多了,新芽也抽出来了。”站在编号3-402、3-403两棵百年无柄小叶榕下,王春霞颇感欣慰。园博园工程进场前,她组织施工方调整施工便道,并对古树采取硬隔离、防尘保湿等保护措施,明确落实项目负责人为古树保护第一责任人。施工期间,实行古树巡查制度,建立“一树一档”台账,实时更新古树生长状态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树木是有生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尊重每一株植物。”

植物生长,健康“土壤”是关键。作为植物赖以生存的“营养库”,土壤必须满足疏松、透气等基本要求。然而,仙湖调蓄工程清挖出的淤泥质地密实、透水透气性差,无法直接用于园林种植。在园博办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春霞推动组织省、市级专家,针对园博园项目开展土方平衡与种植土壤专题技术论证。

专家组一致认为,土方工程是决定园博园建设成效及未来植物景观效果的先决条件,必须立足温州地质实际,结合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科学施策,为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强调,要对种植土实施严格检测,落实覆土厚度,确保土壤质量全面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这一决策看似增加建设成本,实则避免了返工成本。“园博园建设没有试错的机会,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王春霞态度坚决。

让每棵树都成为园博的“活故事”

自2025年2月起,一批批精心挑选的苗木跨越山海,陆续在园区内“安家落户”。在上级领导的统筹指导下,王春霞推动成立了园博园植物专家组,并协助建立苗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根据苗木表和不同区块的空间特性、景观功能,将苗木分为一般苗木、重要苗木、特选苗木三大类型,并明确园博园苗木质量基本要求、负面清单以及苗木的选定方式,高标准保障苗木质量和景观效果。

每周,王春霞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现场,对新种苗木逐一检查,严禁“截干苗”“嫁接苗”等进场。“全冠移植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三年后你就能看到区别。”

园林建设不只在于引进“新居民”,更在于安顿好“原住民”。王春霞提出,场地内原有树木,要应保尽保,尽可能结合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园内,20多棵胸径30-40CM以上、冠幅10余米的无柄小叶榕,原本因仙湖调蓄工程开挖面临重剪后被移出园博园的命运。“这么好的树,如果不用起来,多可惜?”她反复与多方沟通,最终成功将这些树木全冠移植至中国山水馆周边。

望着这排站姿挺拔的榕树亭亭如盖,绿意葱茏,王春霞满面春风。“我们希望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既能发现新优植物带来的惊艳,也能感受温州独有的记忆与乡愁。我们要为园博园写好每棵树的故事,让草木有来历、景观有温度。”

精打细算,用发展的眼光看绿化

在现场技术指导时,王春霞敏锐地察觉到,园内部分区域存在植物种植密度偏高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植物自身的营养供给,还会在无形中增加苗木的采购与养护成本。王春霞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汇报,在园博会筹办工作指挥部的高度重视下,她积极推动省级专家共同参与论证,优化设计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为提升管理效率与科普价值,王春霞还推进“一树一码”数字化管理,为每株植物建立“数字身份证”。她要求苗木在进场时便要完成挂牌,将品种、科属、规格、来源等信息上传系统生成二维码。这从源头上解决了海量苗木管理难题,日后还为市民科普提供了便利——开园后,游客扫码即可了解植物故事,让园博园成为“可阅读的绿色课堂”。

“花草树木的生长是动态的,必须得用发展的眼光看绿化。”在王春霞看来,一座优秀的园博园,不仅是植物的陈列,更是生命与智慧的对话,而她的使命,便是努力为大家留下一座可持续生长、未来可期的“绿色宝藏”。(记者 张湉)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