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官方公布了2025年8月出行报告:累计辅助里程驾驶里程46.5亿公里、月增加5.97亿公里,累计辅助泊车2.8亿次,月新增2000万次,车位到车位300万次,避免可能271万辆。
这是中国L3、L4智能汽车最好的时代,也是抄袭和营销为荣最差的时代”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突破1000万辆,产销量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累计销售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新冠。
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成功。
2025年4月22日,华为候补董事、引望CEO靳玉志发布华为ADS 4和鸿蒙座舱5。
华为官宣2026年大规模商用L3,2027年大规模商用L4。
2025年9月16日,余承东宣布鸿蒙智行交付量突破93万辆。
华为官方公布了2025年8月出行报告:累计辅助里程驾驶里程46.5亿公里、月增加5.97亿公里,累计辅助泊车2.8亿次,月新增2000万次,车位到车位300万次,避免可能271万辆。
华为官方公布了45E算力,10亿公里高质量数据训练。据说华为花200多亿元买回全国道路数据进行训练。
L4门槛:车端芯片算力2000T+云端算力200E+每年算力支出100亿+研发投入1000亿元。华为修的技术护城河,友商短期内几乎难以跨越。
华为杀死了L3、L4比赛。
但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电动汽车碾压全球之时。
一个奇葩的公司奇葩的群体出现了。
他们以抄袭为光荣!
不管是保时捷,还是法拉利!
他们以致敬特斯拉,奔驰、宝马为荣!
他们质疑国家汽车质量垫底排名,自己搞一个遥遥领先的质量排名。
他们AEB测试以五零神车为荣,不知道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华境已经选择华为ADS,此五零非彼五零。
最让人唾弃的是,这个群体及所谓公司,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不尊重,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你要发布真实的车祸视频,几千法务投诉你,OTA了。
车规级芯片是一个专业的名词,人家搞出一个车规级Zh巾H。
大量车子往L化带跑,不允许说绿化D之王!不允许唱LH代Zh歌!
知名车评人闫闯的评论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光鲜外表,显露出内里的复杂肌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这句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经典论断,在今天中国汽车产业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确实站在一个历史性拐点:中国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赛道上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超越,却又被抄袭文化和低俗营销所困扰。这种矛盾并存的状态,不仅揭示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经济腾飞过程中的价值困惑与身份焦虑。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确是不争的事实。从昔日“市场换技术”的跟随者,到如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这一转变凝聚了几代汽车人的智慧与汗水。
电动化转型浪潮中,中国品牌不仅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比亚迪、吉利、问界等品牌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与传统巨头同台竞技。
智能化方面,中国车企在车联网、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领域同样表现出色,核心技术应已经超越了欧美传统品牌。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工程师红利的释放,也是对汽车产业变革趋势的准确把握。
然而,光芒之下阴影随行。中国汽车行业确实存在着令人忧心的“致敬文化”和营销乱象。
某些车型设计语言与国际知名品牌高度雷同,却美其名曰“致敬经典”;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从低俗炒作到虚假宣传,从攻击对手到过度承诺,将汽车这一需要严谨工艺和技术积累的产品,变成了博眼球的流量工具。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扭曲了行业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当投机取巧胜过踏实创新,当短期利益压倒长期主义,所谓的“弯道超车”很可能演变为“弯道翻车”。
抄袭文化与低俗营销的盛行,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制度因素。
一方面,它反映了某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通过模仿成熟设计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违规成本过低,也为这种“拿来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而低俗营销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关注、制造话题,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和媒体的猎奇心理。
这种价值扭曲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侵蚀了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中国品牌若想真正站稳脚跟,必须依靠原创设计和技术创新,而非模仿和炒作。其次,它破坏了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踏实创新的企业反而可能因为成本高、周期长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重要的是,它误导了整个行业的价值观,让年轻工程师和设计师认为走捷径是可接受的,从而削弱了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发展的创新根基。
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多方合力。企业应当树立长远眼光,将创新真正置于战略核心位置,而非仅作为宣传口号。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国品牌证明了原创设计的价值——如红旗汽车的“尚·致·意”设计哲学、蔚来汽车的纯粹设计理念,都获得了市场和国际同行的认可。
行业协会需要加强自律,建立更严格的设计原创性审查和评价机制。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让抄袭者付出应有代价。媒体和车评人应当坚持专业操守,不迎合低俗营销,为优秀原创产品鼓与呼。消费者也需要提高鉴别力,用购买选择支持真正创新的产品,而非被营销噱头所迷惑。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我们有了销量的领先,更需要价值的引领;有了技术的突破,更需要文化的自信。真正的行业领先,不仅是市场份额的扩大,更是价值理念的输出;不仅是产品功能的创新,更是审美标准的定义。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赢得全球尊重,必须超越模仿阶段,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技术路径和价值主张。
闫闯的评论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汽车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的深层焦虑:我们能否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我们能否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价值?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种创新文化——尊重原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拒绝捷径的文化。
最好的时代与最差的时代并存,这正是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历史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在这场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中,不仅完成技术上的超越,更要实现价值上的升华。唯有当“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品质保证,而非营销话术时,我们才能说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走到了时代前列。这需要每一家企业的自觉,每一位从业者的自重,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培育与支持。中国汽车的明天,不应建立在抄袭的沙土上,而应扎根于创新的岩石中。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